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特有植物是了解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规律的关键。对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分类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区共有石灰岩特有植物63种,隶属于37科52属,其中热带性的属占的比例较高;属于海南石灰岩专性种的有18种,一些种类对生长基质的要求相当严格。与其它地区比较,石灰岩山地的特有化发展在海南不很明显。从特有植物的分布来看昌江是海南一个重要的石灰岩植物分化中心。对海南石灰岩特有种比例较低的原因和保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2.
在海南文昌市调查了城市汉族315例(男为150例, 女为165例)和乡村汉族407例(男为216例, 女为191例)成人的73项体质指标, 计算了25项体质指数, 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 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 对海南文昌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1)文昌汉族有上眼睑皱褶, 蒙古褶欠发达,眼裂窄且多呈眼外角高, 鼻根高度中等, 直鼻梁, 鼻基部上翘, 鼻翼高度中等, 鼻孔最大径斜位, 鼻翼宽, 耳垂多为圆形、三角形, 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 红唇较厚, 发色黑, 肤色、眼色较深。2)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特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男性还为中面型, 女性还为狭面型。3)文昌汉族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中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 男性还为中腿型, 女性还为亚短腿型。文昌汉族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4)文昌汉族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从体部指标来看。文昌汉族介于北亚类型族群与南亚类型族群之间, 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93.
广东省爬行类新纪录——海南棱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4.
研究海南染木树茎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hadex LH-20、ODS、HPLC等色谱技术对海南染木树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甲基苯并喹啉-5,10-二酮(1)、白兰花碱(2)、鹅掌楸碱(3)、吲哚-3-甲醛(4)、羽扇豆醇(5)、霍烷-3,30-二醇(6)、熊果酸(7)、白桦酯酸(8)、30-羟基羽扇豆醇(9)、豆甾醇(10)、3β-乙酰基齐墩果醛(11)。其中,化合物4、7为首次从染木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6、8、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2的碳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95.
海南省昌江发现旧石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在海南省大广坝水利工程的文物调查中,笔者等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差乡南阳溪第2级阶地里发现石制品。石制品共计4件;其中,3件出自阶地上部的黄色黏土层中,包括1件石核和2件砍砸器;另1件石核,采集于地表。根据阶地堆积物和器物类型初步判断,石制品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96.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扩大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2002年由省级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由原来的7,762 hm2增加至20,170 hm2。为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海南大学于2003年10月通过路线调查与标准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扩大区域展开了植被资源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记录到43种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 其中黄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fulvicoma)、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卵叶石笔木(Tutcheria ovalifolia)、蜜茱萸(Melicope patulinervia)和南烛(Lyonia ovalifolia)等5种为海南特有种。在本次调查的9,600 m2天然林标准样方中共记录到高1.5 m以上的立木3,466株398种, 隶属于69科161属。在扩大区域内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植物41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4种, 新记录到的尖峰岭地区国家级濒危植物2种, 即毛茶(Antirhea chinensis)和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并基本确定了这些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扩大区域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3种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 且Simpson指数(D)及Shannon-Wiener指数(H')均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 均匀度则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热带低地雨林。表明经过多年封山育林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扩大区域内曾经受过强烈干扰的热带低地雨林和山地雨林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7.
海南岛番木瓜和扶桑上粉虱传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虱传双生病毒(Whitefly-transmitted geminivirus,WTGV)是一类广泛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上的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单链DNA病毒,在分类上属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该属的大多数病毒都由2个组分(DNA-A和DNA-B)组成,为两条闭合环状ssDNA分子,长度相似,每条为2.5-2.8kb,少数病毒为单组分,仅有DNA-A组分[1].我国自1983年报道发现双生病毒以来,在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等省区的已相继发现多种双生病毒[2~6],表明这类病毒在我国的危害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本文对从海南番木瓜(Carica papaya)和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上采集到的表现典型双生病毒症状的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并对序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
广东发现濒危鸟类海南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98年 6月 1 7日、1 999年 8月 1 7日、1 999年 8月 2 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三次获得海南幼鸟各 1只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曾于 1 960年 3月 2 2日在英德县滑水山采获雄成鸟标本 1只。至此 ,广东省内存在濒危鸟类海南得到确切证实。近些年内桂南、粤北是国内仅有海南种群分布的地区  相似文献   
99.
何森  胡金林 《蛛形学报》2000,9(1):14-16
记述采自海南省乐东县尖峰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巨蟹蛛科小遁蛛属1新种,海南小遁蛛Micrommata hai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00.
海南省潜伏香蕉果实的炭疽菌对特克多的抗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叶  刘秀娟 《菌物系统》2000,19(4):552-559
对来自海南省13个地区的67个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菌株进行抗药性检测,所测菌株均表现出敏感,即未产生特克多抗药性。室内采用高浓度特克多和90-95%致死剂量紫外光进行抗性诱导,获得的抗性菌株均能在1000μg/ml。特克多的PDA培养基上生长,但EC50值相差很大,最高达130μg/ml,而最低为0.87μg/ml。抗性菌株对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