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21.
香溪河流域梯级水库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香溪河流域3座梯级水库(古洞口一级水库、古洞口二级水库和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的底栖动物进行了比较生态学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梯级水库的水质进行研究,表明沿着水库的梯度水质逐渐恶化。运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MS)对梯级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相似性比较,表明选择水库湖泊区的样点进行梯级水库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在物种组成和密度方面,古洞口一级水库和香溪河库湾都是寡毛类占优势,古洞口二级水库是摇蚊幼虫占优势。但3个水库都是耐污种占优势。采用典型对应分析(CCA)解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显示3个水库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由浊度造成。用TOC/Turb来表征有机物对浊度的贡献,结果显示古洞口二级水库有机物对浊度的贡献相对较小,因而表明泥沙等无机物对浊度的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2.
袁国富  张佩  薛沙沙  庄伟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0):1033-1042
分析干旱区深根型荒漠植物的根层土壤水分是揭示荒漠植物与土壤水分关系机理的重要方面。在黑河中游一片风沙侵蚀区域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人工林地中, 对表层0.3 m到3 m深的土壤不同深度的含水量进行了连续的动态观测。结果显示, 多枝柽柳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可以分为明显不同的3层: 浅层(0.2-1.7 m深)相对湿润层、中间(1.7-2.7 m深)相对干层和深层(2.7 m以下)有效含水层。在多枝柽柳生长盛期, 浅层相对湿润层土壤含水量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 同时, 在晚上植物根系与浅层土壤之间存在正水势梯度, 这说明存在根系水力提升现象。水力提升是干旱气候下根层浅层土壤含水量保持相对湿润的主要原因, 并因此维系浅层根系的发育, 也为多枝柽柳具备的防风固沙功能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据初步估算, 多枝柽柳根系水力提升占每天耗水量的5%-8%, 耗水的主要水分来源仍然是充足的土壤深层有效含水层。  相似文献   
23.
王冬梅 《生物学通报》2005,40(11):52-54
在2005年高考中,有3套全国理科综合试卷。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对考生备考复习的要求,我们对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生物学试题学习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4.
苏华  刘伟  李永庚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9):1019-1028
水分再分配(hydraulic redistribution, HR)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物理过程, 在缓解植物干旱胁迫、调节植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组成、影响生态系统水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来, 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的应用促进了HR的深入研究, 该文综述了HR对土壤-植被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HR能改善干燥土层的水分状况, 防止根系栓塞, 促进细根存活与生长, 提高微生物活性, 从而促进植物对表层土壤养分(尤其是氮)的吸收; HR还通过水分下传作用促进植物对深层土壤中磷和金属离子的吸收。HR促进土壤养分库的上下交换与流动, 调节植物与土壤的氮磷比, 因此其影响可能具有全球意义。在全球变化(如氮沉降)背景下, 有必要深入探索HR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并将其纳入生态系统模型中。  相似文献   
25.
拦河筑坝所导致的物理阻隔和生态阻隔是影响鱼类迁徙的关键因素。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Dabry de Thiersant,1874)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河流性洄游鱼类,其迁徙不可避免受到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和溪洛渡大型水电站蓄水的影响。关于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是否会显著阻隔圆口铜鱼个体的下行以及不同年龄个体之间受阻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迄今为止,还未有相关报道。本文拟通过2012—2014年对长江上游永善江段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龄结构变动的研究,探讨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圆口铜鱼不同年龄个体下行阻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圆口铜鱼下行产生了明显的阻隔效应;2)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1龄个体的下行阻隔最明显且最严重;3)与单一的大型水库和大坝相比,多个梯级的大型水库和大坝会对圆口铜鱼的下行产生更为严重的阻隔效应。本文拟为金沙江下游圆口铜鱼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6.
