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7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67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92.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大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肺的影响。方法 60Coγ照射小鼠,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损伤,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的表达。结果大剂量照射后3d,小鼠肺发生明显异常病变,TGFβ1和ICAM1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肺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内物质外漏可能是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重要事件,早期检测ICAM1有助于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 (Ginsenoside Rg1,GS-Rg1)对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剂量(10、50、100 mg/L)人参皂苷Rg1预处理24 h,在小鼠骨髓MSC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MDA,TUNEL法,流式细胞术检测MSC凋亡率,Q-RT-PCR和Westen印迹分析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结果:GS-Rg1可以减少TUNEL阳性细胞百分率及亚G1峰凋亡细胞百分率,增加Bcl-2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Bax和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GS-Rg1对MDA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Bc1-2表达,降低Bax和Caspase-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5.
96.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采用2×2列联表对五鹿山暴马丁香林中频度较高的34个木本植物优势种,561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34个优势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呈现不显著负关联,表明该群落处于不稳定的顶级状态.χ2检验结果中,有216个种对呈正相关,345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626;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为: 149个种对呈正相关,412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362;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为: 206个种对呈正相关,365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564;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比Pearson相关系数的检验方法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97.
We incubated eggs of five Phrynocephalus species (P. albolineatus, P. axillaries, P. grumgrzimailoi, P. helioscopus and P. przewalskii) at three constant temperatures (24℃, 28℃ and 32℃) to examine differences in incubation length and hatchling morphology among species and among temperature treatments. We combined data from this study with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P. frontalis and P. versicolor to examine whether embryonic stage at laying is a causal factor for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incubation length, and whether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ferred from hatchling morpholog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ata. Mean values for incubation length differed among the five species studied herein and, in all these five species, incubation length decreased at a decreasing rate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none of the five species did hatchling size (snout-vent length and body mass)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differ among the thre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The seven oviparous Phrynocephalus lizards found in China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hatchling morphology, and embryonic stage at laying is a causal factor of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incubation length.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ferred from hatchling morphology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ly known relationship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ata. Data from this study and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allow the conclusion that any Phrynocephalus species may have its unique position along the axis defined by hatchling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98.
目的:硬膜外瘢痕,又叫硬膜外纤维化,是指在硬膜外腔的手术涉及范围内形成的瘢痕组织或纤维化,是机体对创伤的修复反应。瘢痕的粘连和收缩会牵拉硬膜和神经根,限制其活动,被瘢痕包绕的神经根受到非正常的牵拉和挤压,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动脉血供、静脉回流受阻,神经根和背侧神经节对机械压迫很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及下肢肌力降低等。近年来,对硬膜外瘢痕防治的研究大多是椎板切除术后如何通过物理或化学屏障来减少术后因瘢痕粘连导致的并发症。但对通过瘢痕形成过程中抑制其主要构成成分的生成来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通过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主要成分Ⅰ型胶原蛋白的生成来实现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方法:选用30只250克两月鼠龄的SD雄性大鼠随机按1、2、3、4、5、6周分为6组,行后路4、5腰椎全椎板切除术。术后1、2、3、4、5、6周时每周取一组大鼠全锥板切除术后硬膜后方瘢痕组织,分别行病理切片HE染色,组织块贴壁法细胞培养。筛选第三周瘢痕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进行慢病毒干扰串珠素表达并设对照组,通过Western-blot、RT-PCR分析Ⅰ型胶原蛋白生成量与对照组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病毒干扰小组Ⅰ型胶原蛋白生成量较对照组及纯病毒组明显减少(RT-PCR F=509.331,q A,B=-43.371,P〈0.01,q A,C=-46.133,P〈0.01,Western-Blot F=337.578;q A,B=-112.433,P〈0.01,q A,C=-89.227,P〈0.01)。结论:干扰串珠素表达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生成Ⅰ型胶原蛋白,对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应有一定作用。通过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成纤维细胞中的串珠素后,其生成的Ⅰ型胶原蛋白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串珠素表达能够有效减少Ⅰ型胶原蛋白的生成。这种方法不论从Ⅰ型胶原蛋白是瘢痕主要构成成分方面,还是Ⅰ型胶原蛋白在瘢痕生成过程中分泌胶原中占得比例增多导致机体由胎儿期的无瘢痕愈合转化至成体的瘢痕愈合这个方面来将,理论上都能够做到有效地抑制、减少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因此通过干扰硬膜外成纤维细胞串珠素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硬膜外瘢痕的形成这一理论是可行的,为进一步进行椎板切除术后抑制硬膜外瘢痕形成的体内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恒磁场对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取180g,9-12周龄雄性SD大鼠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s),于体外培养并传代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1.5×106BMSCs注射入梗死梗死区周围,分为磁场照射+BMSCs植入组、BMSCs植入组及空白对照组。4周后处死动物,每组5只大鼠。磁场照射组用0.4 T恒磁场置于心前区30 min,每日1次,共7天。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心脏功能,Masson三色染色测定梗死面积,VWF VIII染色计算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MSCs组以及磁场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左心室收缩压(LVSP),dp/dtmax以及-dp/dtmax,减少LVEDP(P〈0.05)。但是,磁场组与BMSCs组相比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以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增高,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BMSCs组以及磁场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减少心梗面积(P〈0.05)。磁场组与BMSCs组相比心梗面积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BMSCs组以及磁场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增加血管密度(P〈0.05)。磁场组与BMSCs组相比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恒磁场具有加强移植BMSCs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壳聚糖接枝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编织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要的人工韧带种子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生物材料上的细胞迁移模型,旨在观察BMSC在改性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探讨该材料作为人工韧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自主设计制作细胞迁移模具,置于六孔板,在模具加样孔内接种小鼠BMSC,培养24h后撤出模具,分别继续培养48 h、72 h和96h;在证实模具可有效用于量化细胞迁移过程后,将不同线密度的PET材料编织物平铺于六孔板底,利用本模型观察BMSC在3000D组和5000D组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吉姆萨染色法计算不同时间点BMSC的迁移面积.结果:细胞接种24 h后撤出模具,可见六孔板底中央出现与模具底面大小相当的无细胞空白区,周围接种BMSC,随培养时间延长,BMSC逐渐由周围向中央区域迁移;在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成功建立细胞迁移模型后,随培养时间增加,两组细胞迁移面积均逐渐增大,其中3000D组细胞迁移面积显著大于5000D组(P<0.05).结论: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模具建立的细胞迁移模型能够应用于平铺编织物引导细胞迁移的基础研究,本模型可作为传统模型无法观察人工材料对细胞迁移可能影响的良好补充;3000D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的线密度较5000D更有利于小鼠BMSC在材料上的迁移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