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不同密度柚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密度柚木人工林对林下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柚木人工林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揭阳14~16年生不同林分密度(650、900、1 050、1 200和1 450 株·hm-2)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植被的种名、株数、高度及盖度等,并采集0~20和20~40 cm土样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来评价不同林分密度下柚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柚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整体表现出降低趋势,草本优势物种由阳生性到中生性,逐渐向阴生性的过渡,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同密度下,表层土土壤理化性质优于下层土,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土壤理化性质整体呈现出先改善后退化的变化过程,不同林分密度间柚木人工林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速效K、速效P、全P、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等指标差异性显著(P<0.05);基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柚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是:1 050 株·hm-2(4.82)、900 株·hm-2(1.58)、650 株·hm-2(-1.30)、1 200 株·hm-2(-1.81)、1 450 株·hm-2(-3.29)。因此,说明适宜的林分密度(1 050 株·hm-2)有利于保持较好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在柚木人工林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林分的密度。  相似文献   
32.
溪流广泛分布于高寒森林地表, 凋落于其中的林木凋落物的分解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水体流动过程中的冲刷和淋洗作用及其他独特的环境条件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中木质素的降解。该研究采用凋落袋法对比研究了岷江上游高寒森林4种典型且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凋落叶, 即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 在不同生境(林下、溪流和河岸带)下分解过程中木质素残留质量和浓度(质量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经过两年的分解, 发现溪流显著促进了凋落叶中木质素的降解; 同一物种凋落叶在不同生境下木质素残留质量差异显著(p < 0.05), 整体表现为溪流<河岸带<林下; 在凋落叶分解的初期木质素有明显的降解, 其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 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显著(p < 0.05)的差异; 在整个分解过程中, 木质素残留质量总体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此外, 生境类型、分解时期和区域性环境因子(温度、pH值和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能显著影响木质素的降解率。这些结果表明, 传统上认为木质素在凋落叶分解初期相对稳定的观点可能并不准确, 其浓度很可能是先下降后升高, 这也与有关木质素动态的最新研究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 在不同分解时期和不同生境下, 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表明区域性环境因子在凋落叶分解和木质素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广布的针叶林。火烧是云南松林常见的一种自然(或人为)干扰, 但对云南松林火后更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很少研究。该研究以云南禄丰县勤丰镇2013年“4.13”火灾后云南松混交林火烧迹地更新早期群落草本层为研究对象, 设置了47条1000 m2样带进行群落和环境因子调查, 探讨火烧后更新早期群落草本层的物种构成与丰富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火后更新草本层按物种构成可分为4个群落类型; 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受地形和火前群落冠层的影响显著, 与立木生物量和地形坡度正相关, 而与坡位和海拔负相关, 但与火烧强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样带内草本群落β多样性与火前立木胸面积及火烧强度显著正相关, 而与海拔和坡位负相关。总体上, 生境地形特征、火前冠层和火烧强度构成了火烧后早期群落草本层物种构成与丰富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此外, 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物种的更新格局及其对环境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4.
主要研究了河北省小五台山地区天然白桦林草本多样性与地形因子及林木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林木生长因子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坡度与冠幅相关性为极显著(p<0.01), 与树高和胸径相关性为显著(p<0.05); 海拔与胸径、冠幅成负相关关系, 且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 (2)郁闭度、树高、胸径、冠幅基本与草本生物多样性呈负相关, 其中郁闭度与草本多样性之间相关性较为明显, 其他生长因子与草本多样性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3)在海拔1600 m-2000 m 之间,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未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草本多样性指数均波动范围较小; (4)坡形、坡位等对草本多样性影响较小,而坡度与草本多样性关系较为明显; 各项草本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整体上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不同保鲜剂对洋桔梗鲜切花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洋桔梗(Eustoma russellianum)又名土耳其桔梗,为龙胆科一年生草本花卉,原产美国德克萨斯州.属于多花型鲜切花,单个植株采切时有5~10朵花,花色繁多,花姿优美,极具观赏价值.目前,栽培品种己达几百种之多,尤以日本为盛,有逐渐代替香石竹之势,但我国还处于引种试验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种植.洋桔梗鲜切花极易衰败,一般瓶插寿命只有5~6 d,而目前有关洋桔梗鲜切花保鲜剂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36.
