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7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76  
汪爱华  张树清  张柏 《生态学报》2003,23(2):237-243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可为环境资源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通过选取斑块连接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等模型,来表征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近20a来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较为严重,斑块数量增加了46%,斑块密度净增加2倍。与1980年相比,1996年最大斑块面积缩小了63.57%,最大斑块周长缩短了52.47%。(2)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斑块间隙在不同时期都较大,且随着沼泽湿地面积的减小和斑块数量的增加,其斑块间隙越来越大,进一步说明沼泽湿地的破碎化较为厉害。(3)1980-1996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分布质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7.05km,1996-200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6.01km。(4)1980、1996、200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扩展度分别接近于14.222、11.101和11.262。其值都远大于1,说明斑块形状与圆形相差较大,形状不规则。近20a来,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1980-1996年尤为明显,而在1996-2000年,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其影响程度开始变弱。  相似文献   
672.
波叶仙鹤藓的孢子培养及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保东  丛迎芝 《植物研究》2003,23(2):159-163,T005
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条件下波叶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Hedw.)P.Beauv)单细胞孢子的培养,并详细研究、拍摄了其植物体(配子体)形态发育的全过程。孢子无后熟或体眠期,3-4天即可萌发,萌发率可达95%以上;培养10天左右绿丝体系统、轴丝体系统及假根开始分化,约40天开始出现芽体原基,50天芽体陆续形成,80天左右植物体完成营养生长,开始性器发育。初生假根发育不良,基原细胞不分裂,由绿丝体产生轴丝体的方式复杂,轴丝体细胞分裂面有球形和斜向、横向三种,芽原基分化时,首先在轴丝体上产生光合能力很强的细胞群,其基部产生芽原基,芽原基的分化成功率仅有50%左右,芽体形成后,原丝体系统多枯萎或特化为假根。并就波叶仙鹤藓的形态发育、生理生态、生殖和进化等方面也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73.
刘吉平  马长迪 《生态学报》2017,37(4):1261-1269
湿地稳定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湿地斑块稳定性的区域分异规律及时空动态变化,采用专家打分法,在斑块尺度上构建了湿地斑块稳定性模型,并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1985-2015年的向海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沼泽湿地斑块稳定性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与2015年的沼泽湿地斑块稳定性呈现中部最强、东部最弱、西部较强的特点;1985-2015年间研究区沼泽湿地斑块稳定性总体向东偏移,空间集聚性增强;1985-2015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斑块稳定性呈上升趋势,空间结构性变弱,离散程度增强;1985年沼泽湿地斑块稳定性由核心区向外逐渐递减,而2015年实验区的沼泽湿地斑块稳定性大于缓冲区。研究结果向海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沼泽湿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674.
傅星  高谦  李乾  房家声 《植物研究》1995,15(1):57-60
作者在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苔藓植物时, 发现了中国大陆一新记录属一大叶苔属(Scaphophyllum), 并首次报导了大叶苔(S. speciosum(Horik.)Inoue)的孢子体. 同时发现了中国藓类植物一新记录种一棕色原丝藓(Tetrodontium browniamum(Dicks.)Sohwaegr.).  相似文献   
675.
试论生态系统与生物体之间的全息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生态系统与生物体之间存在全息关系的观点,并认为生态系统与生物体都具有保护、支撑、运动、同化、呼吸、循环、排泄、繁殖和调控功能,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与生物体的再生修复过程存在着共同点。根据全息胚重演过程中的滞育性、可简化性,可以对生态演替的多方向、多途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76.
本文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3种黑藓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种间的差异。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黑藓属植物孢子体的形态结构,丰富了该地区苔藓学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77.
温学森  赵遵田 《植物研究》1997,17(4):359-360
报导了密叶绢藓一新变种,即密叶绢藓小孢变种Entodon compressus C.Muell.var.parvisporus X.S.Wen et Z.T.Zhao.  相似文献   
678.
生物结皮是黄土高原常见的地表覆被物,在灌草群落下方及植被间空地上广泛发育,深刻影响着灌草植物种子的二次扩散和定居,但目前针对生物结皮对种子二次扩散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种子二次扩散的主导因素尚不明确。该研究以风沙土和黄绵土上的生物结皮(藻结皮和藓结皮)为对象,以无结皮为对照,利用倾斜摄影测量法测定了地表粗糙度,并通过风力扩散实验测定地表粗糙度对6种不同形态灌草植物种子的移位率、损失率和扩散距离的影响,继而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灌草种子在生物结皮表面扩散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与无结皮相比,风沙土藻结皮和藓结皮的地表粗糙度分别增加了6.69倍和6.13倍,黄绵土上分别增加了2.52倍和1.45倍。(2)风沙土上,干燥条件下的地表粗糙度比湿润条件下增加了26.56%,而在黄绵土上则降低了9.42%。(3)在干燥条件下,风沙土生物结皮的地表粗糙度比黄绵土上增加了16.84%,湿润条件下则降低了16.38%。(4)风沙土上,种子在生物结皮表面的移位率、损失率和扩散距离分别比无结皮降低了77.1%、95.4%和72.2%,在黄绵土上则分别降低了76.5%、93.8%和66.8%...  相似文献   
679.
当前,陶瓷膜已经在发酵液中的赤藓糖醇提纯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工艺技术人员将陶瓷膜组件引进各大生产企业,实现了对赤藓糖醇发酵液的分离提取。文章结合陶瓷膜在赤藓糖醇的提取实验和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分析了在陶瓷膜运行过程中,运行压力、运行温度、浓缩倍数、加水量等对陶瓷膜组件运行的通量、稳定性及收率的影响。较之传统工艺,陶瓷膜过滤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工艺流程更短、过滤清液的质量更稳定、除菌效果更好以及运行成本更低等。  相似文献   
680.
基于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不同生境苔藓植物资源的调查,发现两种河生藓类植物:线齿藓[Cyptodontopsis leveillei (Ther.) P. Rao et Enroth]和湿隐藓(Hydrocryphaea wardii Dixon),两者均为单种属,是安徽省新分布记录。两个种均生长在季节性洪水冲刷的河流中或岸边,线齿藓生于树枝或树干上,湿隐藓生于岩面。提供了两个种的野外生境照和解剖图版,增加了后者的中文描述,并对两个种的识别特征、生境和保护进行了讨论。凭证标本保存在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ANU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