鱼腾飞  冯起  司建华  张小由  赵春彦 《生态学报》2017,37(18):6029-6037
准确量化植物根系水力提升(HL)及其生态-水文效应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12年黑河下游柽柳林地土壤含水量和涡度协方差观测资料,通过将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割为HL和水分损失量(WD),结合涡度协方差测定的潜热通量计算的蒸散量(ET),首次定量黑河下游柽柳根系HL及其对ET的贡献。据估算,柽柳根系HL主要发生在20—60 cm深度,生长季HL大小在0—1.4 mm/d之间变化,平均为0.22 mm/d,WD在0—0.76 mm/d之间变化,平均为0.23 mm/d,HL与WD的年内变化存在同步性,且HL与WD处于正平衡状态,表明HL通过将深层吸收的土壤水或地下水释放在根系吸收层以供植物蒸腾消耗外,还有剩余水分留存在该层内。生长季ET在0.31—5.38 mm/d之间变化,平均为2.82mm/d,但值得注意的是,HL与ET的年内变化存在时间滞后性,HL在5月最高,但ET在7月最大。HL对ET的贡献率在0.06%—108.25%之间变化,平均为19.25%,比例高于100%的时段主要在生长初期,也就是说在蒸散最大的夏季,HL是相对较小的,其原因可能有2个:一是HL受到夏季深层土壤干化的抑制,二是HL受到夏季夜间蒸腾的抑制,究竟是何种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王晨旭  刘焱序  于超月  苏冲  张文新 《生态学报》2022,42(21):8650-8663
构建面向居民福祉的生态安全体系,统筹考虑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生态系统要素连通关系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是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成果,提升居民生态福祉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源-汇"理论,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维育网络与生态系统服务亲近网络。结果显示:(1)45%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是实现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低机会成本的合理阈值,基于此识别的生态供给源地面积为1230.89km2,中心城区及部分主要街道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呈现高需求-低供给现象;(2)共识别景观生态安全维育廊道75条,其中重要廊道1054km,次重要廊道1154km,一般廊道1366km;(3)生态系统服务亲近廊道分为10个组团,网络化程度低,西北部主要由森林构成,中东部主要由沿河湿地提供服务;(4)构建临沂市"三区两带五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在保障景观生态安全的同时有效协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求关系,促进生态-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8.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7):752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及斜茎黄耆(沙打旺, Astragalus laxmannii)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后的水力提升现象, 揭示深、浅根性牧草的种间关系, 为混播草地的建植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开展了室外“上下盆”分根盆栽试验、采用土壤水分测定及“重水” (D2O, 氘(D)含量>99.9%)标记法估算了苜蓿及斜茎黄耆分别与‘冬牧70’黑麦(Secale cereal ‘Dongmu 70’)不同混播比例(豆科:禾本科分别为3:7、5:5、7:3)条件下水力提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伴生牧草生长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牧70’黑麦与斜茎黄耆混播后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与紫花苜蓿混播后的产量, 同一种禾豆牧草混播组合不同混播比例中, 以AC2 (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为5:5)和BC3 (斜茎黄耆:‘冬牧70’黑麦为7:3)混播组合的总产量最高。不同单混播组合的单株整个生育期内日均提水量存在显著差异, 两种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日均提水量均高于单播时, 斜茎黄耆单混播时的日均提水量显著高于紫花苜蓿, BC2组合(斜茎黄耆:‘冬牧70’黑麦为5:5)的日均提水量高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用标记水处理下盆土壤后, 各组合上下盆土壤水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值显著升高。不同禾豆牧草组合上盆土壤水δD及禾本科牧草茎秆水δD、整株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和产量数据表明, 在斜茎黄耆与‘冬牧70’黑麦混播比例为3:7、紫花苜蓿与‘冬牧70’黑麦混播比例为5:5时, 禾本科牧草水分状况或产量好于其他混播比例。以上结果表明, 两种深浅根豆科牧草与浅根性禾本科牧草混播种植时发生了水力提升现象, 两种豆科牧草提升的水分可以被伴生的禾本科牧草所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9.
沟通与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索了在生物专业教学中提高大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途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对提升训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趣味知识演讲、习题课、课堂讨论等方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生物学高考试题在内容的灵活性、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等方面正不断加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已是近年高考的“主旋律”。但“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先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应用起来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