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3篇
  免费   1144篇
  国内免费   7096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590篇
  2022年   579篇
  2021年   619篇
  2020年   560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493篇
  2017年   475篇
  2016年   536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646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810篇
  2007年   594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542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509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7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西藏山溪鲵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作者于1987年3月至1988年3月,在甘肃临夏与甘南交界的太子山中,对西藏山溪鲵的栖息地和习性、产卵的外部条件、卵袋特征、生殖腺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观察。证明该鲵一年中产卵期集中在4月,在夏季有上岸的习性。并对西藏山溪鲵的繁殖生态、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2.
浙江西部山区白鹇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1987年在浙西的开化、衢州、建德、淳安等地对白鹇的生态进行了调查。白鹇分布于全省植被良好的山区,活动于乔木层覆盖率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生境,其种群密度受林下灌木层盖度的影响。白鹇的冬季食物以壳斗科植物为主,取食频度为53.5%,干重百分比达72.48%;同时也取食一定量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取食频度达40%。白鹇的冬季食物可分为三种类型:1.最喜食食物,取食频度在50%以上;2.喜食食物,取食频度在10—40%;3.偶食食物,取食频度小于10%。  相似文献   
33.
北京地区水泡中的丝孢菌及其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娟  朱旭东 《真菌学报》1992,11(2):111-118
  相似文献   
34.
粪产碱菌对水稻根质子分泌作用及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35.
36.
[蒙古]百灵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泠 《动物学研究》1992,13(1):59-65
本文报道了蒙古百灵的繁殖生态、食性及数量,并对其叫声的声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38.
水分胁迫对苹果树生长和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水分胁迫时,盆栽的苹果新梢生长受抑,枝条节间长度缩短,叶水势下降,叶面积减小。植株萎蔫后翌日供水,大部分功能叶脱落,第3d供水,植株则不能成活。水分胁迫及干旱后恢复供水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不一样。  相似文献   
39.
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个亚种,是沙棘属中的原始类群。沙棘的分布区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从西藏东北部起,经黄土高原,直至大兴安岭西南角。本文通过对分布区与各生态因子等量线相似性比较,并结合野外考察,探讨了沙棘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最适值以及限制因子。研究发现,沙棘灌丛不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分布区,而且受大的气候带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其分布与我国的三大地理气候区分异规律相一致,正处在我国三大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因而,沙棘的分布可以作为我国三大植被区分界的一个标志,这打破了以往认为灌丛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规律的概念。另外,本文还就沙棘分布区与建立人工沙棘园及我国种植制度区划和植树造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