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杭州湾南岸跨海大桥附近潮滩共采集到32种大型底栖动物,根据其食性类型划分为5种功能群。用功能群方法对这些物种生境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各多样性指数在潮带间差异显著,季节间则只有Margalef种类丰度(S)和Shannon-Wiener指数(H′)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功能群密度在季节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潮带间除了浮游生物食者外,其它类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肉食者的种类数在潮带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功能群刚好相反。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4个营养级别,各营养级的构成密度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在潮带间则差异显著;各营养级种类数是处于第四级的肉食者季节间差异显著,潮带间变化不显著,处于第二、三营养等级的功能群则正好相反。底栖动物功能群多样性综合反映了杭州湾南岸大桥建设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旱柳光合作用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于2007年5—11月对杭州湾滨海湿地自然生长的唯一乔木树种——旱柳(Salix matsudana)的叶片光合作用和环境因子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生长季节各月所选典型天气下的Pn大小顺序表现为8月>9月>7月>6月>5月>10月>11月;其中5、6、10和11月,旱柳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经分析发现叶片温度(Tl)、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Pn变化的主导因子;7—9月Pn日变化出现“午休”现象,环境因子VPDT、和相对湿度(RH)成为主导影响因子;就整个生长季节来看,各因子对Pn变化的影响均显著,TlVPD是最主要的2个影响因子。由此可见,旱柳生长季节光合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各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杭州湾滩涂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杭州湾不同年份形成的滩涂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并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和方向,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植被群落演替序列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 芦苇群落→旱柳 白茅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我国杭州湾海域,位于杭州湾的中心地带。大桥建成以后,鸟撞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来往车辆和鸟类的迁徙造成影响。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杭州湾大桥周边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结合30年杭州湾鸟类回收的数据对鸟类迁徙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方案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地点的选择是围绕杭州湾大桥进行的,分别是北岸湿地海宁东西湖,南岸湿地慈溪庵东湿地和慈溪四灶浦水库。共记录到鸟类163种,71589只。其中列入中国鸟类红皮书有濒危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易危种白琵鹭(P. leucorodia)、鸳鸯(Aix galericulata)、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稀有种鹗(Pandion haliaetu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水鸟在三个地点的数量呈季节性的变化,由多至少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多样性的平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生境类型优势种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在杭州湾共记录到55只回收鸟,大多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越冬的鸻鹬类,将杭州湾作为迁徙停歇地,尤其在春季北迁时。最后,对杭州湾大桥的管理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研究杭州湾自然潮滩湿地和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外来物种入侵和围垦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在4.41~8.58 g·kg-1,平均值6.45 g·kg-1.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碳表现为:芦苇(8.56±0.04 g·kg-1)>互花米草(7.31±0.08 g·kg-1)>海三棱蔗草(5.48±0.29 g·kg-1)>光滩(4.47±0.09 g·kg-1);围垦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7.46±0.25 g·kg-1)>2003年(5.12±0.16 g·kg-1)>20世纪80年代(1.96±0.46 g·kg-1),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围垦时间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在垂直剖面上均表现为由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潮滩湿地和围垦湿地的土壤有机碳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土壤中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潮滩湿地有机碳与碳氮比相关性不明显,而围垦湿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围垦利用对湿地土壤碳氮比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潮滩湿地土壤固碳能力随着植物群落演替逐步增强,而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大量入侵和扩散将有可能降低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的储碳功能.围垦引起的土壤水分、颗粒组成的变化以及耕作、土地利用和利用历史是影响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威  邵学新  吴明  李文华  叶小齐  蒋科毅 《生态学报》2012,32(16):5025-5033
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0-5 cm和10-20 cm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其形态变化特征,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对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TP,互花米草(MC)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在IP中,可溶性松散态磷(Soluble and loosely bound P,SL-Pi)含量光滩(CK)最小、MC最大;还原态可溶性磷(Reductant soluble P,RS-Pi)含量芦苇(LW)和MC显著高于CK和海三棱藤草(BC);钙磷(Ca-Pi)含量CK和BC显著大于LW和MC.在OP中,活性有机磷( Labile Po,L-Po)含量最低、中等活性有机磷(Moderately labile Po,ML-Po)含量最高、非活性有机磷(Nonlabile Po,NL-Po)处于中间水平.IP是磷素的主要形态、占TP的74% -89%,而Ca-Pi又是IP的主要形态、于湿地沉积物淤积初期通过吸附沉淀作用存留.杭州湾湿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物质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差异.植被演替初期,BC显著改变0-5 cm沉积物磷形态,对10-20 cm沉积物无显著影响;植物演替后期的LW和MC促使0-5 cm沉积物有机磷快速积累、10-20 cm沉积物有机磷小幅增加,同时促进Ca-Pi向可溶性、活性态磷转变.  相似文献   
17.
