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广西热带石灰岩季节雨林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二歧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广西热带石灰岩季节雨林的30个样地划分两大类共6个群落:洼地季节雨林(1)火焰花+萍婆群落; (2)海南风吹楠+人面果群落,石山季节雨林(1)东京桐+广西顶果豆群落; (2)假肥牛树+安南牡荆群落;(3)肥牛树群落; (4)肥牛树+蚬木群落。文章还利用无偏对应分析法DCA对群落进行了排序,指出由洼地至山坡水分条件由湿到干是影响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环境的封闭程度对群落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2.
蜡梅17个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志秀 《植物研究》1995,15(3):403-4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多次进行了蜡梅17个品种的过氧化物同工酶测定。测定结果发现:蜡梅酶谱具有多态特性;蜡梅品种间酶谱差异显著,每个品种均有其特征酶谱,或以其酶带数目、Ff及活性强弱、酶带宽度与其它品种相区别。同时,采用"排序方法"和聚类分析,对蜡酶17个品种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研究蜡梅品种的酶谱,均可达到定量比较水平,避免单一酶谱谱带确定蜡梅品种的偏阳性,为其品种鉴定与检验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手段。同时,还表明,聚类分析进行的蜡梅品种酶谱聚类结果,与其形态分类相一致,但与其品种群划分不相吻合,其原因可能与蜡梅品种起源的复杂性和多源性所引起。  相似文献   
43.
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的聚类和排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用等级聚类、极点排序、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等多元分析法, 对蟒河自然保护区的栓皮标(Quercus variabilis)林进与于了聚类和排序。等级聚类法将蟒河自然保护区的栓皮栎林划分为五个群丛, 极点排序、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三种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 并较好地反映了环境变化的梯度及植被变化的连续性。综合分析表明栓皮栎林是保护区内稳定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44.
瑞典河漫滩草甸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目前各国学者广泛使用的一些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对瑞典河漫滩草甸样地资料进行了分类和排序。所用的方法包括多元等级聚合分类(TABORD程序),多元等级分划分类(TWINSPAN程序),PCA排序(ORDINA程序),RA和DCA排序(DECORANA程序)。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28个样地分为6个群落类型,它们的分布格局是与土壤水分梯度密切相关的。此外本文还对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所用方法的比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5.
长白山地区曲尾藓属植物生态分化的排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曲尾藓属(DicranumHedw.)属于顶蒴藓类植物,在长白山地区主要分布于苔原、森林林下和沼泽地中[1,2]。分析曲尾藓属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特点和种间生态关系,对揭示该属植物物种分化的生态学机制,有一定学术价值。排序是分析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常用方法,以往人们主要是应用DCA、PCA等方法,因而不同种类与环境关系的解释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典范对应分析能够在同一排序图上展示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当前最有效的排序方法,其结果的生态学解释比较客观。Slack指出应用排序也能够研究植物种间的生态位分…  相似文献   
46.
黄河三角洲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生  周葆华  赵全升  王磊 《生态学报》2017,37(20):6809-6817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局地植被样方调查、区域遥感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地形高度、地下水位埋深、表层土壤Cl~-含量等环境数据采集,综合样地植被与环境数据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并对区域NDVI与主要环境变量进行了单因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CA排序可将黄河三角洲植被分为翅碱蓬、柽柳-翅碱蓬、芦苇-柽柳、芦苇4个主要群落类型(群丛),DCCA与DCA排序图总体相似,但DCCA更清晰地表明其第一轴主要代表的是潜水Cl~-浓度等关键水盐因子,且随着水土环境系统盐分含量的减小,群落由翅碱蓬逐渐向芦苇演变。区域典型植被群落和NDVI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潜水Cl~-浓度2个环境因素影响较大(NDVI与2个环境变量间建立的二元回归方程R~2=0.57),而土壤Cl~-含量的植被效应实际上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潜水Cl~-浓度的影响。在区域地下水普遍浅埋条件下,地下水成为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生态环境最敏感要素,而地下水位埋深和潜水Cl~-浓度是这一要素中的2个关键因子,尤其是后者梯度变化对天然植被分布格局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地区黄檗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为了解北京地区黄檗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促进种群扩繁,在北京百花山、松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共设置了12个20 m×20 m的样地,利用CCA分析方法对不同地点黄檗的生长分布状况与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土壤pH值、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等11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CA排序第一轴主要反映了海拔、郁闭度和坡度的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了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pH值和坡向的变化,其中海拔、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黄檗生长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低海拔、低碱解氮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高的地段适宜黄檗分布。对影响黄檗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定量分离,结果发现环境因子对黄檗样地物种分布的解释能力为84.5%,显示出较好的排序效果,黄檗分布点受人为干扰较少,其所在植物群落与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对应关系;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呈显著相关(P=0.03),表明CCA排序结果可以解释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8.
李洪英  迟远英 《生态科学》2016,35(3):172-177
实施能源革命决策, 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运用冗余分析法和排序图技术对中国1993 年到2013 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结果: (1)选取的9 个影响因素, GDP 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及能源强度随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 其他为上升趋势; (2)各类能源消费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煤炭消费占比对服务业能源消费比例、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和GDP 增长率较敏感; 天然气消费占比对能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度成正的敏感性;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投资成正敏感性; 石油消费对影响因子不太敏感。(3)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服务业能源消费水平、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基础建设投资、城镇化水平; (4)提出了促进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9.
锦屏水电站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锦屏梯级水电站大河湾段植被为研究对象,以河流流向为基础布置样方,将50个样方物种重要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结果显示:(1)由TWINSPAN数量分类将植被划分为7种类型,雅致雾水葛(Pouzolzia elegans)灌草群落为该区域的主要群落.(2)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6个生态类型,DCA 二维排序图横轴从左至右海拔高度逐渐降低;排序纵轴由下至上坡度逐渐升高.(3)以TWINSPAN数量分类在DCA排序图中有明确的分布范围和界限,DCA排序与TWINSPAN数量分类结合使用,能很好反映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0.
灵昆岛围垦区内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在灵昆岛东滩湿地选择1997年围垦潮沟滩涂以及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作为样地,开展了自然滩涂与围垦潮沟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比较的调查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6种,隶属7门8纲22科,这些物种中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共占物种总数的83.33%.其中在围垦区内的4个样点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7种,在自然滩涂上的4个样点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2种.通过对定量取样获得的各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和围垦区内外不同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 H'、Pielou指数 J、Simpson指数 D),结果显示围垦滩涂潮沟上的光滩和边滩以及自然滩涂上的高潮带和中潮带滩涂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H'较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D则相对较低,表明了这些位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而长满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位点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都要小于受潮水作用相似的邻近滩涂,但Simpson优势度指数D却相对较高,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已改变了原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运用相似度指数Jc、成对t检验以及聚类和排序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围垦滩涂潮沟和自然滩涂上的各个位点进行了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潮位是影响自然滩涂上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潮位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比较明显.相对而言,围垦区内各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化程度较低,即围垦导致潮位因素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