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5篇
  免费   811篇
  国内免费   3388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594篇
  2011年   668篇
  2010年   674篇
  2009年   759篇
  2008年   920篇
  2007年   752篇
  2006年   796篇
  2005年   733篇
  2004年   698篇
  2003年   663篇
  2002年   709篇
  2001年   689篇
  2000年   485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290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357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308篇
  1992年   222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96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31.
932.
根际微生物群落是随植物长期进化及地球生境变迁而形成的动态微生物系统。随着多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微生物类群,如植物促生细菌、植物促生真菌等,通过与植物建立紧密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联系,参与植物激素合成、难溶营养物解离、生物固氮、微生物拮抗、生长因子供应等系列生物学过程,从而提高植物营养物质吸收与抗逆能力,为植物的健康和高效生长提供重要保障。这些微生物中的某些成员已被开发成微生物刺激剂,广泛应用于作物增产抗逆与农田地力提升。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调控策略的交互式研究提供新的机遇,推动了基于合成生物学与材料科学技术的合成微生物组的发展。尤其是在核心微生物互作方面,人工蛋白创制、磁性组装、生物炭强化等策略能够增强核心微生物与目标植物之间的物理连接作用,大幅提高合成微生物组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从而有效驱动作物增产增收,提高污染修复效率。因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调控的深入研究,必将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33.
卞勇 《生物学通报》2002,37(11):3-3
用小篮子法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在用草酸滴定时 ,须将滴定管插入广口瓶塞上的滴定孔内。因在滴定过程中 ,需不断摇动广口瓶 ,往往造成滴定管尖部碰坏或折断 ,有时学生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 ,索性在滴定管口未靠近滴定孔时就进行滴定 ,这样会出现管内草酸液流失和外界空气从孔进入广口瓶内 ,造成实验误差或失败。我在实验课中 ,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小改进 :取一段软塑料管 (或橡皮管 ) ,口径比瓶塞上滴定孔的口径略小一些 ,将管下端插入滴定孔内 ,周围用凡士林膏密封 ,上端在滴定前 ,可用铁夹夹住。滴定时去掉夹 ,将滴定管插入塑料管内 ,这样在摇…  相似文献   
934.
记述的二叠纪植物群采自塔里木盆地北缘不同产地和不同层位。早二叠世早期植物主要采自柯坪县四石厂的库普库兹满组及开派兹雷克组下亚组,主要由Autunia conferta,Pecopteris hemitelioides,Annularia stelata等组成,代表了欧美植物群面貌;到早二叠世晚期,开派兹雷克组上亚组产有安加拉植物分子,如CordaitesNoeggerathiopsissubangustaC.(N.)angustifoliaParacalamites decorlatus等,与欧美植物分子共生,成为欧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晚二叠世植物产于库车河两岸的比尤勒包谷孜组,其中产有安加拉植物分子,如“CalipteriszeileriYavorskyia mungatica等等,成为典型的亚安加拉植物群。植物群的演化、变迁是由于塔里木地块与准噶尔地块逐渐接近而天山海槽最终消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5.
碧声 《生命世界》2006,(7):56-59
新喀里多尼亚岛上一种不起眼的小灌木,可能是进化史上重要的“缺环”,连接着如今所有的开花植物与它们未知的共同祖先;这将帮助人们理解,1亿多年前的大地上为什么突然间繁花盛开。  相似文献   
936.
赵路 《生命世界》2006,(10):22-2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中,“窈窕”一测就有美丽苗条的意思,可见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美的意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苗条、消瘦型的身材更是成了公认的理想身材,变瘦成了任何场合都强调和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937.
首次描述埋葬于长兴期海相地层中的一个高地植物群,计14属23种,包括4新种,2相似种和11未定种。概略论述植物群的性质及其埋葬特征和生态意义。以松柏植物和Taeniopteris等为代表的裸子植物在这一植物群中占61%,显示由古生代向中生代过渡的性质。这一植物群与华北同期的高地植物群在属种组成上很不相同,显示两地在区系性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38.
描述一种采自湖北上泥盆统弗拉阶黄家蹬组中的石松植物。该植物茎轴纤细。叶基纺锤形,螺旋排列。叶线形,叶缘具刺。具顶生的孢子叶球。其孢子叶匙状或披针形,边缘具刺。孢子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植物茎具原生中柱。原生木质部呈小脊状位于中柱边缘。后生木质部管胞由梯纹分子组成,在加厚棒之间没有类似“威廉姆逊纹”的连接物。该植物与采自湖南中泥盆统基维特阶的Longostachys(Zhu,Huand Feng) Caiand Chen可比较。它们在茎轴、线形和具刺的叶、纺锤形和螺旋排列的叶基、匙状披针形的孢子叶,以及叶、叶基和孢子叶的度量等特征方面均非常相似。两者在解剖特征上存有差别,即当前植物不具次生木质部,不具髓,后生木质部加厚棒之间不具连接物。考虑到现有特征并不足以建立新属种,暂归入cf.Longostachyssp.  相似文献   
939.
王怿  蔡重阳 《古生物学报》2007,46(3):269-277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0.
吴贤涛 《古生物学报》2007,46(3):373-379
植物活动痕迹即根迹,是层序地层学中识别低位期沉积的重要标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近纪)根迹发育,形态各异,可分为A、B、C、D、E五种类型,分别被解释为五类次级沉积环境下的产物。其中A型根迹、B型根迹与河口湾沉积环境相关,前者见于河口湾陆方一侧的河口沙坝(bay head bar),后者则出现于海方一侧易受海浪冲蚀的盐碱凹地。已有资料证明,植物活动痕迹,结合动物活动痕迹和古生物学、沉积学研究,可为判别河口湾沉积环境、层序界面提供重要实据,从而在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储层沉积环境探索中显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