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内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毛志宏  朱教君  刘足根  谭辉  曹波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01-1207
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的调查以及林下光照条件的测定,分析间伐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光照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均匀度指数在春、秋季表现不同外,间伐林分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间伐林分,说明间伐后草本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依据草本物种在间伐前后出现与否和密度变化情况将其划分为正反应种(间伐后密度明显增加和间伐后新出现的种)、中性反应种(间伐后密度变化不明显或没有变化的种)和负反应种(间伐后密度明显减小和间伐后消失的种),间伐后出现大量新的草本种类,同时在间伐和未间伐林分的共有种中有许多表现为负反应种。在间伐林分中,间伐行和未间伐行的共有种春季有11个、秋季有10个,分别占间伐林分草本总种数的17.74%和15.15%,表明各行草本植物组成差异较大;各指数均呈现了从间伐行到未间伐行逐渐减小的趋势。主要的正反应种、中性反应种和负反应种均表现出与光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与间伐和非间伐林分之间各草本物种与光照的相关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7.
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下植被在北方针叶林植被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周转率和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 对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火干扰是决定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结构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景观过程。该文综述了火干扰是如何通过与地形、火前林冠组成的交互作用而影响环境资源和林下植被的。最近的研究表明: 林下植被能够影响火后树木更新苗的定植、重建速率及森林演替轨迹; 林下植被还会通过影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凋落物降解和养分循环)影响林下环境资源的数量与异质性。因此, 研究火后初期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动态变化, 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草本层对积雪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本层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群落下层层片的构建者, 冬季积雪提供了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主要水分, 积雪的增加或减少对草本植物数量和生物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该研究利用人工增减积雪的方法,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设置了5个不同厚度的积雪处理: 0积雪、50%积雪、100%积雪、150%积雪和200%积雪, 其中100%积雪为自然积雪。采用1 m × 1 m的样方, 对草本层片的物种数、盖度、密度、高度进行了调查, 还采用收获法测定了草本层片的地上生物量和优势种小花荆芥(Nepeta micrantha)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对研究区内13个科29种草本植物的研究表明: 1)单位面积出土幼苗数量跟积雪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草本层片的盖度、密度对积雪的变化响应显著, 随着积雪增加, 草本层片的密度和盖度呈递增趋势, 而草本层片的平均高度呈递减趋势, 但不同积雪处理间的物种数和总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 2)积雪厚度与优势种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积雪的增加导致优势种的单株生物量和株高显著降低; 3)积雪厚度的变化主要影响了草本层片植物种子萌发的数量, 但对物种数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 虽然积雪是草本植物的主要水分来源之一, 但荒漠植物群落的草本植物对积雪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 即使积雪很少, 草本层片的物种构成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草本层片的净初级生产力也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9.
为探索林下栽培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的方法,以肇庆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为基地,对低海拔(21~23 m)栽培金线莲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线莲栽培地建议选择郁闭度约为65%的常绿阔叶林下。以原土壤+泥炭土(1∶1,V/V)为建畦基质,选择地上茎长≥4.16 cm,茎粗≥0.176 cm的Ⅰ级金线莲组培苗,在温度为18.3℃~24.5℃,湿度为84%~87%的3-4月份种植,成活率可达83.3%~86.7%,栽培120 d后植株地上茎长和单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33 cm与0.71 g。5月份温湿度上升,金线莲栽培成活率显著下降(70.3%),且虫害高发。合理的林下栽培技术有助于开发利用和保护金线莲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0.
森林土壤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本研究采用静态箱/色谱分析技术,对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内厚荚相思林土壤CO2、CH4和N2O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研究剔除林下灌草和添加翅荚决明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厚荚相思林土壤CO2通量在湿季维持较高水平,在旱季则明显降低.CH4和N2O在9-11月波动幅度较大,峰值出现在10月.在不同处理下,厚荚相思林土壤可能是CH4的源也可能是CH4的汇,而于CO2和N2O则是源.林下剔除灌草能显著增大土壤CO2排放(P<0.05),而添加翅荚决明能加快土壤CH4的排放(P<0.05).林下剔除灌草及添加翅荚决明两种处理都能够加大N2O的排放通量.表层土壤温度、湿度、NO3--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是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