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21.
为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硅对辣椒产量、果实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辣椒品种‘奥黛丽’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设置正常施氮肥(1.0N:260.9 kg/667 m2)、氮肥减施40%(0.6N:149.1 kg/667 m2)、氮肥减施60%(0.4N:104.3 kg/667 m2)、不施氮肥(0N:0 kg/667 m2)4个不同供氮(基施)水平和2个硅肥(根施)水平(0 mmol/L、1.5 mmol/L),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硅对辣椒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并筛选出最佳施肥处理,旨在为辣椒的增产提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1)0.6N供氮水平较1.0N、0.4N和0N供氮水平下的辣椒果实产量分别提高了7.18%、74.14%和87.99%,施硅处理后则进一步促进了果实产量,其中0.6N供氮水平下施硅较正常供氮量下的辣椒果实产量提高了15.33%;(2)0.6N供氮水平更有利于促进辣椒果实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和可滴定酸、NO3?含量的降低,施硅后不同供氮水平下辣椒果实品质均显著提高;(3)0.6N供氮水平更有利于辣椒果实矿质元素的积累与土壤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其中0.6N供氮水平较1.0N供氮水平下的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97.57%和69.20%,施硅处理后不同供氮水平下辣椒果实矿质元素含量与土壤氮肥利用率均显著提高;(4)通过对辣椒产量及果实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0.6N+Si处理下的综合得分最高,即氮肥减施40%配施1.5 mmol/L的外源硅肥对辣椒产量、品质及氮肥的吸收利用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22.
保护性耕作是退化黑土地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但地力提升后氮肥减施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农田的稳产增产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尚不明晰。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的长期免耕定位试验研究平台,设置常规垄作(RT)、免耕无秸秆还田(NT0)、免耕100%秸秆还田(NTS)和连续9年免耕100%秸秆还田培肥后氮肥减施20%(RNTS)4个处理,采用15N示踪田间微区试验,探究长期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下氮肥减施对玉米产量和肥料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完整生育期,不同耕作方式下肥料氮在东北黑土农田中的土壤残留率、植株利用率和气态损失率平均比例分别为34%、50%和16%;与常规垄作相比,保护性耕作(NTS和RNTS)使肥料氮当季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10%~14%。通过氮素来源分析发现,不同耕作方式下植株及各部位(籽粒、秸秆、根和玉米芯)吸收的肥料氮占其总吸氮量的比例均在40%左右,土壤始终是为作物供应氮素的主体;与常规垄作相比,保护性耕作通过降低土壤扰动、增加有机质输入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壤全氮储量,有效保障了退化黑土地农田土壤氮库扩容增效。2016—2018年,NTS...  相似文献   
223.
224.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K.f).因其果实成熟后可从颖壳中脱落.所以又称裸大麦(hulless barley).是一种禾本科作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其生长环境的温度相对较低。在青稞生长期间.经常出现霜冻以及雪、雹等天气,夜间温度往往低于0℃,但青稞仍生长良好。因此.青稞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胁迫的遗传特性.是一个潜在的遗传资源库。研究开发这些抗低温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25.
温度直减率作为反映温度沿海拔变化程度的参数,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众多生态过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流层或近地表温度,而土壤温度作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其垂直变化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1300 m海拔范围内的12个亚热带森林样点2018年9月—2021年8月林下近地表(地上15 cm)和土壤温度(地下8 c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近地表和土壤的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直减率和积温递减率,并分析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地表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的直减率分别为0.38、0.31、0.51℃·(100 m)-1,三者差异较大,而土壤的三者变化较小,分别为0.40、0.38、0.42℃·(100 m)-1;除最低温直减率,近地表和土壤的温度直减率均无显著季节差异。近地表最低温直减率在春、冬季节较大,而土壤最低温直减率在春、秋季节较大;近地表和土壤积温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5℃积温递减率分别为163和179℃·d·(100 m)-1,且相同海拔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