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林下养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林地空间利用方式,但长期高负载的林下养殖对林地土壤性状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以不同林下养鸡年限(0年、1年、3年和5年)的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其林地土壤的磷素组成和形态变化,探讨林下养鸡年限对土壤磷库特征及其生物有...  相似文献   
102.
以白沟引河流域的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农田、滩地)草本植被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被的养分利用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滩地整株植被C含量和C:N比显著高于林地植被, N含量和N:P比显著低于林地植被;整株植被中C含量的差异主要在植被地上部分,滩地比林地植被地上部分高6.5%,而整株植被N含量差异在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均有体现,滩地比林地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N含量分别低66.2%和58.0%。(2)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比均小于14,但滩地植被的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的N:P比相差最小,差为0.68,植被内部最稳定,而农田和林地植被的地上和地下相差值分别为6.5和1.7。(3)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植被地上和地下之间的C、N、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不同元素之间也具有相关性,即地上部分C与地下部分的N和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地上N与地下C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三种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被养分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表明,三种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被对养分的吸收具有均衡性,同时对养分...  相似文献   
103.
姜黄属一新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秀香   《广西植物》1984,(2):133-134
<正> 多年生草本,高70—140厘米。根状茎卵形,肉质,肥大,内面淡黄色或近白色,稍有樟脑气,根丝状或末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外面淡白色,内面淡黄色或白色,长2—4.5厘米,宽1—2厘米。叶基生,4—6片,椭圆状长圆形,长50—85厘米,宽13—21厘米,先端突尖呈细尾状,基部阔楔形,两面绿色无毛,下面具糠秕状细点;叶柄长20—32厘米,无毛。穗状花序秋季从叶鞘内抽出,圆柱状,长约17厘米,宽约8厘米,具长约15厘米的总花  相似文献   
104.
蕲州地区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的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有润  黄奏球   《广西植物》1983,(1):25-31
<正> 蕲州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集镇,,是我国中医药大师李时珍的家乡。该地区生长的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Linn。颇多,其中入药的有十余种,并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这里仅对该地区常见入药的蕲艾、青蒿、黄花蒿与茵陈结合《本草纲目》记载的材料作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105.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灌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灌木层作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估算的精确性及便捷性,成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可用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生物量估算的相对生长模型较少。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区域15种常见灌木的相对生长模型。研究发现:15种灌木全株和单一器官的最优相对生长方程均以D2H为自变量,分别以幂函数W=a(D2H)b或二项式函数W=a+b D2H+c(D2H)2为最优化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判断系数R2值介于0.7331—0.9992之间,显著性检验各参数P0.01,满足回归模型的适用性要求。对研究区域常见灌木全株生物量(WTU)的普适性研究发现:以D2H为自变量的二项式函数回归模型WTU=0.0362+297.03D2H-127.1(D2H)2,R2=0.9434,P0.01,普遍适用于除去六道木(Zabelia biflora)和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之外的13种灌木植物的生物量估算。此模型对以上2种植物不适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正裸茎碎米荠(Cardamine scaposa Franch.)隶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碎米荠属。多年生草本,高4~18cm,花葶状,全株无毛。根状茎纤细,匍匐生长。茎单一直立,无叶。基生叶单一;叶柄长1~12cm;叶近于圆形或肾状圆形,长0.3~2.0cm,宽0.5~3.0cm,基部心形,边缘波状或全缘。无茎生叶。总状花序顶生,具2~10朵花。果期花梗直立或上升,长1~4cm,基部的最长。萼片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4mm,  相似文献   
107.
