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以以吉林省梨树县森林资源情况为例,详细阐述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及增加森林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32.
生存篇     
《人与生物圈》2013,(Z1):132-135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居世界第139位,用占全球4.7%的森林支撑占全球23%的人口对生态和林产品的基本需求。我国人均有林地面积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0.6公顷)的22%;林地逆转日趋严重,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清查5年间隔期  相似文献   
33.
董斌  陈立平  王萍  张长勤 《生态学报》2012,32(6):1943-1950
山东黄河流域是黄河入海的最后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遥感影像和数学方法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对区域尺度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0年、2006年时相相近的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法、专家分类法以及GPS、GIS等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统计、验证和分析。在层次分析法确定森林资源、森林景观、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因子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规划法对森林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区域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主要集中于鲁中南山地及丘陵地区。6a间,森林资源增长相对缓慢,宜林荒山荒地的面积增加了8.2%,到2006年,其面积高达238955.7 hm2。对宜林荒山荒地进行线性优化后,森林类型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墒降低了8.4%,森林资源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有序度明显提高。最后,对立地条件不同的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树种配置措施。  相似文献   
34.
基于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三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生长量)扩展方法,估测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并利用2012 年三峡库区林地“一张图”更新调查数据,制作森林碳密度等级分布图。同时采用气候潜力模型估测潜在生产力,对比现实生产力,研究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状况。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总生物量1.33×108 t,总碳储量0.68×108 t,其中马尾松和栎类碳储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1%和12.1%),碳密度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平均为37.36 t⋅hm–2; 2)2002-2012 年, 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从2002 年的40.51 Tg C 增加到2012 年的68.88 Tg C, 年均净增长2.84 Tg C, 森林的碳汇作用显著, 尤其是在2007-2012 年间的碳汇作用最强。3)三峡库区森林潜在生产力应在13.52 - 21.77 t⋅hm–2⋅a–1 之间, 现在库区林分生产力介于2.85 - 6.19 t⋅hm–2⋅a–1, 平均为4.75t⋅hm–2⋅a–1,仅为潜在生产力的21.8%-35.1%。显然,三峡库区森林碳储总量以及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明显提高,只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加大保护力度, 提高森林生产能力和固碳能力仍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5.
丁壮 《植物研究》2013,(3):379-384
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松原始林历史上的破坏和恢复现状。那时的原始林森林茂密,树木参天,公顷蓄积量约300 m3左右。这片原始林虽经历代政权的建立和更迭,但因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开发利用有限等原因,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自然保护了森林的存在与发展。但在1896~1945年间,遭到了沙皇俄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大势掠夺采伐破坏,原始林一扫而光,夷为荒山秃岭和残破林,每公顷蓄积仅为54.9 m3。为改变现状,迅速恢复森林资源,帽儿山林场于1958年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引种红松种群,调整结构,形成针阔混交林,至今经过50年的恢复和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6.
秦立厚  张茂震  袁振花  杨海宾 《生态学报》2017,37(10):3459-3470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对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龙泉市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99个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和同年度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高斯序列协同仿真(SGCS)与BP神经网络方法(BPNN)分别模拟森林地上部分碳密度及其分布,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随机将样本数据分成70个建模样本和29个检验样本。通过模型检验,BP神经网络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达到0.67,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63,空间仿真方法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为0.68,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63,空间仿真方法预测能力略高于神经网络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模拟的森林碳总量为11042990 Mg,平均碳密度为36.10 Mg/hm2,总体森林碳密度均值高于样地平均值8.82%。基于空间仿真模拟的森林碳总量为11388657 Mg,平均碳密度为37.23 Mg/hm2,总体森林碳密度均值高于样地平均值9.40%。对比分析可知:高斯协同仿真模拟和BP神经网络虽然在碳总量估算值上与抽样数据估计值相近,但两种方法在估测值的频率分布以及研究区碳分布上有较大的差异。与BP神经网络相比,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结果更接近系统抽样样地实测值,全部样地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达到0.75,在估计区域森林碳空间分布上有明显优势。在碳密度值域与频率分布方面,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结果分布更合理。综上所述,序列高斯协同模拟在森林碳空间估计方面要优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37.
我国传统森林区划中,二类小班和三类小班两类小班体系同时存在,二者在空间上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小班体系,先后两次调查结果也不相同,不利于应用数字技术制定长期的森林管理计划.本文以辽宁东部山区为例,建立生态分类系统(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ECS),共得到5类生态土地类型(ecological land type, ELT),34类生态土地类型相(ecological land type phase, ELTP).以ELTP作为固定小班,设计了一致性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解决了我国数字林业建设中的基础技术问题.以生态分类系统和空间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加上计算机模型和辅助决策界面的支持,构成了数字林业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8.
21世纪是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却多是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随着自然资源被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的发现生态坏境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旦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受到影响。而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的保护自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对保护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和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9.
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类型与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技术,并在GIS的支持下对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研究区森林资源本底为成熟阔叶林和成熟针叶林,二者联合比例为68.52%;1999年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二者联合比例为65.96%.15年间森林面积增加了17.6%,成熟林比例下降到48.75%;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研究区森林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些森林经营方式不够合理,不利于森林进展演替;森林蓄积结构较为单一,应改进营林措施,增加乡土良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40.
沙漠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层腐殖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德仁  薛英英  赵春光 《生态学杂志》2007,26(12):2017-2020
沙漠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层具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并对风沙土具有改良作用。选择鄂尔多斯沙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飞播建立的人工固沙林,研究了生物结皮层(苔藓类)土壤腐殖质组成含量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层腐殖质组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沙土,但不同地点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沙地飞播造林固沙时间的延长,研究区生物结皮层腐殖质组成含量的变化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不同气候区生物结皮层腐殖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具有区域性特征,并在风沙土的成土过程中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