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3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56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文蓉  宋玉成  时磊 《生态学报》2013,33(2):395-401
2008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对吐鲁番沙虎的巢域进行调查:2008年6月份至2008年8月份为繁殖季节(RS),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冬眠期除外)为非繁殖季节(NRS)。利用截趾标志重捕法研究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共标记283只吐鲁番沙虎,累计繁殖季节24只,非繁殖季节43只重捕超过3次(其中13只个体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够3次以上捕捉次数,为重复个体),可以用于计算个体巢域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pGis计算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巢域面积,并分析性别、体型大小、季节等因素对巢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非繁殖季节雄性、雌性与幼体各组间的巢域面积差异均显著,繁殖季节巢域面积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不同季节或全年合并比较巢域面积差异性均不显著;非繁殖季节面积与吻肛长(SVL)显著相关、全年成体组的巢域面积与吻肛长显著相关;成体巢域面积季节差异显著(U=41,P=0.046),幼体则没有季节差异(U=159,P=0.537)。因而,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大小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体型大小对巢域面积有显著影响,由于繁殖、食物资源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吐鲁番沙虎巢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2.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ind/m3、(0.0062?0.0227)ind/m3、(0.0098?0.0185)ind/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相似文献   
63.
利他性惩罚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群体合作与规范维护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个体作为潜在的惩罚者,从知觉到不公平事件到做出惩罚行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认知和情绪过程,包括公平判断、奖赏加工、自我控制以及心理化等过程,并且调用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认知神经科学为理解人类的利他性惩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基于最新的研究发现,综述了利他性惩罚相关的神经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4.
固有免疫应答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机体抵御微生物和异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这些细胞广泛参与As中泡沫细胞形成、斑块内基质降解、细胞凋亡、血管新生和斑块破裂等事件.模式识别受体是免疫细胞上识别病原体(或某些内源性成分)相关分子模式的一类受体分子,包括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介导固有免疫应答反应.Toll样受体在固有免疫应答细胞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As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如TLR2和TLR4对As起促进作用,而TLR3具有As保护作用.NLRP3炎性体与动脉血管壁的早期损伤有关.对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及模式识别受体在As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As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能为临床上防治心血管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5.
对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常见种长毛风毛菊的6个海拔梯度(3200~3850m)18个居群的繁殖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毛风毛菊随海拔的升高个体和营养器官减小,繁殖的投入增加;随着海拔的升高,长毛风毛菊的个体管状小花数目和种子数目减少,管状小花重量和百粒重增大;个体管状小花的数目及重量和个体种子的数目及重量间存在权衡关系;长毛风毛菊的个体大小和繁殖分配存在负相关关系。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长毛风毛菊以减少管状小花数目和种子的数目来增加管状小花重量和百粒重,是保证有性繁殖成功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6.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 m)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其它依次为3只群、2只群和4只群。群体的规模较小,最大群体为4只。在集群类型上,家族群可能是主要集群类型,但还有待验证。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集群的个体和单独活动个体在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有显著差异,集群的个体用于取食的时间比例要高于单独活动的个体。在警戒、休息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独活动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比例要高于集群的个体。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集群的反捕食假说,集群活动的个体有更多的取食时间。  相似文献   
67.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指由病毒一个或几个结构蛋白自行组装成不含病毒基因组且不能复制、不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样蛋白颗粒。VLPs因能够模拟天然病毒的构象表位而保持了完整病毒颗粒所具有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广泛强大的抗病毒免疫反应,阻止病毒侵入机体,在抗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性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禽流感VLP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易世杰  赵礼金 《蛇志》2013,25(2):183-187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因其积极的研究成果而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病原体识别受体,TLRs分布相对比较广泛,不但在小肠上皮、呼吸上皮细胞表达,同时也在血管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1]、大鼠脾及心肌细胞[2]等细胞中表达.研究证实,它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e pattern,PAMPs)可被其辨别,然后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TLRs 是备受关注的一种PRRs.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是TLRs家族中极为重要的成员,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扮演着关键性作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一类受体,主要作用是介导信号跨膜转导,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对TLR4介导的信号转导及TLR4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TLR4的信号转导、TLR4与LPS的关系及TLR4信号通路调节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9.
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灌丛,以不同大小的辽东栎种子、野李和华山松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大小和种皮特征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小种子和华山松种子的就地取食率均显著高于辽东栎大种子和野李种子;具有厚而坚硬种皮(内果皮)的野李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最高.辽东栎大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最大(3.10 m),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6.48 m)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种子.除野李种子外,其他3种类型种子的单个种子取食点都在80%以上,所有种子的单个种子贮藏点都在90%以上,含2个以上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较高比例的华山松种子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以外的其他环境被取食,其他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主要集中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中取食;种皮(内果皮)厚而坚硬的种子以土壤埋藏方式贮藏的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生机制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胃肝样腺癌具有管状腺癌、粘液性癌和肝样分化腺癌的移行过渡,肿瘤细胞呈小梁状、巢团状,间质为丰富的血窦。免疫表型胃肝样腺癌AAT(5/5)、ACT(5/5)、CEA(5/5)、AFP(4/5)均为阳性,Heppar1灶性阳性(2/5)。结论胃肝样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侵袭性强的特殊类型胃癌,组织学呈肝细胞样腺癌,免疫表型AFP、AAT和ACT阳性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