正裸茎碎米荠(Cardamine scaposa Franch.)隶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碎米荠属。多年生草本,高4~18cm,花葶状,全株无毛。根状茎纤细,匍匐生长。茎单一直立,无叶。基生叶单一;叶柄长1~12cm;叶近于圆形或肾状圆形,长0.3~2.0cm,宽0.5~3.0cm,基部心形,边缘波状或全缘。无茎生叶。总状花序顶生,具2~10朵花。果期花梗直立或上升,长1~4cm,基部的最长。萼片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4mm,宽1.5~2.2mm,边缘膜质,白色透明。花瓣白色,倒卵形,长8~13mm,宽5~7mm,顶端圆或微凹,基部  相似文献   
108.
2008年10月—2009年3月,用网捕法对西双版纳勐养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5 840网·h,捕到林下鸟类90种1 423只,隶属28科7目。优势种为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褐脸雀鹛(Alcippe poioicephala)、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金眶鹟莺(Seicercus burkii)、白尾蓝地鸲(Cinclidium leucurum)、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棕头幽鹛(Pellorneum ruficeps)、棕胸雅鹛(Trichastoma tickelli)等8种。留鸟为林下鸟类主要成分,其捕获数量,占总数量的89.3%。平均网捕率9.0只/(100网·h),月份变化极显著(x25, 282=, P=0.000);2008年12月平均网捕率最高,为(12.5±1.3)只/(100网·h);2009年2月最低,为(5.2±0.6)只/(100网·h)。林下鸟类群落呈现多物种而低密度特征。画眉科鸟类优势地位不明显。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银胸丝冠鸟是本地区捕获数量最多的鸟,其栖息地需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09.
秦岭北坡不同生境栓皮栎实生苗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薇  张文辉  薛瑶芹  马闯  周建云 《生态学报》2010,30(23):6512-6520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也是重要的栲胶、软木资源树种。为了阐明栓皮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成苗、实生苗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秦岭北坡栓皮栎林3种生境中(林窗、林缘、林下)的栓皮栎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实生苗的存活数量、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林窗和林缘的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3种生境中能够萌发形成1a苗的种子数量少,种子能否萌发明显受枯枝落叶层厚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影响;栓皮栎种群有充足的苗库,其中较大年龄实生苗数量是种群能否持续更新的关键,林下、林窗和林缘中8a苗分别占该年龄实生苗总量的22.53%、45.60%和31.87%,林窗中较大年龄实生苗的数量比林下和林缘多,林窗为栓皮栎实生苗的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栓皮栎实生苗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林窗中实生苗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林缘、林下。林窗对栓皮栎种群更新有利。在今后的栓皮栎林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间伐,增加林窗数量,为种群可持续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0.
藓类是亚高山森林、北方针叶林和极地苔原等原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养分沉降是这些生态系统的主要养分来源。然而,对 藓类如何利用大气沉降这一时间上异质性较高的养分来源的认识缺乏,限制了我们对藓类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作用的认识,也制约了模 拟和预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的有效性。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如下问题:(1)藓类新生部分的氮、磷含量随氮或磷沉降量的变化; (2)氮或磷养分沉降如何影响藓类的氮磷转运;(3)氮磷转运与藓类新生部分养分含量的关联性?为此,我们在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亚高山 冷杉林中开展了设置有不同氮、磷施加量水平的突发养分沉降实验。以林下优势度最高的塔藓和锦丝藓为对象,我们在施加实验处理8天和1年后,分别测定了不同年龄藓类茎段中的氮、磷含量。研究结果发现,养分处理8天后,锦丝藓和塔藓的所有茎段的氮或磷含量均随处理中氮或磷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它们能够高效率地吸收施加的氮或磷。养分处理1年后,形成于养分处理后的新生茎段中的氮、磷含量以及氮磷比与处理后8天的藓类茎段中氮、磷含量以及氮磷比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藓类将吸收的养分转运至新生部分,转运过程受源—库关系的调控。磷转运效率解释了新生茎段21%–23%的氮磷比变化,而氮转运与新生茎段氮磷比没有显著关系,结果暗示磷转运对藓类生长的重要性。上述结果表明,养分转运是藓类植物利用间断的沉降养分的关键机制,也使藓类成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养分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