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从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暴成因、沙尘暴的危害和沙尘暴的农业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了以农业措施作为沙尘源治理技术核心的观点。农业措施主要包括:(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北方目前单一的种植方式,推广粮草混作技术、粮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将牧草和越冬作物(冬小麦、冬牧70黑麦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增加农田冬春季节的地表覆盖;(2)推广保护性耕作制度,通过免耕、提高留茬量和留茬高度,增加冬春季根茬固土能力和地表秸秆覆盖;(3)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通过严禁新的草原开垦,严格限制超载放牧,禁止滥采滥挖,推广分区轮牧和舍饲圈养,加大围栏封育的力度等措施恢复和重建草原植被;(4)发展集约化农牧业,推广集约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把人们的生产活动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减少沙化农田和草地压力。  相似文献   
992.
山地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米心水青冈幼苗的定居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郭柯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161-164
在郁闭的林冠下、模拟林窗和林间空旷地3种光照环境中,研究了施肥和未施肥的米心水青冈幼苗生存和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幼苗在林下的发育受到光照不足的严重抑制,生长在林下的幼苗比生长在林窗和空旷地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在郁闭林下能够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2周.施肥处理的幼苗比对照的幼苗死亡快,死亡率高.幼苗死亡很可能与土壤中的病原生物有关.虽然由林下光照强度增加到模拟林窗的光照强度后,幼苗发育有明显改善,但幼苗在模拟林窗环境和空旷地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米心水青冈新出土的幼苗在郁闭林冠下易受伤害,更新立苗阶段需要有比较好的光照条件,肥沃土壤可能也无助于改善郁闭林冠下幼苗的定居.  相似文献   
993.
减少农业对水体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启堂  高婷 《生态科学》2003,22(4):371-376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逐渐增加的化肥施用量和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进一步引起营养流失,进而产生了N、P营养物质的不平衡。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被视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对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面源控制措施和转移转化措施。指出了建立稳定、和谐与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994.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措施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最主要的一类非点源污染,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降低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构成目前水质环境恶化的一大威胁。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最佳管理措施通过工程措施、耕种措施和管理措施共同作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工程措施有梯田与山边沟,草沟与植被过滤带、人工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耕种措施有保护性耕作、等高线种植、合理轮作等,管理措施包括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肥力管理、农田灌溉制度等。最后,本文还对最佳管理措施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土施N肥(2L 0.5%尿素)、覆草(5~6cm厚杂草)和翻耕(20cm表层土翻耕2次)三种措施,对田间条件下的国庆1号/枳和国庆4号/枳的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草极显著地提高了2种柑橘根系的孢子密度,而对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N肥极显著降低2种柑橘的孢子密度;翻耕极显著抑制了2种柑橘的菌根侵染率。2种柑橘的根系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上海地区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湿地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张修峰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6):1099-1102
根据1998~2003年上海地区雨水中NO3--N、NH4+-N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估模式评价了降雨对湿地水环境的影响,并结合降雨量数据,研究了大气湿沉降氮通量.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雨水中氮浓度较高,6年雨水平均硝态氮浓度为259 mg·L-1,铵态氮浓度为2.16 mg·L-1,总无机氮(TIN)浓度474 mg·L-1,远大于水体富营养水中氮浓度阀值(0.2 mg·L-1),依据降水中的氮浓度,降水已达到地表水V类、劣V类水平.6年湿沉降氮通量平均值为58.1 kg·hm-2·yr-1,其中NO3--N占54%.大气氮沉降对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97.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8.
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区域景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黄河源区玛曲县沙化草地为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分离度)、形状指数(伸长指数、分维数)3类指标,分析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景观格局现状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整体景观结构简单,局部变化复杂,自然景观仍是景观变化的主体,景观结构受草地、湿地、灌木林地等少数自然景观类型控制.区域景观斑块呈条带状分布,各景观条带差异较大,从河流阶地带到低山草地带到高山草甸带,景观斑块类型减少,景观多样性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景观结构呈简单化趋势.沙化景观尤其是流动沙地对景观结构的影响较大,在区域景观异质性增强及破碎化加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潜在沙化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观的构成及变化;人工景观比沙化景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小,但其潜在变化空间较大.人工景观和沙化景观将是未来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共同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科学的方法和十分引人注目的植物育种技术给世界农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虽然重组DNA技术还处于初期,但不久它将开始为稳定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今后几十年规划的食物需求作出贡献。重组技术的贡献,只有在把人力和财力资源用于合适的目标并找到转让和应用该技术于第三世界农业的方法时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00.
2016年3月24日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内(43°48′36″N,125°24′04″E,海拔227m)拍摄到1只体型大小与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相当的鸽形目鸟类(图1).其嘴细长、暗褐色,虹膜棕红色,脚趾紫红色.额、头顶青灰色,头侧、前颈粉红色,后颈羽毛黑色密布白色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