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和水曲柳×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的3个杂交组合与母本自由授粉子代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变异及FmPAL核苷酸多态性相关性,为水曲柳遗传育种和定向改良奠定基础。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白蜡属种间杂交组合及母本自由授粉子代共176个无性系的水曲柳当年新生枝为材料,测定木质素的含量,进行木质素含量差异、变异参数及均值比较分析,并对木质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PAL进行分子水平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蜡属各杂交组合间木质素含量差异极显著,各杂交组的木质素含量均与母本自由授粉子代水曲柳差异显著。其中大多数杂交子代水曲柳的木质素含量高于母本水曲柳木质素平均含量。本研究中的水曲柳群体的PAL基因单倍体多样性值达到了0.999 7,属高水平,证实了FmPAL基因具有较高的变异,且存在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木质素含量显著相关。主要结论:水曲柳各杂交组合的木质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FmPAL基因中SNP位点与木质素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2.
李玉凤  黄婧  马姜明  莫燕华 《生态学报》2020,40(23):8649-8659
选取桂林喀斯特石山生境中常见的5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叶片单位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Amass)、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胞间/环境CO2浓度比值(Ci/Ca)和蒸腾速率(Tr)等光合特性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光合特性的差异以及光合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探究不同植物适应喀斯特石山生境所表现出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50种植物叶片Aarea,Amass,Gs,WUE,Ci/Ca和Tr的平均值分别为8.35 μmol m-2 s-1,110.98 nmol g-1 s-1,0.10 mol m-2 s-1,94.84 μmol/mol,0.57和2.37 mmol m-2 s-1;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物种之间在Aarea,Amass,Gs,WUE,Ci/CaTr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征50种常见植物叶片光合特性的6个指标相关性除Ci/CaAareaAmass,WUE与Amass不一致外,其他指标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表现为一致性,其中GsCi/Ca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在6个光合特性指标中,GsCi/Ca可作为反映喀斯特石山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光合指标,主要表征对水分条件的敏感程度以及耐旱性强弱,同时反映了植物叶片光合速率大小,用于衡量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基于GsCi/Ca进行聚类分析表明,50种植物划分为3类:即中等Gs较高Ci/Ca型,较低Gs较高Ci/Ca型和较低Gs,Ci/Ca型。本研究表明,喀斯特生境植物在生理生态方面所表现出的适应策略主要为对资源利用方式及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适应策略,这为后续选择物种加速植被恢复演替进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3.
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的物种,其生态位宽度一般较大(小),但两者顺序并非完全一致。(2)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较小,各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不高;一般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性也越大。(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概率较大,但生态位重叠程度并不一定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4)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表明该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5)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著率均较低,种间联结性不强。(6)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种间正(负)联结越强,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小)。  相似文献   
84.
为掌握白蜡外齿茎蜂Stenocephus fraxini幼虫的龄数和发育历期,本文测量了幼虫体长、头宽、体宽(胸部第3节)、尾铗长和尾铗基径宽等5项指标.经频次分布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蜡外齿茎蜂幼虫可分5龄.头宽和尾铗基径宽均可作为分龄指标.各龄头宽值分别为:0.414±0.002、0.526±0.002、0.713±0.005、1.003±0.006、1.398±0.010 mm;尾铗基径宽值分别为:0.060±0.001、0.095±0.001、0.150±0.002、0.231±0.002、0.344±0.005 mm.1~5龄幼虫平均龄期分别为2.5、3.5、5、8、40 d,整个幼虫历期约50~70 d,平均60 d左右.  相似文献   
85.
[目的]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一种危害极隐蔽、具有毁灭性的林木蛀干害虫.北京市延庆区栽植的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受白蜡窄吉丁危害严重,当地林业保护站积极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其中阻隔网作为一种新的防控方法,可有效控制白蜡窄吉丁的危害.本研究调查不同防控管理措施林地内洋白蜡的受害情况,并估算不同管理措施所需的费用,以期评价阻隔网技术的防治效果.[方法]2017-2019年,在北京市延庆区选择使用阻隔网防治白蜡窄吉丁(样地1)、伐除受害严重的白蜡树后更植其它树种(样地2)和仅伐除受害严重的白蜡树(样地3)的样地3块,调查各样地内洋白蜡受害情况,调查指标包括:树冠枝枯梢率、树冠活力等级、羽化孔数量、萌蘖枝条数量和啄木鸟刻痕数.通过Tukey检验对各样地内地面调查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并统计不同防控措施下每年单位面积样地的防治成本.[结果]样地1内白蜡保存率(100%)高于样地2(80%)和样地3(34%),且样地1的白蜡受害情况在树冠枝枯梢率、树冠活力等级、羽化孔数量、萌蘖枝条数量和啄木鸟刻痕数指标上显著低于样地2和样地3.样地1每年单位面积的防治成本为2150元/hm2,低于样地2(5625元/hm2)和样地3(5720元/hm2).[结论]使用阻隔网防治白蜡窄吉丁成效显著,且防治成本低,建议今后可与其它无公害防治技术相结合进行害虫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6.
经研究,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与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Buysson)均可寄生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的低龄幼虫,可用于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为了探讨其学习行为,采用Y-型嗅觉仪、培养皿两种方法,测...  相似文献   
87.
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桂林气候(1951~2009年)和3种植物物候(1983~2009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物候期与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变化背景下,桂林市植物物候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绿叶期延长;平均气温是影响植物物候期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气温每增高1℃,春季物候平均提前5d左右,秋季物候平均推迟8d左右,绿叶期延长约27d;春季物候和绿叶期的突变一般发生在气温突变之后,但秋季物候期突变与其影响月份气温的突变并无关系。以上分析说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通过分析气候和植物物候变化的规律,掌握气候对当地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近年来发生和影响比较严重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白蜡属(Fraxinus sPP.)树木.它以幼虫在树木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从而切断树木的营养输导组织,导致树木衰弱死亡.为了深入了解该害虫,探索合理的治理策略,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活习性、生活史、分布与危害、寄主范围等方面以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讨论了白蜡窄吉丁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9.
中国白蜡窄吉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近年来发生和影响比较严重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白蜡属(Fraxinus spp.)树木。它以幼虫在树木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从而切断树木的营养输导组织,导致树木衰弱死亡。为了深入了解该害虫,探索合理的治理策略,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白蜡窄吉丁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活习性、生活史、分布与危害、寄主范围等方面以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讨论了白蜡窄吉丁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0.
以水曲柳与大叶白蜡杂交F1为试材并对部分花粉进行了高压静电场处理,探讨干旱胁迫对种间杂交F1生长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处理的F1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降低幅度分别比母本(水曲柳自由授粉子代M7S和M8S)平均低5.1%、27.55%和12.05%,F1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比M7S和M8S降低幅度小并且复水后F1叶绿素回复能力也较强。(2)母本效应对F1表现出明显的影响。(3)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提高了杂交子代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有效抑制了受胁迫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降低,但静电场处理F1在解除胁迫后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恢复能力方面存在差异。(4)杂交组合M8A4T和M7A2T的抗旱优势比较明显,杂交组合M8A2T对抗旱性比较敏感但也具有很强的恢复力。该研究初步明确了水曲柳×大叶白蜡杂交各组合F1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特性的生理响应,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选育优良树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