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71.
172.
目的:为临床使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SMC动态记忆生物力学行为肱骨内部应力场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贴片,标定,得到SMC的载荷-应变曲线,然后根据SMC固定新鲜人体肱骨的应变值,计算SMC的动态记忆持骨力值。结果:SMC的鹅颈加压部,鹅体接骨板部,鹅翼持骨部三部相互协调,记忆持骨,其动态记忆持骨的生物学力值为110.35N,结论:SMC具有良好的耐疲劳重复使用性,其产生的动态记忆持骨力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3.
石器的使用是一个力学作用过程,其功能部位(有效刃缘)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蚀或者崩损,这是由于石器刃缘处受到加工对象的反作用力而形成的.本文针对百色旧石器中手斧、手镐等大型工具类型出现较多的具有显著功能特点的舌形刃缘,尝试了用有限元方法做应力分析.通过对百色盆地13个地点(或遗址)的44件石器的舌形刃缘所进行的3D力学模型分析表明,这类工具受力是不均匀的,舌形刃缘部位是高应力部位,当外力加载到一定阈限时,舌形刃缘会发生崩损,而器身不发生破坏,这与实际标本观察结果相吻合.结果还表明在模拟纵向受力(代表劈裂和砍砸)和横向受力(代表挖掘)两种工况下,纵向受力的应力值远小于横向受力,说明这类工具可能更适于劈裂和砍砸.本文为有限元方法在石器力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4.
报道了采自中国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等地的中国黄藻纲植物新记录14种,隶属于7个属,其中椭球藻(属Ellipsoidion)、拟杆藻属(Bumilleriopsis)、异毛藻属(Heterotrichella)和异丝藻属(Heterothtix)4个属在中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5.
目的:研究罗勒30%、50%、80%醇沉多糖对体外抗菌及免疫活性的影响,确定罗勒多糖的有效部位。方法:水提醇沉制备罗勒粗多糖,将罗勒粗多糖3次醇沉后去蛋白得精多糖,再分级醇沉得到30%、50%、80%醇沉多糖,最终测定其体外抗菌及免疫活性。结果:30%醇沉多糖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和最高的刺激巨噬细胞增殖能力;50%醇沉多糖促进脾脏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显著。结论:不同浓度的醇沉罗勒多糖抑菌和刺激免疫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探讨信使RNA和长链非编码RNA在牵张应力刺激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正常人骨髓MSC,分为应力组与无应力组,应力组通过FlexCell应力系统对其施加外源性应力(5﹪形变、频率0.1 Hz、作用时间4 h/d),无应力组不予以外源性应力刺激,通过茜素红实验和碱性磷酸酶实验检测其成骨分化能力改变。提取应力刺激下第7天RNA,进行全基因组及长链非编码芯片表达谱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鉴定关键长链非编码RNA。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成骨第14天应力组MSC茜素红定量OD值为1.46±0.19,高于无应力组MSC 0.62±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99,P < 0.05)。此外,成骨第14天应力组MSC碱性磷酸酶结果(265.3±31.2)U/L,较无应力组(121.2±21.2)U/L升高(t = -12.23,P < 0.05)。通过芯片表达谱检测,牵张应力刺激下成骨第7天共有差异表达信使RNA 598个,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 329个。通过KEGG分析提示WNT信号通路是差异表达最明显的信号通路,其中WNT5a表达变化最为明显(6.74倍,P?< 0.01)。通过共表达分析提示lnc-RNA-SSR是调控WNT5a表达的主要长链非编码RNA。 结论牵张应力刺激下MSC的信使RNA和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明显改变,其中lnc-RNA-SSR可能通过WNT5a影响MSC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探究间歇式轴向压应力对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黏附、增殖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作为示踪种子细胞,运用旋转细胞培养仪将松质骨支架和种子细胞共培养7 d获得组织工程骨(TEB),实验组在第7 ~ 14天施加大小10 N、频率1 Hz、4 h/d的间歇式轴向压应力刺激,对照组常规培养,14 d后胰酶消化法获取两组种子细胞并比较其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流式细胞术显示rBMSCs被成功提取分离。(2)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显示TEB中种子细胞与支架相容性良好。