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油松种子园自由授粉与控制授粉种子父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子园控制授粉和自由授粉的子代进行了父本分析, 探讨自由授粉状态下种子园子代遗传组成与花粉传播的关系, 以及人工控制授粉状态下花粉形态等指标与子代遗传组成的相关性。其中,利用SSR对281粒油松种子进行父本分析, 在80%的置信水平下确定了其中126粒种子的花粉来源; 对2株母树自由授粉种子的父本分析表明, 种子园内花粉传播距离最大为85 m, 有效距离在30 m以内; 对11#和24#母树分别用21个无性系的等体积混合花粉进行控制授粉发现, 子代由少数无性系的花粉受精产生, 其中 50#、7#、25#、33#无性系对2株母树子代的花粉贡献率分别达到50.62%和61.54%; 花粉粒大小、花粉等体积重和花粉活力与选择性受精相关不显著, 而花粉活力偏低的无性系也有授粉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探讨同一菌根真菌不同菌株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选用采集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不同地区的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的不同菌株进行研究。首先,在不同浓度Zn^2 、Cd^2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丝体,以了解各菌株菌丝体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采用烘干法和原予吸收法分别测定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体、培养液中Zn^2 、Cd^2 含量,结果表明: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在Zn^2 、Cd^2 胁迫条件下,生物量、吸附能力约为其余各菌株的1.5~2倍。其次,为了探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形成菌根后对Zn^2 、Cd^2 胁迫的耐受性及其耐受机理,采用一次性定量浇灌不同浓度Zn^2 、Cd^2 溶液的方法,测定了菌根化油松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Zn^2 、Cd^2 含量的分配,结果表明:菌根形成后能显著促进油松的生长及对Zn^2 、Cd^2 胁迫的耐受性,并且菌根能够帮助油松吸收基质中大量的Zn^2 、Cd^2 ,根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茎叶中的2~3倍以上,非菌根苗在重金属浓度稍高(Zn^2 400mg/kg;Cd^2 40mg/kg)时就会死亡。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证实,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对Zn^2 、Cd^2 的耐受性及对油松的促生效果与其它各菌株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它通过把吸收的Zn^2 、Cd^2 最大限度地输送到根中的同时,也输送到了茎叶中,使重金属在体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使自身免受毒害。  相似文献   
113.
山西霍山油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山西南部霍山七里峪林场典型地段设置了9个样地,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群进行了调查,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及谱分析理论,分析了油松种群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同时分析了种群数量的周期性.主要结果如下:(1)油松的平均密度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反映了密度与径级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性.(2)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整体上趋于DeeveyⅡ型.(3)油松种群的生存与死亡,死亡密度与危险率均存在波动起伏的特点.生存率与积累死亡率单调下降与上升,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是前、后期大,中期平稳.(4)谱分析表明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存在周期性波动,与油松天然更新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4.
1993~2005年,朱鹮在洋县刘家庄村集群营巢,成功繁殖了112窝,产卵372枚,成活雏鸟198只.繁殖地的优势树种为油松,其平均高度为14.9 m.9个样方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为2.6,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1.8;辛普生指数(D)为0.77,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0.58.繁殖地所有树种的平均密度为0.55株/m2,乔木的平均密度为0.12株/m2.刘家庄村分布有冬水田7.10 hm2.巢位树全部是油松.  相似文献   
115.
影响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瑞东  何忠  戈峰 《昆虫知识》2004,41(6):504-511
综述了影响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气候、天敌、食料、林业技术措施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松毛虫种群的变动。当气候条件适宜 ,天敌数量减少 ,食料丰富 ,林业技术措施缺乏时 ,松毛虫种群就会出现暴发的趋势。反之 ,当气候条件恶劣、天敌数量较多 ,食料植物缺乏或营养恶化 ,林业技术措施得当时 ,松毛虫种群就会得到遏制。尽管松毛虫的种群变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但是对松毛虫自身调节能力的研究尚缺乏。  相似文献   
116.
土壤温度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干液流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军亮  马履一 《生态学报》2008,28(12):6107-6112
为了弄清土壤温度对油松树干边材液流活动的影响作用,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测定系统(TDP-30)和自动气象站对油松边材液流速率和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同步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对树干液流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与靠近植物最适吸水温度的土层有关,另一方面,与树种的根系分布特征有关。春季表层土壤温度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夏季深层土壤最大,秋季的最大影响土层间于春夏之间。10.0—14.9℃的土壤温度对油松树干边材液流活动的作用最为明显。土壤温度开始对油松液流活动起显著作用的温度阈值约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117.
油松、白皮松和青木千花粉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崇远  王开发 《植物学报》2001,18(5):627-630
通过对我国有巨大生产量和应用潜力的油松、白皮松和青杄花粉的18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磷脂、葡萄糖氧化酶等重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发现这三种花粉的以上成分含量都很高。其中青杄花粉的维生素A含量达70 641.6 IU/100 g,氨基酸总量达24.443 mg/100 mg。从营养的角度来看,青杄花粉是较优秀的花粉。  相似文献   
118.
间伐对黄龙山油松中龄林细根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油松细根生长与抚育间伐的关系,以黄龙山林区4种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中度,强度)下的油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分3层(0—20,20—40,40—60cm)获取细根样品,研究了间伐强度对油松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不同间伐强度下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随间伐强度的增大,细根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强度间伐下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0—40 cm土层和40—6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且变化规律与生物量基本一致。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强度间伐与其他强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和中度间伐对小径级细根(0—1.0 mm)有显著影响,对较大径级细根(1.0—2.0 mm)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强度间伐对0—2.0mm的细根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度间伐(保留郁闭度0.7)条件下,油松林地细根总生物量达到最大1022.43 g/m2,此条件下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也达到最大,能充分利用林地的立地资源,最有利于保留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9.
结构是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决定着群落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该研究采用结构参数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以及样地纵剖面图分析了两块长宽均为60 m×60 m的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采用胸径(DBH)、树高(TH)和冠幅面积(CA)分布的直方图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它的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种间隔离程度很低(=0.019),几乎为油松纯林,个体大小分化均匀(=0.478),整体呈随机分布(=0.485)。小树(TH≤5 m)个体相对较少,而大树(TH10 m)占多数且其树高分布集中。平均树高多样性THD=2.35,胸径集中分布在14~34 cm,58.4%~62.8%的树冠面积分布在20~40 m~2。林下油松幼苗更新丰富,但分布不均。这些特征表明成熟的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不稳定,可能趋向衰退并将逐渐被其他阔叶树种代替。  相似文献   
120.
城市化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湿地评价领域相对薄弱,现有的基于环境经济分析的评价模式也难以反映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本文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确定和人为干扰方式辨识入手,建立表征干扰影响的评价因子体系,并运用层次决策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两级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考察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和干扰方式的空间分布异质性.以深圳市坪山河流域这一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为例进行试验性研究.结果显示:1)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坪山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干扰的基础要素;2)南部丘陵山区以单一的植被覆被退化为主要干扰方式,干扰强度较低,但保护和管理不容忽视;3)北部平原宽谷地区的干扰强度普遍高于南部丘陵山区,且干扰方式多样化,干扰影响在空间上呈从干流上游至下游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与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一致,但干扰方式的分布并不连续;4)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干扰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