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树干/枝呼吸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干/枝呼吸是调控森林碳平衡的关键生理过程之一,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生产力及其固碳增汇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林木树干/枝呼吸对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干旱胁迫和人为管理的响应及其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升温一般促进树干/枝的呼吸,其表观温度敏感性(Q10值)受树种、测定方法、温度范围、季节、林龄和径阶的影响,但变幅小于根系呼吸Q10值的变幅;干旱胁迫时,树干/枝呼吸速率减缓,随后进行浇水则会引发树干/枝呼吸的剧增,其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不同的管理措施(如火烧、施肥、灌溉、修枝、环割等)对树干/枝呼吸的影响不尽相同.综述以往研究,提出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4个方向:(1)明确树干/枝呼吸释放CO2的来源和去向以及建立相应的测定标准;(2)了解树干/枝呼吸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生物学机制;(3)探讨树干/枝呼吸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4)树干液流、同位素示踪和CO2微电极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32.
 树体储水在树木水分传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为蒸腾提供水分来源, 还具有缓冲作用, 可防止木质部导管水势过低以至于水分传输的失败。树体储水动态及其利用的研究对于认识树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了包含树体储水释放-补充作用的树干水分传输模型, 可模拟计算林分小时尺度的冠层蒸腾、边材液流、树体储水与木质部导管水流交换过程, 并以六盘山北侧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例, 在林分水平分析树体储水利用及其 与土壤水分和潜在蒸散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精确地模拟出林分边材液流的日变化特征, 模拟与观测的小时液流速率决定系数R2为0.91 (n = 2 352)。模拟结果表明, 在典型晴朗天气下, 在日出时树体储水利用启动, 至9:00左右达到峰值(0.14 mm?h–1), 午间降至0, 下午降为负值直至午夜, 即进入树体补水阶段; 树体储水日使用量(DJz)为0.04–0.58 mm?d–1, 与日蒸腾量(DTr)成正相关(R2 = 0.91), 对蒸腾的贡献为25.6%。分析结果表明, 当潜在蒸散(ETp)低于4.9 mm?d–1时, ETp是华北落叶松树体储水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 DJz与ETp成正相关(R2 = 0.68); 当ETp高于4.9 mm?d–1时, DJz随着ETp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 DJz与土壤水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 > 0.05), 但最大树体储水日使用量(DJzmax)与土壤水分含量成正相关(R2 = 0.79), 说明土壤水分是树体储水利用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3.
身为一只虫虫,一只曾经多次躲开鸟嘴、蛙嘴的追杀,逃过蚊虫拍、杀虫剂的迫害,逃离手掌、鞋底儿的挤压,幸运地生存至今的虫虫,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幸福了!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享受空气、阳光、雨露;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生儿育女,体验当虫爹虫妈的快  相似文献   
34.
于2006-2008年主要生长季节,利用热扩散技术连续测算得到了华北土石山区30年生栓皮栎人工林液流量(SF),并结合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Ra)、空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亏缺(VPD)、风速(V)和降雨量(P)等气象因子、水面蒸发(EV0)及叶面积指数(LAI)等因子,分析了栓皮栎液流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及水面蒸发的响应规律,探索建立长时间尺度水面蒸发与树干液流之间的关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在主要生长季(4—9月份)期间,栓皮栎单株液流与同期测定的Ra、Ta、VPD和V等气象因子间均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时间尺度为10min、1h、d、旬、月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388、0.482、0.539、0.654和0.812。说明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相关性越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SF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均为Ra。月SF与月Ra变化趋势的同步性尤为明显。(2)日尺度和月尺度上EV0与SF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78和0.876,比同时期、相等样本数条件下SF与Ra、Ta、VPD、V多元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高3.6%和3.9%。(3)2006、2007、2008年生长季节降雨量分别为464.8、393.3mm和315.0mm,栓皮栎单株液流分别为2024.1L、1739.2L和1688.7L,年际间SF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生长盛期树干液流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可以定量地分析树木生长与群落蒸腾耗水的相互关系,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水分利用动态及其适应环境因子的内在机理,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8年7月1日至7月26日,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安塞县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生长盛期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对周围气象、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了同步测定。刺槐生长盛期树干液流速率晴天日变化呈宽峰形曲线,在测量时期液流速率日平均值为0.00133cm·s–1;刺槐树干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绝对值顺序为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刺槐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8,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随树干胸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6.