(3)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及扫描电镜显示应力刺激组种子细胞的生长状况要优于非应力刺激组,前者平均荧光密度及细胞数/500倍视野均大于后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荧光密度:(3.75±0.34)×108 vs (2.91±0.22)×108,t = 2.90,P = 0.04;细胞数/500倍视野:30.50±4.43 vs 21.00±5.13,t = 3.14,P = 0.01)。(4)细胞黏附实验显示,应力刺激组种子细胞的75%细胞贴壁时间短于非应力刺激组,两组时间分别为(3.00±0.41)h、(13.33±1.7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8.20,P < 0.01),前者的最终细胞贴壁率高于后者(99.97%±0.34% vs 85.83%±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1.31,P < 0.01)。(5)CCK-8检测显示,在培养第48 ~ 96 h,应力刺激组种子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非应力刺激组,将两者的450 nm吸光度值在第48小时(0.49±0.02、0.40±0.02)、72 h(0.76±0.07、0.64±0.04)和96 h(1.58±0.07、1.34±0.13)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 5.15、2.57、2.86,P均< 0.01)。(6)在成骨诱导14 d后,应力刺激组种子细胞的ALP和Ca结节染色阳性率要强于非应力刺激组:两组ALP染色阳性率分别为26.73%±4.56%、16.68% ± 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33,P = 0.03);两组Ca结节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1.81%±3.56%、27.40% ± 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68,P = 0.02)。 结论间歇性轴向压应力可促进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的黏附、增殖与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78.
目的:观察成品螺纹桩、铸造钴铬合金桩核、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90颗残根残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A组成品螺纹桩,B组铸造钴铬合金桩核,C组纤维桩进行修复,并随诊18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成功率.结果:3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成品螺纹桩组的成功率为73.33%,铸造钴铬合金桩核组的成功率为60.00%,纤维桩组的成功率为96.6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与成品螺纹桩和铸造钴铬合金桩核相比,纤维桩具有更好的粘结性及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179.
哺乳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生物体发育、组织器官形成、损伤组织的修复和疾病的发生有关.广泛存在的力学刺激能否对细胞有丝分裂方向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有丝分裂定向的途径尚未完全阐明.采用小鼠成纤维细胞作为模型,研究周期性单轴拉伸力学刺激对细胞应力纤维排布和有丝分裂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周期性单轴拉伸诱导细胞有丝分裂与应力纤维垂直于拉伸方向排布.而阻断应力纤维的两种基本组成成分(微丝和肌球蛋白Ⅱ),会造成在周期性单轴拉伸条件下的应力纤维和有丝分裂方向重排.特别是,Y27632 (10 μmol/L) 和低浓度的ML7 (50 μmol/L)、Blebbistatin (50 μmol/L)可以诱导细胞有丝分裂与应力纤维平行于拉伸方向排布.统计结果表明,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应力纤维排布和有丝分裂方向均具有高度相关性.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水平与周期性单轴拉伸刺激下的应力纤维排 布和有丝分裂方向密切相关.上述结果提示:周期性单轴拉伸力学刺激通过诱导应力纤维的排布,决定了细胞的有丝分裂方向.  相似文献   
180.
目的制备注射用胸腺肽,并评价其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可行性和可信度。方法将麻疹病毒(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甲肝病毒(HAV)作为指示病毒,分别在pH值3.2±0.3于-20℃冻存21 d、80℃加热5min灭活病毒、在进压0.15 MPa、回流压0.05 MPa下先后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kD的中空纤维柱和膜包滤器循环超滤去除病毒,并于病毒灭活/去除前后分别取样感染宿主细胞,做病毒滴定,以病毒是否灭活/去除或病毒量下降是否大于4.0 Log作为病毒是否有效灭活/去除的标准。结果经过酸沉灭活后,3种指示病毒的滴度均有所降低;经过加热灭活后,MV和VZV均未检出,滴度下降大于4.0 Log;经超滤去除病毒后,3种指示病毒均未检出,滴度下降均大于4.0Log,且经盲传复壮后均未检出病毒。结论注射用胸腺肽生产工艺中的低pH孵放法、加热法、超滤法的联合运用可以有效地灭活/去除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