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71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32.
荒漠植物角果藜的地上地下结果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蕊  魏岩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00-302
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中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果实的形态特征、空间位置、发育特性及散布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角果藜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在颜色、形状、大小、质量、数量、空间位置、成熟期和散布特性上均有显著差异。角果藜地上地下结果性是植物适应荒漠多变环境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增加了物种在荒漠极端环境中成功生存的机率,保证了物种的顺利繁衍。这是首次在藜科植物中发现的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  相似文献   
133.
134.
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闫坤  赵楠  李宏庆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112-1120
对地黄属6个物种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茎的高度、幼叶形态、花萼和花冠形态及颜色、种子千粒重和大小、外种皮网壁厚度、外种皮内侧网纹直径等均是该属内分类的可靠依据.高地黄与裂叶地黄在外部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各个方面均极为近似,地黄与茄叶地黄间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茄叶地黄、高地黄、湖北地黄、天目地黄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n=28、14、14、14,确认地黄和茄叶地黄为属内四倍体物种,其余种均为二倍体.ITS测序分析显示,地黄属为单系起源,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高地黄与裂叶地黄、地黄与茄叶地黄构成属内3个分支,与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认为,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高地黄和裂叶地黄应为同一物种;地黄与茄叶地黄是属内进化水平最高的类群.  相似文献   
135.
二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滨州地区二代棉铃虫在1965-2004年间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结构特征和自相关性,根据决定系数R2和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AIC)判别参数,筛选出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棉铃虫越冬蛹量、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的最优拟合模型均是球形模型,呈聚集分布;三者的变程分别为10.41、12和12.06年,高度一致;三者在时间序列上的自相关性分别是53.22%、52.62%和69.06%;三者的结构特征引起的种群变异介于25%~75%,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相关强度顺序是百株累计卵量<越冬蛹量<发生程度,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6.
温度对拟小食螨瓢虫捕食皮氏叶螨成螨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个温度(16℃、20℃、24℃、28℃和32℃)条件下,测定了拟小食螨瓢虫雌成虫对皮氏叶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拟合,但各温度间功能反应的参数存在差异。以瞬时攻击率和捕食处理时间为评价指标,在16℃~28℃,拟小食螨瓢虫雌成虫对皮氏叶螨成螨的捕食效能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28℃时达到最高,此时的瞬时攻击率和捕食处理时间分别为0.5899和0.0169d。温度上升至32℃时,捕食效能略为下降,此时的瞬时攻击率和捕食处理时间分别为0.5740和0.0184d,与28℃时的瞬时攻击率和捕食处理时间差异不显著。表明较高温度有利于拟小食螨瓢虫发挥对皮氏叶螨成螨的控制作用。在试验的密度和温度范围内,以三次多项方程描述了在不同猎物密度和温度组合下拟小食螨瓢虫雌成虫对皮氏叶螨成螨的捕食作用,以软件Surfer8.0生成了皮氏叶螨成螨密度和温度组合下的拟小食螨瓢虫雌成虫捕食量模拟值等值线图。同时,还对拟小食螨瓢虫在热带作物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7.
2007年2月4日12:30左右,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莫里(97°50′E,24°01′N,海拔900m)瀑布进行观鸟活动时,于瀑布前约50m的林缘多石小溪旁用Olympus8×42和Swarovski EL8.5×42双筒望远镜观察到地鸫一只,观察时间约10min,并拍摄下照片。经鉴定是大长嘴地鸫(Zoothera  相似文献   
138.
记述了西藏昌都地区葡萄绵蜡蚧Pulvinaria vitis (Linnaeus)的重要寄生蜂多孔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annasor Guerrieri & Noyes,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9.
采用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15年生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凋落物层重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利用地统计学的克里格内插法结合定积分,对凋落物层的重量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1)不同分解层次的凋落物重量的变异函数曲线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且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中等以上(空间结构比>25%).2)非参数统计的成对样本符号检验结果表明,变异函数分析结果基础上的克里格内插法适用于凋落物重量的估计.利用此估计值,拟合其与位置坐标值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均为二元十次余弦级数多项式.利用此多项式,通过定积分的方法(积分区间为整块样地的大小),估计出15年生落叶松人工纯林中凋落物层的未分解、半分解、完全分解和腐殖质层的重量分别为4.7753、5.4129、8.0742、10.9269t hm-2.3)采用地统计学的克里格空间插值,结合多元回归和定积分的方法,可以实现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重量的准确估计.  相似文献   
140.
1前言突变分析技术在许多功能基因的分离和表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前人已经利用电离辐射、紫外诱变、PCR和转座子等技术对许多模式生物进行了随机突变研究。分离具有特殊细胞分化功能的基因需要建立大群体的随机突变体库,但是用传统方法产生的随机突变体的鉴定与突变表型相关基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