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阐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幼穗分化期耐冷的形态生理机制,以耐冷不育系Y58S和4个生产上常用光温敏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17.5℃,10 d)下结实率、穗部形态、株高、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物酶系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Y58S的幼穗分化期耐冷性在5个不育系中最强,与敏感的C815S和株1S相比,Y58S表现为株高和穗长降低幅度较小,保持较高结实率;光合作用受低温影响不显著,SPAD值、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无显著变化;SOD、POD活性降低幅度较小,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992.
2003-2013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分别对来自国内35个相关育种单位的冬春小麦品种(系)5001份,其中冬小麦4291份、春小麦710份,进行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抗条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1号等479份,高抗的有兰天23号等76份,中抗的有天选49等291份,分别占9.58%、1.52%和5.82%;成株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天选50号等840份,高抗的有兰天27号等47份,中抗的有天选52等311份,分别占16.80%、0.94%和6.22%;苗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0号等964份,高抗的有天98102等122份,中抗的有00-30等273份,分别占19.28%、2.44%和5.46%.冬小麦有天选49号等914份材料表现全生育期抗病,占18.28%;有97-473等906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18.12%;有兰天20号等1225份苗期表现抗病,占24.50%.春小麦有定西41号等113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2.26%;有陇春28号等125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2.50%;有0109-1等114份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抗病,占2.28%.先后在甘肃天水汪川良种场对相关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结果发现:1154份从小种圃筛选出的抗病材料中,表现抗病的有兰天31号等745份,占64.56%;105份甘肃陇南生产品种中,到2013年表现抗病的仅有兰天28号、中梁31号等30份材料,占28.57%;后备品系中,00-30-2-1、CP04-20、00127-2-3等抗性表现优异;抗源材料中,仅有贵农775、中四、T.Spelta albun、贵协1、贵协3等少数材料表现抗病,重要抗源材料贵农21、贵农22、南农92R、川麦42、Moro从2011年开始在田间表现感病,逐步失去利用价值.其衍生系品种材料如陇鉴9343、天选43号、中梁29号、兰天17号、兰天24号等也在田间逐步感病,条锈病发生流行压力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993.
《菌物学报》2017,(11):1487-1497
2004–2016年对山西省8个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天然林中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真菌资源调查,共采集木生真菌标本1 000余号,基于对这些标本的研究,鉴定出木生真菌160种,分属于77个属,38个种为山西省首次报道。此外Antrodiella onychoides和Phlebiopsis pilatii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提供了这2个种的详细描述、ITS序列和n LSU序列。  相似文献   
994.
伊犁盆地为北天山与南天山所夹持的山间盆地(复合型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前二叠纪基底经历了裂谷、坳陷和隆升三个阶段;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大,盆地面积小,稳定性差,地层分布不均,古生物化石较贫乏。通过生物地层研究,石炭系—新近系介形类化石的丰度与分异度均较低,并建立相应介形类化石组合,结合其它门类化石研究,理顺了生物群序列,以及各岩组与化石组合的对应关系,为盆地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研究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 并结合CT透视, 比较分析了异育银鲫主养品种“中科3号”(A+系)和候选新品系F系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 6月龄和18月龄异育银鲫F系平均总肌间骨数分别为71.8±2.9和83.3±1.4, 均极显著少于相应月龄银鲫A+系总肌间骨数目(78.6±3.9和87.0±1.5)(P<0.01)。并统计了2个品系的每一肌节的平均肌间骨数目, 6月龄和18月龄异育银鲫F系的每一肌节的平均肌间骨数目极显著少于相应月龄银鲫A+系(P<0.01)。银鲫A+系和F系均有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 没有椎体小骨。6月龄和18月龄银鲫F系髓弓小骨的平均数目为48.2±1.1和55.8±0.52, 均极显著少于相应月龄银鲫A+系的髓弓小骨(53.7±1.6和58.7±0.5)(P<0.01)。异育银鲫两个品系的脉弓小骨数目差异不显著; 2个品系均具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的肌间骨, 髓弓小骨比脉弓小骨数量多且形状复杂。随着月龄的增长, 2个品系具有的总肌间骨数目以及复杂肌间骨数目均增加。6月龄和18月龄银鲫F系躯轴上肌节间的复杂“Y”形髓弓小骨数目均比相应月龄的银鲫A+系少, 而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数目比相应月龄的A+系多, 表现出一种有利于食用的优势。研究结果为异育银鲫候选新品系F系提供了一个品质评价指标, 同时也为后续进行异育银鲫肌间骨遗传改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6.
