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剂型灭虱宁防治温室白粉虱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温室白粉虱已成为京、津、华北地区保护地蔬菜的主要害虫[1],近年来在辽宁省不少地区也有发生,有扩大蔓延趋势。此虫在蔬菜上以成虫、卵、若虫和蛹4个虫态并存,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近年来虽应用了扑虱灵可湿性粉,但由于不能同时防治4种由恋,难以收到全效。我们于1991年研制出复配新剂型灭虱宁,具有胃毒、触杀及熏蒸作用,试验取得了优异效果。近年来并在保定、通县、秦皇岛、山海关、朝阳、北票等地示范,受到菜农欢迎。工试验方法供试药剂育:(l)68%灭虱宁乳悬液,自配,为二元复配制剂,中等毒性,试验时稀释成…  相似文献   
12.
在30例清醒,肌肉麻痹、切断迷走神经的家兔,观察到刺激对侧皮层感觉运动区时,胁间神经的放电效应包括两种成分。在呼气相电刺激,肋间外神经的第一效应表现为短暂的放电,肋间内神经表现为呼气放电的抑制;在吸气相电刺激,肋间外神经的第一效应表现为吸气放电的抑制,肋间内神经表现为短暂的放电。肋间外神经的第二效应表现为吸气放电的提前出现,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的缩短;肋间内神经的第二效应表现为吸气时程的缩短和呼气时程的延长,呼气放电的幅度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说明,皮层直接控制脊髓的通路既能兴奋也能抑制肋间吸气或呼气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且吸气与呼气运动神经元之间表现交互抑制。静注士的宁引起肋间神经梭形放电的发生过程和放电频率,与膈神经上表现相同;但恢复过程不同,膈神经上吸气放电恢复早,肋间神经上呼吸性放电恢复迟。此外,肋间神经的呼吸性放电不具有高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个用国产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制成的生物医用电子微分器。电路由同步输入、延时、三角波发生器、微分单元和滤波单元组成。微分时间常数20μs—50ms;校正电压变化率±0.1v/s—±200v/s;延时20μs—10s。微分器可为外来正脉冲触发,也可手动触发,它已用于微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心腔压力等多种生物讯号。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呼吸系统疾病是圈养麝常见疾病之一,其中部分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但目前关于林麝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研究甚少。[目的] 对分离自患病林麝鼻黏液的一株疑似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林麝相关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将病原菌纯化培养后,通过菌落形态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病原菌类型,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以观察其耐药和毒力表型,最后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比对在全基因组水平进一步评估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该病原菌经ANI分类属于经典波氏杆菌亚种,结合菌落形态和生化结果综合鉴定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菌株命名为FMDBb1,药敏表型显示其对林可霉素、利福平及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8.55×106 CFU。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基因组大小为5 133 936 bp,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其拥有强代谢能力,基因组内检测到65个经典波氏杆菌毒力因子,以及1个粉霉素和1个利福平的靶向耐药基因,同时发现19个插入序列和1个噬菌体区域的存在。序列类型为ST33,克隆复合体类型为CC6,管家基因联合建树分析显示与分离于韩国短毛猫的KVNON-570株相似性最高。[结论] 研究分离了林麝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为该病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对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脑瘫)患儿智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选择在本院儿保科门诊就诊的脑瘫患儿1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两组康复观察3个月,记录智力及肢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5 %,高于对照组的83.6 %(P<0.05)。两组康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评分都高于康复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康复后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都高于康复前(P<0.05),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康复后的F波振幅高于康复前(P<0.05),阈值低于康复前(P<0.05),康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在脑瘫患儿的应用能促进改善智力及肢体功能,重建患儿的肌电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是目前已知常见和著名的儿童癫痫之一,既往临床中普遍认为其预后良好,但随着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其反复发作可以引起神经、认知、心理、行为、注意网络功能等多重障碍。本文将从注意网络功能的定义、注意网络功能评定方法以及BECTS患儿引起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如发病年龄、睡眠结构改变、大脑结构改变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观察和评价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中成药热毒宁注射液对症综合治疗。其中治疗组在治疗的同时加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1周岁以下,0.70 g/次,1周岁以上,1.05 g/次,3次/d,温水送服,疗程为7 d或治愈为止。对两组患儿疱疹、食欲、体温变化情况及食欲不振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起效快,疱疹和腹泻消失时间、食欲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舒血宁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药物降低血糖为基础,舒血宁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应用于78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14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股动脉、胭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径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加快(P<0.05).间歇性跛行症状好转,肢体皮温上升,足背动脉开始有搏动.治疗中无不良反应,亦无出血倾向.结论:舒血宁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屎病周围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情况,探讨外周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75例(75只眼),另选取同期正常儿童32例(64只眼)为对照组,根据病情将弱视儿童分为轻度(A组)和对侧健眼组(B组),中度(C组)和对侧健眼组(D组),重度(E组)和对侧健眼组(F组),应用P-VEP检查各组P100波及振幅。结果:A组、C组、E组P100波潜伏期较B组、D组、F组和对照组延长(P0.05),振幅较B组、D组、F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A组、C组和、E组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F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F组振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组、D组、F组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会出现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对侧健康眼会出现振幅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佛波酯(PMA)诱导人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的方法,并研究NETS的结构组成。方法:提取人中性粒细胞,使用10、30、90 n M的PMA分别刺激细胞2、3、4 h,采用核酸染料sytox green染色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和比较各组NETS的形成情况,并通过活性氧(ROS)探针对NETS进行荧光染色,对弹性蛋白酶(Elastase)、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组蛋白H3(Histone H3)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PMA低于30 n M刺激细胞4 h都不会产生NETS,90 n M刺激3 h就会形成NETS,使用90 n M刺激中性粒细胞4 h后,其形成的NETS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0 n M刺激4 h及90 n M刺激3h(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ETS结构上含有大量ROS和Elastase,含有少量MPO,几乎不含Histone H3。结论:90 n M PMA刺激中性粒细胞4 h可促进NETS形成,其含有大量ROS和Elast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