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以川西亚高山50年生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间伐对粗枝云杉人工林1-5级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粗枝云杉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随根序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5), 5级根序中1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最小, 5级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最大。与对照(间伐0%)相比, 间伐对粗枝云杉人工林林分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有显著影响(p < 0.05); 而对单株细根生物量影响不一, 间伐10%和20%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间伐显著影响生物量在各根序中的分配, 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 1、2级细根中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 1级细根的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 3-5级细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小, 5级细根减少幅度最大。其中, 间伐50%显著减少了细根在下层(20-40 cm)土壤中的生物量比例(p < 0.05), 但与间伐20%和30%无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02.
基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青海云杉生长上限的树轮样本,在获取树轮宽度数据的同时,获取了细胞特征指标,包括细胞个数和细胞大小,建立了树轮早材、晚材、整轮的细胞个数标准年表和细胞大小的最大值、最小值年表,并通过与附近茶卡气象站过去31年(1970—2000年)逐月降水量和温度的相关分析和响应函数分析,从细胞尺度探讨了青海云杉生长与外界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材细胞个数与冬半年(上年10月至当年3月)温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晚材细胞个数除了与11月和12月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外,还与生长季中7月和8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早、晚材细胞个数同时与7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早材细胞个数与5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早材最大细胞大小的年表来说,其变化与2月的降水量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晚材最小细胞的大小与8月降水量的变化同步.细胞个数和细胞大小不仅记录了树轮宽度所记录的温度变化信息,还额外记录了一定的降水信息,说明不同的树木生长指标能够记录不同的气候信息.利用同一地点同一树种不同类型的树轮指标,能够提取多种气候要素的变化信息,这对将来从同一样点的树轮资料中提取更丰富的气候信息以及发掘树轮气候学的潜力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青海麦秀林场紫果云杉次生林的干扰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麦秀林场2个50m×50m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Mast.)样方调查和604株树木年轮系统及157个树桩的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方的干扰强度总体都较高,如PⅠ样方1950′s达到31.4% 10a,PⅡ样方1980′s达到18.1% 10a,说明存在经常性的择伐或盗伐活动,设定近30a来实际发生的干扰强度用树桩断面积与树桩和树木断面积的百分率来表示,并与用树轮分析的干扰重建百分比相比较,结果发现具有正态树龄分布的PⅠ样方的重建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而不具有正态树龄结构分布的PⅡ样方,其重建值明显高于实际值。  相似文献   
104.
宋瑞清  吴克 《菌物研究》2004,2(2):10-13
通过对红皮云杉 (PiceakoraiensisNakai) 4种外生菌根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确定 4种外生菌根菌的生长所需最适温度、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以及最适pH值 ,以便应用于菌种的大量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林地蘑菇 (AgaricussilvaticusSchaeff.)和菌株L15生长最适温度相对较高 ,均为 30℃ ,属于耐高温菌 ;而菌株 0 31和菌株 0 0 9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 2 5℃和 2 0℃ ,属于中温菌。各菌株生长所需最适pH值均为 6 5。林地蘑菇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 ;菌株 0 0 9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蔗糖 ;菌株L15和菌株 0 31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葡萄糖。除菌株 0 0 9生长所需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外 ,其余菌株生长所需最佳氮源均为天门冬酰氨。  相似文献   
105.
紫果云杉天然中龄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洪 《植物生态学报》1986,10(2):146-152
本文对四川松潘地区海拔3200—3300m的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中龄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幼树下木层、草本地被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和估测的精度都较高,具有实用价值。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平均为158.779吨/公顷,净生产量为3.259吨/公顷·年。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34.408吨/ 公顷,净生产量为2.890吨/公顷·年。研究证实叶面积指数与林分乔木层的生产力关系十分紧密。在—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为4.34的林分比叶面积指数3.32的,其乔木层净生产量可增加47.2%。林冠浓密的林分比林冠稀疏的生产力要高。另外,林分的产量结构上反映出下层木结 构不合理,应予间伐。  相似文献   
106.
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 A. Dietrich)花粉化石记录丰富,大化石则以木材和球果居多,而针叶化石报道较少且缺少微形态研究。云南保山盆地新近纪羊邑组产大量三维立体保存的云杉属针叶化石。这些针叶化石呈扁平条形,叶尖急尖,叶基截形,无叶柄;上表面中脉隆起,中脉两侧各有一个气孔带,每个气孔带有5–6条气孔线,气孔线多连续,少数不连续,气孔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非气孔带表皮细胞矩形至长矩形,细胞壁波浪状弯曲;下表面中脉亦隆起,无气孔,表皮细胞多为矩形至长矩形,细胞壁波浪状弯曲。通过与现生云杉属针叶的宏观形态和微形态对比发现,该化石与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Mast.) W. C. Chengex Rehder)在形态上最为相似。但由于缺少其他植物器官(如球果),难以判断化石是否真正代表了这个现生种,因此,将其暂定为似油麦吊云杉。基于云杉属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海拔分布范围(2000–4000 m),以及考虑到新近纪比现在更为温暖的气候环境,推测保山盆地在新近纪时期具有比现在(1650 m)更高的海拔。该推断进一步丰富了青藏...  相似文献   
107.
 紫椴(Tilia amurensis)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常常与红松(Pinus koraiensis)、云杉(Picea koraiensis)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等针阔叶树混生,因此,研究这些针阔叶树种对紫椴生长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了解这些树种的化感作用和选择适合营造混交林的搭配树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通过大量的盆栽实验,以紫椴、水曲柳、红松和云杉等叶粉混拌火山灰进行培育紫椴幼苗,研究这些树种对紫椴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红松、云杉等针叶树对紫椴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找出紫椴幼苗高生长与针叶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以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balfouriana(Rehd.et Wils.)Hillier ex Slsvin)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几丁质酶基因PlCHI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lCHI的开放阅读框长1017 bp,共编码338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PlCHI为ClassⅠ类几丁质酶,属19家族,兼具溶菌酶活性;该序列与其他植物几丁质酶的蛋白序列相似性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川西云杉PlCHI序列与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Bong.)Corr.)、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等松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将PlCHI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出约45 kD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在25℃下采用0.2 mmol/L的IPTG诱导4 h时蛋白的表达量最佳。  相似文献   
109.
110.
本文报道寄生在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针叶上的一种新的金锈菌,命名祁连金锈菌(Ghrysomyra qilianensis Wang,Wu et B.Li sp.nov.。其发育阶段[O.I]在云杉上,[Ⅲ] 在青海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叶背,缺[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