林业生态工程措施对滨海盐碱地草本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生态工程是当前国内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对滨海盐碱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揭示林业生态工程措施对滨海盐碱地草本植物的影响,在杭州湾余姚段滨海盐碱地上,应用生态工程措施营造一条长约3.5km、宽约30m的人工林带,分别以林带两侧农田和荒地为对照,运用目测法和样方法,以盐生和耐盐草本植物的种类、物种-面积关系、频度、单位面积生物量、综合优势度比、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为指标,研究了滨海盐碱地不同处理的草本植物在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草本植物共有14科30属31种,不同处理的草本植物均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与荒地和农田草本群落相比,林业生态工程改良带草本群落的物种数目没有显著变化,但种类组成有了显著的改变,最小面积显著扩大,群落结构复杂化,物种多样性有提高趋势;林业生态工程改良区生境过滤作用发挥着主要作用,而物种间的竞争排斥作用还不明显。林业生态工程措施有效地改变了滨海盐碱地原生草本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促使研究区草本植物进入一个新的演替进程,显示出较高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滩涂湿地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兴焕  张衡  蒋科毅  吴明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248-3254
根据2009年3月(初春)、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在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的滩涂区、围垦区及养殖区等3种生境进行的36网次鱼类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水域不同生境下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41种,隶属9目16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14种,占总种数的33.3%,虾虎鱼科次之,有8种,占19.1%.根据鱼类生活习性,杭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包括5种类型,其中,淡水种最多(21种),咸淡水种次之(16种),近海鱼类仅2种,溯河和降海产卵洄游鱼类分别只有刀鲚和日本鳗鲡.从丰度来看,夏季鱼类平均丰度最高,达每网54.5尾;春季和秋季次之;初春最低,为每网17.7尾.不同生境中,滩涂区和围垦区鱼类丰度季节变化较为类似,初春(3月)最低,随后逐渐增加,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又显著降低.不同季节,各区块的优势种仅为2~3种.滩涂区以鲻和棱鮻为优势种,而围垦区和养殖区以鲫、 、麦穗鱼为优势种.3月各区块的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均低于其他月份,而5、7和10月无显著差异(P>0.05).H值变化范围为0.27~2.13,3月平均值最低,其次为7月,而5和10月较高(1.66和1.63).总体上杭州湾滩涂湿地鱼类种类丰度和多样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杭州湾湾外海域(122.10°-122.58° E, 30.54°-30.93° N)和湾内不同海域(北岸东侧: 121.67°- 121.87° E, 30.68°-30.83° N; 南岸东侧: 121.60°-121.85° E, 29.95°-30.24° N; 北岸西侧: 121.31°-121.56° E, 30.58°- 30.77° N)秋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累积优势度曲线以及多样性指数(H')等群落结构特征, 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湾外海域的群落组成与湾内海域的3个群落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异。湾外海域的群落I是以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等近海种、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沿岸低盐种为主, 其次是外海种。湾内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主要以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沿岸低盐种为主, 近海种次之。湾内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I是以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沿岸低盐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等河口半咸水种组成的混合群落。湾内北岸西侧海域群落IV是以虫肢歪水蚤为代表的河口半咸水种为主的群落。总的说来, 这一水域向西和向北方向出现更低盐度适应性的群落。从累积优势度曲线来看, 湾外海域群落I与湾内北岸东侧群落III的累积优势度上升趋势均相对平缓, 但群落II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略高于群落I; 而与群落I相比, 湾内南岸东侧的群落II与北岸西侧的群落IV的初始累积优势度均很高。湾外海域群落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较低, 显示出群落I的优势种较多, 而单一优势种优势度低于湾内3个群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湾外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湾内3个海域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 而湾内各海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湾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湾内海域。湾内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有较大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各自群落的主导水团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杭州湾城市扩张及植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基于2000、2007和2013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利用灯光阈值提取法、植被指数分析等方法,研究环杭州湾地区城市扩张和建成区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采用最佳阈值方法,能够实现对城市地区用地信息的有效提取;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用地整体围绕杭州湾呈“V”型模式扩展,并表现出面状、线状和点状3种扩张模式;从城市扩张速度、动态度和形态紧凑度来看,各地级市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但整个研究区的城市扩张速度和动态度普遍呈现降低趋势,平均城市形态紧凑度则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各城市建成区的植被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2000—2007年,除嘉兴市建成区植被状况变差外,其余各地级市建成区植被状况均变好;2007—2013年,所有城市建成区植被状况变差;2000—2013年,城市扩张对建成区植被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