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3种不同方式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结果表明,3个林场的虫口在连续4年内均被抑制在低水平,但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同:以淹没式施放白僵菌为主,但有时也淹没式施放化学杀虫剂的麻姑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3.16±4.94条·株-1,波动最大;长期接种式应用白僵菌的戴公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只有0.09±0.14条·株-1,一直处于低密度状态;以化学农药处理小面积虫源地结合不频繁地淹没式施放白僵菌的金寺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1.45±2.29条·株-1,偶可达防治指标.对群落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从麻姑山、金寺山到戴公山,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各物种的总个体数递减,而总物种数、总物种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天敌与害虫种数和个体数的比值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皆递增,表明群落多样性渐趋丰富,食物链网渐趋复杂,群落稳定性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对群落动态的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从麻姑山、金寺山到戴公山,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演化时序分明,趋于稳定,自我调节力强.  相似文献   
72.
刘伟成  吕国忠 《菌物系统》1998,17(3):278-282
利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得球壳孢目5属14种19个菌株DNAG+Cmol%的变化范围为48.08~53.7平均值为51.12,与文献报道的丝孢菌类的平均值接近,也与子囊菌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提示该类群的种类及其与大多数丝孢菌间在系统演化上似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与形态分类对半知菌的处理相吻合,也为其有性阶段大多属子囊菌这一事实提供了佐证;各属,种GC值接近,且相互璋有交叉,种内菌株间差异小于2%,方差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73.
长尾粉蚧是厦门市行道树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5~6代。长尾粉蚧以老熟若虫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若虫期约60天,卵期6天,成虫期13天。已知天敌有隐唇瓢虫、红点唇瓢虫、草岭等,前者为主要天敌。试验表明,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辛硫磷、敌百虫、呋喃丹等农药对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4.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75.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00-806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进行产孢培养基的配方改良。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产孢量影响较大的3种原料为花生、麦麸和玉米粉,进而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原理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最终得出使产孢量最大的配方为花生∶麦麸∶玉米粉=2.6∶3.5∶3.9。经验证,预测值与验证试验平均值接近,且新配方的产孢量是PDA培养基产孢量的1.92倍。  相似文献   
76.
棉花粉蚧热休克蛋白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生物体或细胞受到热胁迫后新合成的一类遗传上高度保守的蛋白,在昆虫应对外界环境因子胁迫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系统研究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Hsp基因家族,对棉花粉蚧转录组基因注释信息进行分析、获得目标序列,并应用NCBI上Blast X等软件进行比对、共鉴定出24条热激蛋白(Hsp)基因,包括3个Hsp90、8个Hsp70、2个Hsp60和11个s Hsp(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Hsp)基因。对棉花粉蚧与模式昆虫家蚕Bombyx mori、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昆虫的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s Hsp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Hsp70家族的保守性比s Hsp强。棉花粉蚧热激蛋白基因的鉴定为深入研究该虫Hsp与生长发育、抗逆境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蜂。为了探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低温的适应性,本文在15℃-24℃范围内对该蜂的产卵、发育、出蜂量及性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珠蜡蚧阔本跳小蜂在15℃-24℃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产卵量逐渐增加;该蜂在21℃、24℃时蜂能完成世代发育,在15℃、18℃时少量跳小蜂能发育到蛹,但均不能羽化为成蜂;温度对性比的影响明显,24℃的雌性比例高于21℃。综上所述,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18℃以下的低温适应性较差,室内繁殖或野外放蜂时注意选择较高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78.
【背景】草食动物对寄主植物的取食或损伤会诱导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植株的健康生长。产蜜昆虫与蚂蚁的互惠关系是物种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学现象,能够促进产蜜昆虫的种群数量,然而这种互惠关系及其对寄主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对寄主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扶桑绵粉蚧危害时间的延续,寄主植物上蚂蚁和扶桑绵粉蚧的数量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在危害后期,蚂蚁存在情况下扶桑绵粉蚧的数量要明显低于无蚂蚁处理;在扶桑绵粉蚧取食寄主棉花20 d后,有、无蚂蚁存在的棉花叶片的光合利用率α值较无虫处理分别下降了53.5%和37.0%;存在蚂蚁或扶桑绵粉蚧危害后期对棉花叶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 ETRmax有显著影响,然而扶桑绵粉蚧单独取食或与蚂蚁互作的情况下未显著影响棉花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Ek)。【结论与意义】研究明确了扶桑绵粉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关系对寄主棉花叶片的光合生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进一步解释扶桑绵粉蚧入侵、扩散及暴发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背景】薇甘菊为危险性入侵植物;同时椰子坚蚜为椰子上的重要害虫,对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薇甘菊次生物质对椰子坚蚜的生物活性可为薇甘菊的综合利用及椰子坚蚜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薇甘菊4种溶剂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供试的4种提取物中,正丁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胃毒水平较高,LC50分别为12.93和12.48 mg·m L-1,显著高于环己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而4种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触杀毒力差异不显著,环己烷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椰子坚蚜的LC50分别为15.28、12.28、11.40和16.62 mg·m L-1。【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提取物在椰子坚蚜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0.
以交通繁忙区(污染点)和相对清洁区(对照点)道路两侧的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 Ait.) Willd.〕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器官(包括主干、老树皮、2年生枝条、1年生枝条、腋芽、叶片和果实)中Cu、Ni、Pb和Zn的含量,并对污染点二球悬铃木各器官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量和污染指数及二者的分布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球悬铃木体内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因样点、器官及元素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污染点4种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量及其分布比例、污染指数及其分布比例则因器官和元素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污染点各器官的Cu、Ni、Pb和Zn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点且差异显著(P<0.05);4种重金属元素相比较,均以Zn含量最高,Cu含量次之,而Ni和Pb含量则较低;在不同器官中同一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其中,Cu、Ni和Zn含量均在腋芽中最高,Pb含量在2年生枝条中最高。4种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量及其分布比例均在叶片中最高,在老树皮中次之,在1年生枝条、2年生枝条和腋芽中均较低;而4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及其分布比例则在老树皮中最高,在叶片中次之。研究结果显示:二球悬铃木各器官对空气中的重金属元素均有一定的吸滞能力,并且叶片和老树皮的吸滞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