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4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目的]对从健康桑树叶片中分离到的一株内生拮抗细菌Lu10-1进行鉴定,并探讨该菌株在桑树体内的定殖.[方法]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recA基因特异引物PCR检测法对菌株Lu10-1进行分类学鉴定;以抗利福平(Rif)和氨苄青霉素(Amp)双抗药性为标记,采用浸种、浸根、涂叶和针刺等方法接种,测定Lu10-1菌株在桑树体内的定殖.[结果]结果表明,菌株Lu10-1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与亲缘关系较近菌株B.cepacia(X80284)的同源性达98%,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EF546394;Lu10-1菌株浸种接种后,菌株在桑苗组织中的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到第20天后菌量趋于稳定;细菌浸根接种后,菌株在茎叶部定殖的菌量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内生拮抗细菌Lu10-1归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基因型Ⅰ(Burkholderia cepacia genomovar Ⅰ);该菌株可在桑树体内长期定殖并传导,且在定殖过程中菌株的拮抗性能未改变;为将该菌株导入桑树体内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环境昆虫学报》2008,30(3):284-284
中山大学的昆虫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山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之一。197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1988年中山大学昆虫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学科调整时成为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一个主要部分;1995年在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原有基础上建成“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改名为“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993.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4.
生物防治剂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随着化学农药副作用的逐渐显现.生物防治剂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生物防治剂的开发目标是得到商业化的产品。本文着重从生物学上、技术上、商业上论述了开发生物防治剂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5.
1983年,萧刚柔教授和吴坚先生根据采自广东的寄生于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的肿腿蜂,命名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这是我国昆虫分类学家命名的第一个肿腿蜂科新种.其后中名也有用"管氏硬皮肿腿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蜂在我国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李儒海  强胜 《植物学报》2010,45(6):739-743
介绍一种快速、简便的杂草果实解剖技术。以4种木质化程度高且能够漂浮的杂草果实为材料进行冰冻切片, 经过材料固定、前处理、样品冷台固定、冷冻切片、展片、染色和观察并拍照等操作步骤, 可以获得清晰的果实解剖照片, 直观地揭示杂草果实适应漂浮的显微结构。杂草果实冰冻切片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对材料进行长时间的软化处理以及繁琐的脱水和包埋等过程。其关键环节是适宜的甘油浓度、冰冻温度和展片步骤。其中, 15%的甘油浓度进行前处理最合适。  相似文献   
997.
为揭示不同施肥方式(纯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对稻麦两熟制地区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在江苏常州金坛区进行了固定施肥试验。经过连续4年试验处理后, 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杂草种子种类及密度进行了调查, 并对杂草种子多样性、数量、分布与施肥措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相比, 施肥有减少稻麦轮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杂草种子种类数、杂草种子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趋势, 并使稻麦轮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杂草种子总密度明显降低。施肥明显提高了土壤杂草种子库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看麦娘(A. aequalis)种子的密度, 施用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处理提高程度更为显著;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施用处理有减少菵草、日本看麦娘、看麦娘杂草种子密度的趋势。施肥明显降低了土壤杂草种子库阔叶杂草种子密度; 施用有机肥有增加土壤杂草种子库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a)、蛇床(Cnidium monnieri)种子密度的趋势; 施用猪粪堆肥有增加土壤杂草种子库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种子密度的趋势。因此, 不同种类杂草对不同肥料存在偏好性差异, 不同施肥方式造成了土壤杂草种子库优势物种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8.
转基因植物释放后在环境中成为杂草的风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转基因植物释放规模的增大,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转基因植物是否会成为不可控制的杂草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在转基因植物相关野生种的近缘性;发生杂交的适合性;授粉模式;种子扩散模式等方面转基因扩散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减少转基因扩散的有关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9.
江苏省棉区棉田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强胜  胡金良 《生态学报》1999,19(6):810-816
在对江苏省四大主产棉区82个样点727块田地共57.5hm^2棉田杂草群落及草害进行7级目测法调查采集数据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赋以生态学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江苏省棉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与轮作种植制度和地理区域性密切相关,其中轮作制度导致的田间水分的巨大差异是决定杂草群落结构特征的最深刻的原因,导致全省水旱轮作棉田的杂草群落有趋向性。而地理区域构成的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的显著影响表现  相似文献   
1000.
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忠岐  张永安 《昆虫知识》2007,44(4):465-471,F0004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传入北京,严重威胁着我国“绿色奥运”的顺利举办和首都园林绿化及生态环境安全。根据美国白蛾多发生在居民区、乡镇和城市的特点,作者开展对环境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汲取前苏联等国家从美国白蛾的原产地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立足调查和寻找我国本土天敌。经过21年的努力,发现和筛选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新属新种)这种寄生美国白蛾的特优天敌;研究这种小蜂的行为学、生态学、生物学、解剖学及人工大量繁殖、放蜂防治技术;筛选出人工大量繁殖小蜂的替代寄主,解决小蜂的大量繁殖的瓶颈问题;通过放蜂防治试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筛选出防治美国白蛾的高毒力HcNPV病毒毒株,研制出美国白蛾人工饲料,利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美国白蛾幼虫,然后接种扩增病毒,成功解决HcNPV病毒大量扩增生产和常年生产的技术难题,做到病毒的规模化生产和常年生产,保证大面积生产防治的需要和病毒质量。研究出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综合应用的防治模式:在美国白蛾幼虫期喷洒HcNPV病毒,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达到既控制当代美国白蛾的危害,又有效抑制其下代的种群数量,取得长期的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上海市、大连市、烟台市和青岛市利用该项技术已经完全控制美国白蛾,特别是上海市利用本项生物防治技术防治后,已经连续6年没有再发现美国白蛾。由于该项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的是自然界原有的控制害虫的生态因子,因而对环境安全,做到既消灭害虫,又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畜的安全,也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研究成果也为北京采用“绿色”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