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 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 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 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 H2/mol 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 H2/mol葡萄糖。  相似文献   
992.
小单孢菌40027菌株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堤霉素A产生菌──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为指示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三株噬菌体:ΦHAU7、ΦHAU9和ΦHAU11。三株噬菌体的寄主专一性较强,在测试的15株放线菌菌株中,三株噬菌体能感染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A-M-01菌株,ΦHAU9和ΦHAU11还能感染蔷薇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rea)。三株噬菌体都是由多面体的头部和尾部组成;形成噬菌斑时培养基中适宜的Ca2 、Mg2 浓度分别为32mM和30mM;ΦHAU7在储存液中适宜的pH范围为6~12,而其它两株噬菌体的适宜的pH范围为6~10;在储存过程中三株噬菌体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8~37℃,经60℃保温30min后,除ΦHAU7仍有53%活力之外,其它两株噬菌体全部失活。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表明:三株噬菌体基因组DNA均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60kb、58kb和55kb。高压脉冲电泳结果揭示:三株噬菌体基因组DNA均具有粘性末端。  相似文献   
993.
链霉菌质粒pSET152电转化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链霉菌(Streptomyces)噬菌体ΦC31所构建的整合型载体pSET152作为供体质粒,分别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40027菌株的萌发孢子和新鲜菌丝体作为受体菌,在不同的电场强度下进行电转化实验,结果表明:以小单孢菌40027菌株萌发孢子为受体菌,未获得电转化子;以小单孢菌40027菌株新鲜菌丝体为受体菌,获得了电转化子。电场强度为13kV/cm时可获得最高转化效率。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质粒pSET152可通过菌丝体电转化法导入小单孢菌40027菌株,并整合到小单孢菌40027菌株的染色体上,暗示链霉菌噬菌体ΦC31的整合酶基因和整合位点在异源宿主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中仍具有相同的功能。质粒稳定性检测实验表明:质粒pSET152可稳定地存在于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中。  相似文献   
994.
摘要:【目的】从胡杨茎秆液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菌株ML-64,对其进行微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方法】通过细菌培养和染色的方法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征的检测,使用多相分类学方法测定菌株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脂肪酸组分、醌组分、极性脂类型、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G+C)mol%含量的测定和DNA-DNA杂交分析。【结果】菌株ML-64为革兰氏阳性菌,杆状,产生芽孢。菌落为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45℃(最适37℃),pH范围为7.0-9.0(最适pH7.0),NaCl浓度范围为0-6%(W/V) (最适0-2%)。菌株ML-64 的类脂酯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脲酶活性和VP-实验为阳性。在API 50CH酶活性检测实验中菌株不能发酵任何糖类。可利用的碳源有: L-丝氨酸,丙酮酸甲酯,α-酮-丁酸,乙酰乙酸。对多粘菌素B(30 μg)、新生霉素(30 μg)、青霉素G(10 U)不敏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ML-64T与ysinibacillus chungkukjangi 2RL3-2T,Lysinibacillus sinduriensis BLB-1T有密切亲缘关系。相似率分别为100%和99.1%。菌株ML-64与Lysinibacillus chungkukjangi 2RL3-2T和Lysinibacillus massiliensis CIP108446T之间的杂交率分别为82%和50.9%。基因组DNA(G+C)mol%含量为36.8%。菌株ML-64优势脂肪酸类型为iso-C15:0(55.05%)和anteiso-C15:0(20.70%),醌组分类型是MK-7。【结论】基于表型特征、遗传型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定为Lysinibacillus chungkukjangi的新变种,获得序列注册号为KC609752。胡杨内生菌ML-64的基因组结构已与最近源菌株L.chungkukjangi产生了较大的分化,选择性地适应了胡杨内生环境。  相似文献   
995.
摘要:【目的】陈皮保存的时间越长即陈皮越老其药用功效越显著。本工作拟从7年陈皮中分离有益微生物,并制成相应的微生物产品,应用于高品质耐储存陈皮的生产。【方法】以7年陈皮为材料,用4 种培养基分离微生物;采用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和IS-PCR指纹图谱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聚类分析,再选取每个类群的代表菌株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从7年陈皮中分离、纯化23株细菌,但没有分离到真菌与放线菌。23株细菌聚为4个类群,其中类群I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群II、类群III、类群IV 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结论】4个类群中只有类群II代表菌株cp20具有明显的柠檬酸盐利用能力,在陈皮的试验制作过程中具有防腐耐储存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为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细胞形态呈多样性,一般形成链杆状或球杆状。DNA的G+C为32~53mol%,因能发酵糖类产生大量乳酸而得名。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些菌株是人和动物口腔、肠道及阴道的正常菌群之一。乳杆菌与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不同,乳酸菌指的是一类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乳酸的细菌通称,  相似文献   
997.
土壤和空气中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别从土壤和空气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株,以提高纤维素利用率。方法: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培养,并用刚果红染色,找出能出现透明圈的菌株,测定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筛选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结果:通过对比,从分离到的6株菌株中选出产纤维素酶活力高的2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一株为曲霉属真菌,一株为放线菌。结论:本研究为提高纤维素利用率提供了微生物资源,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物质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8.
产柚苷酶菌株B04的分离及产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柚苷酶作为金柚和柑桔果实中主要苦味物质的分解酶有望在深加工生产中得到应用。本研究在金柚树林下土壤和金柚皮腐烂液中分离得到产柚苷酶菌株。研究证明采用添加低浓度蔗糖作为碳源的高层试管法是可行的初筛方法;复筛得到菌株B04,产酶需要诱导,酶底物柚苷和产物鼠李糖均有诱导作用,其中柚苷诱导作用更好,而且添加量为0.02%时菌株产酶能力较强;B04发酵类型为非生长偶联型,30℃,175r/min旋转摇床培养,60h菌体量最大,96h酶活力最高,达到342U/mL。  相似文献   
999.
太空搭载泰乐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9904S -86经过空间搭载(第十八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经受太空中的特殊复杂条件(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交变磁场等)诱发菌株发生诱变,并且进行分离筛选,最终选育出一株高产泰乐菌素菌株T1-156-84-23-s67,该菌株摇瓶效价达到15266u/mL,比出发菌株9904S -86(8742u/mL)提高74.6%。并对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菌株的全细胞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发现搭载菌株与出发菌株的全细胞蛋白指纹图谱也有显著差异。结合菌株传代稳定性试验,说明该菌株已发生了遗传性变异,是经太空诱变后所选育的泰乐菌素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白喉棒状杆菌亲代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动物致病性的差异,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变异的特点,探讨其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方法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人工诱导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为稳定L型。采用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感染家兔,观察局部感染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采用微量法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检测毒素蛋白结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结论提示细胞壁缺失将导致白喉棒状杆菌与产生毒素蛋白有关结构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受到抑制,以致使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