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6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气温被普遍认为是春季物候期最主要的控制因子之一,然而低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效应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西双版纳由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北缘,其气温相对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较低。自1959年以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入了来自世界各个热带地区的4万余种植物进行保护,之前的研究证明西双版纳的低温对这些引种植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因此,1974年西双版纳出现的极端低温势必对引种植物造成极大威胁,同时也是对这些植物低温适应能力的一个考验。通过对比43种引种植物物候期(生长抽梢期与开花期)在1974年与常年的差异情况,分析不同来源(热带亚洲、热带美洲与热带非洲)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低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经历西双版纳1974年初的极端低温之后,使81%的引种植物生长抽梢期提前,同时也造成35%的引种植物在该年没有开花;而植物生长抽梢提前的主要原因则是极端低温以及低温过后气温迅速回升。引种植物均能顺利度过1974年的最冷时期,并出现生长抽梢物候,这意味着引种植物在经历极端低温之后都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活动,但极端低温对引种植物繁殖活动的不利影响大于其对生长活动的影响;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极端低温的适应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亚洲来源植物〉美洲来源植物〉非洲来源植物。因此在迁地保护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应多选择亚洲热带植物,其次为美洲热带植物,而对非洲热带植物的引入则需谨慎考察。  相似文献   
92.
张伟  李冠  娄恺 《生物技术》2010,20(1):15-18
目的:为了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整合表达极端耐热木聚糖酶。方法:将嗜热网球菌(Dictyoglomus thermophilum)Rt46B.1的极端耐热木聚糖酶基因xynB通过穿梭载体pDL整合到B.subtilis168染色体上,使其实现表达。结果:极端耐热木聚糖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成功整合并表达。结论:基因工程菌B.subtilis168-xynB能外泌表达极端耐热木聚糖酶,且表达水平为0.732IU/mL,比在大肠杆菌中的高。酶学性质表明,此酶分子量约为24kD,其最适反应温度为85℃,最适反应pH值为6.5,且在弱碱性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93.
文中对黑龙江北部-俄罗斯阿穆尔地区进行了表土孢粉分析,采样点共40个,样点的地理分布覆盖了5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湿地沼泽。每个样点同时在野外进行了植被类型描述和覆盖度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寒温带植被的表土花粉组成中,占优势的木本花粉主要有针叶类的Pinus,Larix,Picea和Abies;阔叶类的主要为Betula,Quercus等;草本以Cyperaceae和Artemisia为主,这些组分与植被中的建群植物类型基本一致。花粉的植被代表性R值结果表明,桦木属具有超代表性,松属花粉代表性中等,落叶松和云杉属为低代表性,栎属、槭树属等的代表性与植被覆盖度相近。花粉的联合指数揭示了柏科、柳属、禾本科、落叶松属等指数较高,而松属、蒿属、栎属、桦木属等联合指数中等。通过降趋对应分析将花粉组合分为三组:1)松属、冷杉、云杉、落叶松、柏科;2)鹅耳枥、桤木属、桦木属、栎属;3)菊科、莎草科、蒿属、禾本科,分别代表了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湿地沼泽等植被类型,说明花粉组合在植被类型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乔木花粉的气候因子分析表明,一月最低气温值与乔木花粉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94.
贵州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贵州省的85个城镇为研究区,运用1973年1∶5万地形图,1986、1995、2000和2007年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选取城镇扩展动态度指数、城镇扩展贡献率指数和城镇扩展强度指数3个指标,构建城镇综合扩展程度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1973—2007年4个时期贵州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特征和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1973—2007年,贵州省城镇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态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17550.8915hm2,其中2000—2007年贵州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面积最大,动态度、贡献率和强度指数均最大;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1973—1986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贵阳市,1986—1995年,地级城市所在城镇扩展面积和强度快速提高,1995—2000年,交通沿线城镇扩展速度加快,2000—2007年,贵州省城镇扩展强度和综合扩展程度不仅在贵阳市和地级城市较快,而且在区位和自然条件良好的县级城镇也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95.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发育期模拟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春玉米的生理生态发育过程为基础,基于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建立了可推广应用的作物发育期模拟模型.本文充分考虑光、温、水对作物生育进程的综合影响,设计了基于气候适宜度来动态确定作物生理发育日数的算法,为模型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站2009、2010年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模型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比较吻合,全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简称RMSE)为3.8d,营养生长阶段发育期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84以上,生殖生长阶段发育期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77以上.模型生物学意义明确、精度较高、数据易获、可操作性强,能够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于玉米生育进程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96.
孙特生  李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12,32(19):6155-6167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1961—2009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NPP值和主要农作物的气候产量,论述了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年际、年内波动均显著。(2)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呈现阶段性地波动上升趋势。排除社会、科技等影响,气候生产力对气候波动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是作物气候生态适应的结果。(3)中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粮食气候产量受降水量年际波动(特别是7、8月)显著影响;谷子、糜黍、玉米、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年际波动呈显著正相关;谷子、糜黍的气候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年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4)谷子、糜黍、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6、7、8月平均气温年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生长季平均气温年内波动对谷子、糜黍、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将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产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97.
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晓容  王春乙  张继权 《生态学报》2012,32(7):2110-2118
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气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建立生育阶段热量指数和冷害指数,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热量及低温冷害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量指数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温度、热量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中晚、晚熟区的上升趋势均小于早、中熟区;冷害频率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减小趋势;气候变暖对两个熟型区域4个生育阶段的冷害影响并不一致,早、中熟区的冷害平均频率最大值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晚、晚熟区的冷害平均频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0年代,两个熟型区域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1世纪初。研究结果可为未来东北地区调整玉米种植制度和生产布局,为适应气候变化和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王跃中  孙典荣  陈作志  贾晓平 《生态学报》2012,32(24):7948-7957
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类,其渔获量的变化不仅与捕捞压力有关,还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捕捞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使用长时间序列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对1956-2006年的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进行了分析.南海北部的带鱼渔获量变化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说明捕捞压力的增长显著影响到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化.移除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后,渔获量变动与中国南方降雨、南海北部海表水温、南海北部夏季季风以及南海北部冬季季风等气候因子呈显著正偏相关(P<0.04),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这种相关说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还受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可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来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R2=0.958,P<0.01),表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归因于捕捞压力的单调增长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南海北部的捕捞压力维持在现有水平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营养盐的增加都可能有利于南海北部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由于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还会引起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幅度加剧.  相似文献   
99.
采用兴安盟扎赉特旗2004年~2011年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的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地上生物量等基本资料。典型草原主要牧草种类有贝加尔针茅、野古草、羊草等禾草,伴生中旱生杂草、灌木及半灌木组成,草丛一般高30~50 cm。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地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草原牧草的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最明显,其中降水量的影响超过温度的影响。降水量多的年份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而干旱年份地上生物量减少,其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份,并滞后于降水量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0.
基于熵理论,Zhao等提出了一个对复杂疾病易感基因进行关联研究的统计量.本文拓展了这一理论到数量性状,利用熵理论。获得了一个对数量性状位点进行关联研究的采用群体极端样本及稠密标记的统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