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传统中药白芍原植物分类鉴定及根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主产地的白芍(Radix Paeonia alba)原植物10个居群进行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鉴定结果为:川白芍原植物粉红花居群为原变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白花居群为芍药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 var.trichocarpa(Bunge)Stern;毫白芍原植物线条居群和蒲棒居群均为芍药;杭白芍原植物红花、白花、粉红花居群均为毛果芍药;陕西韩城、江苏东海、山东荷泽白芍均为芍药,各居群在花色及形态上有明显而稳定的变异。根横切面解剖结构显示,按木质部的排列方式可将白芍原植物10个居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呈两个不相连的扇形中央导管群,并且有狭长、具分枝的从形成层到根中央部分连续排列的木质部,基本上是原植物芍药的植物特征,其中毫白芍线条居群兼有毛果芍药和芍药的特征;第二类为具有不明显的根中央扇形导管束,导管束呈环状围绕中央排列,并且有粗短不分枝的靠近形成层处成群的导管,与原植物毛果芍药的特征基本一致,其中杭白芍红花居群与川白芍白花居群根中央导管群呈现较明显的2个分离扇形排列,类似芍药。白芍原植物的种分类定位与花色无密切关联,但由于性状的稳定,可以考虑作为变种或变型定位。  相似文献   
72.
目的:明确松果体区及其毗邻结构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探讨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通路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随机选取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5例,在神经内镜下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观察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暴露范围与可调整程度,测量其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数据.结果:幕下小脑上入路中,内镜视野呆板固定,可调整性差.松果体区解剖结构显露不良,从而影响手术操作.结论:内镜下单纯利用幕下小脑上入路进入松果体区不可取,适当切除小脑上蚓时,幕下小脑上入路中进入第Ⅳ间隙后松果体区各解剖结构暴露良好,但内镜调整难度大,此手术入路可作为辅助手术间隙.  相似文献   
73.
五爪金龙茎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茎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五爪金龙茎的解剖结构以初生结构为主,维管形成层已经形成,但次生结构尚不发达。通常具3~6个空腔,初步推断其为裂生式分泌道;表皮外弦向壁增厚,具角质层,具气孔及气室;紧贴表皮内方的1~3层和皮层最内1~3层的细胞可能为分泌细胞;具双韧维管束,木质部极为发达,导管细胞紧密排列,围绕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而成一圆周;形成层位于外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茎中央是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的髓,具簇晶。  相似文献   
74.
彭励  李亭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429-243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及其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乌拉尔甘草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层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偶见3原型,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次生生长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完成,维管形成层源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而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脱分化产生;次生结构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中央不具髓.(2)根状茎发育过程与地上茎类似,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衍生细胞分化成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外韧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维管束呈环形排列;位于维管束中的原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束间形成层产生射线细胞;靠近维管束内侧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脱分化产生木栓形成层,以后形成周皮.周皮、次生维管束、射线和髓共同构成根状茎的次生结构.  相似文献   
75.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76.
以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径级的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胡杨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特征随径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加,叶形指数、枝条长度、每枝叶片数逐渐减小,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枝条粗度、每枝花芽数、花芽长度和花芽宽度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枝、叶、花芽形态数量指标均与径级存在极显著正/负相关性;花芽长度、花芽宽度、叶形指数、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枝条粗度、每枝叶片数、每枝花芽数两两间均呈极显著正/负相关,枝条长度与叶形指数、叶面积、叶周长、叶柄长、枝条粗度、每枝叶片数、每枝花芽数间均呈现极显著正/负相关,说明胡杨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不仅随着个体发育阶段而逐渐变化,而且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的变化是协同进行的。方差分析显示,枝条长度、每枝叶片数在4径级开始有显著的减少,枝条粗度则与每枝花芽数、花芽长度和宽度同步从10径级开始呈现"阶梯式"的显著增加,叶形指数和叶柄长度的显著变化也出现在10径级。枝、叶和花芽形态数量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与胡杨阶段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7.
生姜根茎的发育过程及分泌腔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根茎的发育过程,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生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并对分泌腔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嫩期的生姜,表皮以内的基本组织可大致分为皮层、拟内皮层和中柱。次生加厚分生组织起源于中柱外侧一些细胞,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促使生姜发育。薄壁细胞内有大量的淀粉粒且其数量、形状和大小因发育时期而不同。分泌腔广布于生姜中,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分泌腔原始细胞团形成、分泌腔的发生和成熟分泌腔形成。生姜精油主要在线粒体、质体和细胞质中合成。本研究为生姜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两种罗布麻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红麻和大麻状罗布麻的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1)红麻和大麻状罗布麻叶片均为异面叶,叶片表皮均被不同厚度的角质层,气孔具孔下室,栅栏组织2层;红麻的栅栏组织比大麻状罗布麻的排列紧密,而海绵组织比大麻状罗布麻的排列疏松;大麻状罗布麻叶片主脉厚度平均值为489.61 μm,而红麻仅为369.29...  相似文献   
79.
对经过3种水分处理的4个花苜蓿居群(内蒙古科右中旗、克什克腾旗、陕西南泥湾和甘肃兴隆山)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外,土壤水分处理对花苜蓿的叶片解剖结构有着显著影响。随着水分减少,大部分花苜蓿居群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海绵组织厚度相应减小,叶片厚度增大,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增加,疏松度减少,叶脉突起度增加。10个解剖指标中,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的可塑性指数最大,上表皮细胞厚度次之,叶片厚度最小。4个花苜蓿居群可塑性指数平均值大小排序为:科右中旗〉克什克腾旗〉南泥湾〉兴隆山。综合方差分析和Ducan多重比较,可推测:花苜蓿的抗旱性与其分布的地域有关,分布于典型草原地带的科右中旗和克什克腾旗2个居群的花苜蓿的叶片结构可塑性要较分布于森林草原地带的南泥湾居群和兴隆山居群大。。上述结果有助于了解花苜蓿的生态适应特点,同时也为筛选适应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空心莲子草营养器官结构与三萜皂苷动态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化学定位、显微制片技术和三萜皂苷定量分析方法对空心莲子草营养器官结构与三萜皂苷类物质积累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宿根、根状茎、茎和叶中均有三萜皂苷物质的积累,叶和根状茎内含量十分丰富。在相同采收期内含量依次为:叶>根状茎>根>茎,叶中主要积累于栅栏组织细胞内。空心莲子草的根和根状茎横切面均属于异常结构,具有成同心环状排列的三生维管束。在宿根和根状茎的次生韧皮部、栓内层、三生韧皮部和结合组织内均有三萜皂苷的分布,三生结构在宿根和根状茎中占有主要地位,是三萜皂苷积累的主要场所。在不同采收期内叶、根状茎和根中三萜皂苷的积累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递增。空心莲子草茎的横切面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腔组成,仅部分皮层细胞和初生韧皮部内有三萜皂苷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