刘润  张朝晖  申家琛  王智慧 《生物多样性》2018,26(12):1277-1972
岩溶洞穴的开发与利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洞穴环境及地下水, 因此对洞穴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典型的暗河型溶洞贵州织金洞内的苔藓群落特征及其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 拟揭示苔藓群落对洞穴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意义。共发现苔藓群落类型34个, 苔藓植物种类20科33属49种, 含苔类8科8属12种, 藓类12科25属37种。优势科为丛藓科、凤尾藓科和提灯藓科, 物种占比率分别为16%、14%、14%。Hg污染超标倍数最高达59.45倍, 在距洞口不同深度均远高于Cr和Zn, 说明洞内Hg污染较为严重。苔藓群落指标随着重金属污染含量的上升总体呈下降趋势。所测定的重金属中基质Hg含量与苔藓群落指标的拟合程度最好, 与其对应的苔藓群落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说明苔藓群落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内Hg污染的变化趋势。RDA排序结果分析表明: 洞穴苔藓群落为适应低光度环境会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喜钙生基质、耐重金属等生理特征。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植物体内的Hg含量与其基质Hg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 说明蛇苔受基质Hg污染影响较大。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 可以考虑将蛇苔作为洞内环境的生物监测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997.
以赤茄(Solanum integrifolium)和栽培品种远缘杂交选育得到的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05-506及其保持系05-507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叶片激素、叶绿素、游离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茄子不育系苗期叶片中IAA和GA3含量低于保持系,ZR含量高于保持系,ABA/(IAA+ZR+GA3)比值约为保持系的1.3倍;不育系叶绿素含量幼苗期低于保持系,盛花期和保持系相近,结果期高于保持系;可溶性糖和游离总氨基酸含量高低随光合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幼苗期C/N比值低,盛花期C/N比值增大,碳水化合物代谢加强,结果期C/N比值下降,但不育系下降幅度较保持系少.不育系与保持系的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即有光合"午休"现象;Pn值顺序不育系为幼苗期<盛花期<结果期,保持系为幼苗期<结果期<盛花期;不育系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光饱和点均高于保持系,光补偿点在幼苗期和盛花期高于保持系,但结果期比保持系低.  相似文献   
998.
宋福强  贾永 《菌物学报》2008,27(5):788-796
<正>植物与微生物共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其中高等植物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共生形成的菌根、以及豆科植物和根瘤菌(rhizobia)形成的根瘤与农林牧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豆科植物形成根瘤的同时还能与AM真菌形成菌根,最终建立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999.
以粳稻Asominori与籼稻IR24所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为材料,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2年在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和正常大气CO2浓度(约370μmol/mol)下,分析了控制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表明,2年共检测到36个控制产量性状的QTL,分布在除第5、10和11染色体的各条染色体上。其中,仅有位于第1染色体上靠近XNbp113标记的1个控制千粒重的QTL,在2年的FACE和对照下都被检测到,并且其加性效应均来自IR24,但其贡献率在各个年份和两CO2浓度下却表现不同。另外,36个QTL中,2个QTL(qTGW1-3QE和qFT3-3QE)被检测到具有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  相似文献   
1000.
玉米花期耐旱导入系群体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早四X齐319回交群体(BC2F1)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进行高强度干旱胁迫和耐旱导入系筛选,获得花期耐旱性显著高于亲本材料的玉米耐旱导入系。利用分子标记对其导入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耐旱群体在36.59%的位点上含有供体亲本的特异标记,尤其在第4、5染色体上分别达到63.94%、56%,显著高于群体平均值;同时发现,导入频率的提高主要集中于染色体的部分区段,其中部分基因组区域与已定位的耐旱性相关QTL相邻或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