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2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329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0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0 毫秒
91.
本文用PBS和PVP两种介质作为激光衍射仪的悬浮介质,系统地观测了悬浮介质物化性能不同对红细胞变形指数(DI)—渗透压曲线的影响,发现:1.在不同悬浮介质中的变形指数—渗透压曲线有显著差别,在高渗区这种差别更明显.2.同一红细胞试样,在相同高渗压下,在不同的悬浮介质中进行交叉实验表明、PBS悬浮介质能使得红细胞变形性得到恢复,而PVP悬浮介质却使得红细胞变形性显著降低.3.在高渗情况下,首次观察到红细胞变形性随时间变化,一开始DI增大,约3小时后趋于稳定,无论PBS还是PVP其趋势皆相似.  相似文献   
92.
酿酒酵母α—磷酸甘油脱氢酶变异株的鉴定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3.
经甘氨酸溶液浸叶处理的黄瓜幼苗光下对NO_3~-的吸收和还原明显受到促进,地上部氨态氮积累增加,硝态氮减少,而根部硝态氮和氨态氮均增加。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1-6岁儿童维生素D与年龄、性别、季节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为临床有效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1~6岁儿童8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年龄、性别、BMI以及季节的关系。结果:816例儿童维生素D营养不足和缺乏人数占比为14.83%。1~3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高于3~6岁儿童(P0.05)。男童血清25(OH)D水平高于女童(P0.05)。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与超重儿童,且超重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均P0.05)。春、夏季儿童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秋、冬季儿童(均P0.05)。结论:1~6岁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且男童高于女童,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临床工作可通过增加其户外活动,继而达到改善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
摘要 目的: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常见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参照CLSI 2017版判读药敏结果。结果:收集2017年7月~2019年6月临床分离菌共22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62株,占81.2%,革兰阳性菌430株,占18.8%。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占25.7%。主要分离于尿液标本(55.9%)、血液标本(12.2%)和痰液标本(10.8%)。金黄色葡葡球菌中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61.4%和74.4%。MRSA主要分布于普外科、神经外科和骨科。未检出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16株肺炎链球菌,其中3株对青霉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率为14.5%。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为76.9%。铜绿假单胞菌为19.3%。14株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35.7%(5/14)。结论:2017年~2019年我院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科室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防耐药菌株的流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6.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选取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与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效率指数,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2006-2015年土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随后, 基于人口、富裕和技术(STRIPAT)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各城市土地生态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此外, 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政策的改变等均会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项研究旨在为提高城市土地管理水平,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7.
土壤线虫广布于各种类型的土壤中, 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理想的环境指示生物。简述了土壤线虫的生活史策略和营养类群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生态指数、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素, 以及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线虫分类、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线虫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的必要性, 并对土壤线虫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
全球变化因子(如增温和氮沉降)可能会影响生物入侵,但是这些因子如何影响入侵物种的表现并进一步调节入侵物种与本地竞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本文通过为期五个月的温室实验,研究了增温(开顶式增温箱,+0.62°C)和氮添加(4.2 g N m−2)对入侵物种北美 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与本地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竞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增温及其与氮添加处理(W × N) 的相互作用下,P. virginica的入侵种群(PV-In)和原产地种群(PV-Na)在与本地竞争者P. asiatica竞争时具有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其中,PV-Na在与P. asiatica竞争时增加了地下生物量,而PV-In增加了地上生物量。我们还发现,P. virginica对增温和氮添加比P. asiatica的反应更强 烈。增温显著降低了P. virginica的竞争能力,这表明P. virginica比P. asiatica对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同样,在竞争条件下,氮添加及 其和增温交互作用减少了PV-In地下生物量,但增加了PV-Na地上和总生物量。这些发现表明,P. virginica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生物量分配 策略,PV-In展示出更具弹性的竞争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特别是增温)。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预测气候变化下的植物入侵并制定相应的 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9.
马可波罗盘羊是帕米尔高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植被、地形等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牧场等人为干扰因子,借助ArcGIS,构建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在不同尺度上评价分析马可波罗盘羊的生境适宜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836 km~2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127.19 km~2,冬季为1915.70 km~2。保护区西北部面积3767.73 km~2的马可波罗盘羊实际分布区内,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095.48 km~2,冬季为1072.82 km~2,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该物种实际分布区。受人为干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和冬季实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18.43%和17.78%,实际分布区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33.65%和29.73%,表明实际分布区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应予以重点保护。总体而言,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适宜性的关键因素是国道314和放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4点关于马可波罗盘羊生境保护,以及保护区管理与规划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0.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五种优势修复植物为对象,分析它们的主要营养器官(细根、粗根、茎/干、枝、叶片)、地表凋落物、植被下方表层废渣(0~10 cm)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器官间C、N、P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C平均含量在两种草本植物中为茎>叶片>根>凋落物,在三种乔木中为干>枝>细根>粗根>叶片>凋落物; N和P的分布在草本植物中分别为叶片>凋落物>根>茎和叶片>根>凋落物>茎,在三种乔木中均为叶片>细根>凋落物>粗根>枝>干。五种植物中,柳杉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中C含量均高于其他植物,N、P含量呈相反的规律; 刺槐中N含量最高。C:N和C:P在五种植物营养器官与凋落物中的变化规律跟N、P的分布相反,说明C:N和C:P分别主要受N和P含量影响。相关性分析指出,草本植物的N:P受N和P共同影响,三种乔木的N:P主要由N的分布决定,同时受到枝和叶片中P含量影响。五种植物中,仅豆科类刺槐的叶片N:P大于16,在系统中生长受P限制,其他植物生长均受N限制,说明刺槐更能适应贫瘠的废渣环境,建议在修复贫瘠的废渣堆场时优先选择豆科类植物作为先锋植物,改善基质养分条件。植被下方表层废渣中C、N、P含量基本都低于植物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不同修复植物下方对应的表层废渣中C、N、P含量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修复下的废渣中C、N、P含量低于乔木修复下的含量。废渣-植物-凋落物体系中N、P、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细根和凋落物中N、P含量与废渣中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