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35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灵长类视觉系统能够非常有效地从环境中提取稳定的不变性特征,而不受各种变换与干扰的影响.这种不变性知觉的时间与动态过程为视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我们开发了一种高速发光二极管(LED)背光速视器,能够短暂呈现1 ms的视觉刺激,并以亚毫秒级精度调整刺激呈现时间.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视觉输入的可获取时间,估计感觉线索积累的心理物理曲线,从而研究在图形结构优势效应任务中,拓扑、射影、仿射和欧氏不变性的相对加工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拓扑不变性所需要的呈现时间最短,这与大范围首先理论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2.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43.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2):115-115
湿疹皮炎皮肤过敏类皮肤病非常常见,包括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感染性皮炎、痒疹、药物性皮炎、荨麻疹、皮肤血管炎等多种疾病,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诊疗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定于2019年6月27~29日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学术会议”,同时举办全国过敏性皮肤病规范诊疗学习班,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努力提高皮肤过敏类皮肤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44.
丙型肝炎病毒(HCV)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分多步完成。过程中需要多种宿主因子,闭锁蛋白(OCLN)作为紧密连接蛋白被包括在内,并且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业已表明其在HCV感染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缺乏能够识别完整OCLN细胞外环状结构域并抵御HCV感染的连接子,研究者们尚不清楚OCLN是否能够作为HCV治疗手段中有效且安全的目标物。通过使用基因免疫法和独特细胞差异化筛选技术,研究者成功制备了四种大鼠抗OCLN单克隆抗体(mAb)。  相似文献   
45.
46.
进化历史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中国木本植物花色的分布 本研究以中国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不同生活型物种花色组成的差异;(2)生物地理区、进化年龄和气候条件对不同花色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使用7673种木本植物的物种分布数据和花色信息(分为白色、红色、黄色、黄绿色、绿色和蓝紫色),并结合属级系统进化树来比较不同生活型(包括灌木、乔木和藤本)物种花色组成的差异,分析不同生物地理区、进化年龄和现代气候对花色地理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乔木和藤本植物相比,灌木具有更高比例 的由花青素着色的红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中国木本植物的花色地理格局受到区域效应和现代气候(尤其是降水和UVB辐射)的共同影响。倾向于蜂媒传粉的黄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和由花青素着色、耐环境胁迫的红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比例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更高。绿色花物种的进化起源更早,但进化时间对花色地理格局的解释力很弱。这些结果说明中国木本植物花色的地理格局受到进化历史和现代环境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7.
Domestication is a selection process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s species to meet human needs. A most intriguing feature of domestication is the extreme phenotypic diversification among breeds. What could b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such genetic variations? Another notable outcome of artificial selection is the reduction in the fitness of domesticated species when they live in the wild without human assistance. The complete sequences of the two subspecies of rice cultivar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Between the two subspecies, we found much higher rates of non‐synonymous (N) than synonymous (S) substitutions and the N/S ratios are higher between cultivars than between wild species. Most interestingly, substitutions of highly dissimilar amino acids that are deleterious and uncommon between natural species are disproportionately common between the two subspecies of rice. We suggest strong selection in 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recombination may be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we called the domestication‐associated Hill‐Robertson effect. These hitchhiking mutations may contribute to some fitness reduction in cultivars. Comparisons of the two genomes als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highly divergent regions in the genomes. Haplotypes in these regions often form highly polymorphic linkage blocks that are much older than speciation between wild species. Genes from such region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and are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the diversifying selection under domestication. Their existence suggests that the amount of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the single progenitor species Oryza rufipogon may be insufficient to account for the variation among rice cultivars, which may come from a more inclusive gene pool comprising most of the A‐genome wild species. Genes from the highly polymorphic regions als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of the two subspecies. The genomic variation in rice has revealing 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under rice domestication and subsequent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48.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1):I0006-I0006
生物通2007年10月19日报道来自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霍德华休斯医学院和英国邓迪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的杂交方法,能更好的检测Holliday交叉(Holliday junction,HJ)的动力学过程。Holliday交叉是四股DNA所形成的交叉结构,名称来自于1964年提出此概念者Robin Holliday,用以解释发现于酵母菌的遗传资讯交换,也就是同源重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9.
U7 small nuclear RNA (snRNA) sequences have been described only for a handful of animal species in the past. Here we describe a computational search for func- tional U7 snRNA genes throughout vertebrates including the upstream sequence elements characteristic for snRNAs transcribed by polymerase Ⅱ.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we discuss the high variability of U7 snRNAs in both se- quence and structure, and report on an attempt to find U7 snRNA sequences in basal deuterostomes and non-drosophilids insect genome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sequence, structure, and promoter features. Due to the extremely short se- quence and the high variability in both sequence and structure, no unambiguous candidates were found. These results cast doubt on putative U7 homologs in even more distant organisms that are reported in the most recent release of the Rfam database.  相似文献   
50.
单克隆抗体生产过程中二硫键的还原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一个常见技术难题,可产生低分子量碎片,影响产品质量,导致蛋白纯度降低、稳定性下降,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抗体二硫键还原实质上是由细胞内的硫氧还蛋白系统和谷胱甘肽系统引起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并与具体生产过程参数有关。近年来,随着抗体药物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艺规模的发展,二硫键还原问题频繁发生。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不断尝试并建立了多种预防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概述了抗体二硫键结构、二硫键还原的主要成因及生产过程中的形成因素,重点阐述了消除或减缓抗体二硫键还原的方法、对策,并列举了几种可行的过程分析技术,以期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生产制造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