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基于电热平衡原理可精确、灵敏和连续地测定树干液流.然而在实际安装,测量和维护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会直接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对多年来在野外实际应用Granier测定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阐述,重点介绍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探针安装和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其他使用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37.
使用周长传感器(Circumference DC2)研究了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上栓皮栎人工林树干直径的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干旱期间,栓皮栎树干的直径变化周期性明显,直径收缩与液流启动时间基本一致,直径最小值滞后于液流速率最大值3 ~4 h;栓皮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DS)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与累积液流通量和叶片水势日差值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MDS值受气象因子变化的影响,与温度日差值、蒸汽压亏缺日差值和相对湿度日差值显著相关,而与太阳辐射日差值的相关性不显著.连续降水后,土壤水分不再是栓皮栎直径变化的限制因子,MDS值与累积液流通量、叶片水势、土壤含水量和气象因子差值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季节性干旱期和雨季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是影响树干直径日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8.
以树干毕赤酵母和酿酒酵母为发酵菌株,酸性蒸汽爆破玉米秸秆预水解液和纯糖模拟液为C源,采用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方法,研究了酸爆玉米秸秆预水解液初始pH、N源种类及其浓度、3种发酵模式对树干毕赤酵母戊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预水解液适合发酵的初始pH范围为6.0~7.0;1.0 g/L的(NH4)2SO4作为N源,在40 g/L葡萄糖和25 g/L木糖培养基中发酵24 h,糖利用率达到99.47%,乙醇质量浓度为24.72 g/L,优于尿素和蛋白胨作为N源;3种模式的发酵体系中,以游离树干毕赤酵母和固定化酿酒酵母发酵性能最好,糖利用率和乙醇得率分别为99.43%和96.39%。  相似文献   
39.
通过比较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生境中的附生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和地生网脉铁角蕨(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的光合特征和光合诱导特性,来研究不同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斑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种蕨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没有显著差异,但网脉铁角蕨的最大气孔导度远远高于鸟巢蕨,表明后者具有更强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暗处理3/J',时接着光照(光强为20I~mol-m-2,s。‘)30分钟后,网脉铁角蕨的初始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鸟巢蕨。连续照射饱和强光后,网脉铁角蕨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50%(T50%)和90%的时间(T90%)比鸟巢蕨短:网脉铁角蕨和鸟巢蕨的T50%分别为0.57和5.31分钟,T90%分别为5.85和26.33分钟。诱导过程中,气孔导度对强光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净光合速率。鸟巢蕨达到最大气孔导度的时间明显比网脉铁角蕨慢,但在光合诱导消失过程中2种蕨类植物的光合诱导维持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与大多数地生林下植物(如网脉铁角蕨)相比,附生鸟巢蕨的水分保护比碳获得更重要,但却限制了附生蕨对光斑的利用。  相似文献   
40.
Growth and wood and bark properties of Abies faxoniana seedlings after one year's exposure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mbient 350 (=1= 25) μmol/mol) under two planting densities (28 or 84 plants/mz) were investigated in closed-top chambers. Tree height, stem diameter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total biomass were enhanc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reduced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Most traits of stem bark were improv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reduced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Stem wood pro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volume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under both densities, and the stem wood density decreas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ed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se of stem wood and bark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is density dependent. This may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 future CO2 enriched world in natural forests where plant density varies considerabl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bark/wood ratio in diameter, stem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dry weight are not proportionally affected by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under the two contrasting planting densit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esponse magnitude of stem bark and stem wood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re different but their response directions are the s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