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我国福建首次发现蚜小蜂科的毛盾蚜小蜂属EriaphytisHayat。本文记述了该属的属征、生物学及其分布,并对中国新记录种东方毛盾蚜小蜂EriaphytisorientalisHayat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82.
薜荔和薜荔榕小蜂的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科榕属(Ficus)植物都有隐头花序,其瘿花中栖生着榕小蜂科(Agaonidae)昆虫。榕属植物的隐头花序为榕小蜂的生存提供食物和场所,榕小蜂为榕属植物传粉而效力。这类动植物间的密切的共生关系早在1亿多年前已经确立,它们兴衰与共,互为依存,繁衍至今,但人们对这种关系的确切了解却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本文记述的薜荔和薜荔榕小蜂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生物学行为是我国此类共生关系研究的第一例,可作为科研、教学上阐明隐头花序的形成、演化等生物进化辨证法则的实例。  相似文献   
83.
报道寄生介壳虫的跳小蜂3新种,即采自新疆的昌吉跳小蜂Encyrtus changjiensis Xu,sp.n.1采自吉林的缢4盾伊丽跳小蜂Ericydnus scutellus Xu,sp.n.和采自的宽额苏泊跳小蜂Subprionomitus frontatus Xu,sp.n.。本文也是伊丽跳小蜂属Ericydnus Walker和苏泊跳小蜂属Subprionomitus Mercet在我国  相似文献   
84.
本文报道采自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的跳小蜂六新种 ,即瘤毡蚧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metaceronemaeXu、露尾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nuticaudatusXu、后缘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postmarginisXu、拟聂特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pseudonietneriXu、匀色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unicolorisXu、赵氏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zhaoiXu。除露尾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nuticaudatusXu ,sp .n .寄主尚不明确外 ,其余种类均为林木上各种介壳虫的寄生蜂。对新种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附特征图。标本存放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  相似文献   
85.
薜荔榕小蜂产卵和传粉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薜荔榕小蜂Blastophaga pumilae是薜荔的传粉昆虫,栖息于薜荔隐头花序中,在其生物学行为中以钻入花序产卵或传粉最为关键。研究表明:薜荔榕小蜂钻入花序平均费时69.48 min,标准差13.26 min;伤残程度很高并能在伤残的情况下完成产卵或传粉;卵的尾丝能起标识作用避免重复产卵;进入雌花序的小蜂具逃离花序的行为但不能实现;1只小蜂平均产528个卵或为1 072.4朵雌花授粉。  相似文献   
86.
细叶榕扦插随着枝龄增加,其生根能力不断降低,扦插成活率较低。为了提高其扦插成活率,通过对老龄长枝进行适当纵向刻伤、消毒杀菌及生长调节剂促根处理,结合插床土壤消毒、插后水分管理,使老龄长枝提早生根,根数增加,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7.
《环境昆虫学报》2014,(5):828-832
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是观赏植物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垂叶榕不同方位和高度的随机取样,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Taylor幂法和Iwao回归模型分析和测定了榕管蓟马的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榕管蓟马虫瘿主要分布于垂叶榕的中、下层,且下层4个方位的虫口密度差异均不显著。榕管蓟马虫瘿在垂叶榕上的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各项聚集度指标均满足CA>1、IDM>0、m*/m>1,且0<K<8,表明该蓟马在垂叶榕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分布的原因与自身营虫瘿生活及喜阴习性有关。应用Iwao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榕管蓟马不同种群密度与不同精度要求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88.
【目的】特种果树爱玉子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依赖榕小蜂传粉方能结实。本研究旨在了解爱玉子榕小蜂Wiebesia sp. nr. pumilae及其虫瘿发育动态,为榕小蜂发育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人工放蜂 标记 定期采样 显微镜和电镜观测的方法,观察爱玉子榕小蜂 虫瘿协同发育过程以及爱玉子榕小蜂在虫瘿内的营养来源和位置变化, 测定了爱玉子榕小蜂体长与虫瘿直径的发育动态,比较了冬季和夏季爱玉子榕小蜂的发育历期。【结果】幼期爱玉子榕小蜂发育分为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幼虫分为5龄,无法分辨雌雄;蛹分为初期蛹、中期蛹和成熟蛹,雌雄蛹异形分化,雄蛹发育早于雌蛹1.34 d。虫瘿由表皮层、保护层、内皮层、营养层组成。表皮层和内皮层均胶质化,富含水分,为小蜂提供良好的湿度保障;保护层是虫瘿壳的骨架,具有保护幼虫的作用;营养层分泌营养液供幼虫吸食。与瘦果结构比较表明,小蜂造瘿改变了壳的形态,增厚了保护层,并使营养层具备向榕小蜂幼虫输送营养液的功能。幼期小蜂在虫瘿内的位置呈规律性变化。小蜂幼虫体长与虫瘿直径协同增长,但虫瘿增长先于幼虫,为幼虫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小蜂发育进入蛹期后体长不再增长,而虫瘿在4龄幼虫期后停止生长。在福建地区爱玉子榕小蜂一年2代,冬、夏季爱玉子榕小蜂世代历期分别为253和112 d,冬季世代各阶段发育历期均比夏季世代长,尤其冬季5龄幼虫期比夏季的延长了66 d,冬季以5龄幼虫越冬,延长了进食期有利越冬。【结论】研究结果明确了幼期爱玉子榕小蜂与虫瘿间的营养联结与协同发育动态,为榕树 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全球已知有约800种榕属(Ficus)植物, 主要分布在热带, 部分种类延伸至亚热带地区。温度是限制榕‒蜂共生系统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 也显著影响榕树及其榕小蜂的繁殖成功, 其中榕小蜂对温度的响应更加敏感。榕小蜂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其对温度耐受能力直接影响榕果内小蜂种群数量和群落内种间关系。然而目前对榕小蜂温度耐受性的研究尚少, 榕小蜂的温度耐受能力如何影响榕果内小蜂的共存关系还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2种雌雄同株和1种雌雄异株榕树果内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温度耐受能力。结果表明: 3种传粉榕小蜂对高温的耐受性极差, 相对于雌雄同株的高榕(F. altissima)和聚果榕(F. racemosa)传粉榕小蜂, 雌雄异株的鸡嗉子榕(F. semicordata)传粉榕小蜂对低温有增强的耐受趋势。聚果榕小蜂群落结构显示: 在适宜其生长的西双版纳地区, 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其数量显著减少; 而非传粉榕小蜂呈相反模式, 较强的温度耐受能力使其在低温的雾凉季维持了较高的种群数量。鸡嗉子榕果内非传粉小蜂Sycoscapter trifemmensis相对于Philotrypesis dunia有更强的温度耐受能力, 在种群数量和种间关系上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及数量。榕小蜂的温度耐受性差异在物种分布、种间关系的维持和共存上起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为阐明榕小蜂种间共存的维持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运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大果榕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为:染料木黄酮(1),wighteone(2),5,7,4’,trihydroxy-6-(2-hydroxy-3-methyl-3-butenyl)isoflavone(3),5,7,4’-trihydroxy-3’-(2-hydroxy-3-methyl-3-butenyl)isoflavone(4),alpin-umisoflavone(5),derrone(6),(3R)-5-formylmellein(7),3β-(1-Hydroxyethyl)-7-hydroxy-1-isobenzofuranone(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化合物4,7,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