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284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2.
一个描述多种产量-密度关系的经验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关于产量-密度关系的经验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能描述低密度下不存在种内干扰的产量-密度的直线关系;(2) 能描述从直线型、渐近无极限型、渐近极限型到变型抛物型等多种产量密度类型;(3)参数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对温室和田间试验中种内干扰与产量密度关系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在不同程度的种内干扰下所产生的多种类型的产量-密度关系。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芥酸和二十碳烯酸含量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定富  刘后利 《遗传学报》1990,17(2):103-109
以甘蓝型油菜的4种纯合芥酸基因型之间所有可能的6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P_2、B_1和B_2世代为材料,用生统遗传学方法研究了芥酸和二十碳烯酸的基因作用形式及效应。发现无论亲本是单基因差异还是二基因差异,F_1和F_2代的芥酸含量都接近中亲值,F_1略大于中亲值和F_(20)世代均值分析表明,芥酸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效应不显著。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的芥酸基因数与已知的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猫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锋电位(PC-SS)。在标准化互协方差函数图中,PC-SS自发放电无明显波峰;弱刺激隐神经只引起A类纤维传入时,PC-SS出现A类诱发放电反应(A-CED),它包括潜伏期为16.7±0.9ms的早反应和270.8±12.8ms的晚反应。用极化电流选择性阻滞A类纤维传导后,强刺激只引起C类纤维单独传入时,出现潜伏期为142.4±4.3ms的C类诱发反应(C-CED)。强刺激同时引起A类和C类纤维传入时,只出现A-CED而不出现C-CED。按标准化功率谱密度函数分析,PC-SS自发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高峰型,最大能量峰值平均为15.7±4.7×10~(-3),峰频为4.07±1.67Hz;刺激A类纤维使峰值增大,而刺激C类纤维却使峰值减小。另一类为低峰型,峰值为8.4±1.4×10~(-3),峰频为3.67±2.90Hz。刺激A类和C类纤维均使峰值增大,前者增大更多,但峰频均无显著性变化。上述结果表明,C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浦肯野细胞,引起特异的PC-SS放电反应。  相似文献   
5.
强化后期氮素营养对提高水稻结实率及改善米质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后期氮素营养能提高杂交水稻碳氨同化能力和结实率,稻米的蛋白质和八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谷类蛋白的赖氨酸和苏氨酸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6.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沈阳西部城市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相似文献   
7.
碳谱在甙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甙为例,较为详细地总结归纳了~(13)C-NMR谱在糖的数目,构型、构象、连结位置以及糖链数目等方面的应用规律,以及~(13)C-NMR谱在甙键稳定性、糖的连接顺序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平原高产田作物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高产田作物群体结构特征。精播高产栽培麦田春季最大蘖数12×10~6/ha,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5.5—6.0,成穗4.5—5.25×10~6/ha。传统高产栽培麦田春季最大蘖数15—18×10~6/ha,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6.0—6.5,成穗6.0—7.5×10~6/ha。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叶日积比,精播高产栽培麦田是1∶0.89,传统高产栽培麦田为1∶0.73。夏玉米种植密度主要受叶倾角的影响。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叶倾角大于65°,种植密度7.5—8.25×10~4/ha;平展型玉米品种的叶倾角小于50°,种植密度5.25—6.0×10~4/ha。  相似文献   
9.
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下降。分子氮对乙炔还原的抑制作用可因CO_2的加入而削弱,氮浓度增高时,CO_2的此种有益作用即消失。在5% CO_2条件下:(1)光照强度大时,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比未经处理的(氮气中)高些,弱光下则削弱,暗中削弱更大;(2)它受到光合抑制剂的抑制较大;(3)对CO_2和O_2的敏感度比未经氮预处理者小;(4)分子氢对其支持与来经氮预处理的相差甚微,但对其受O_2损伤时的保护作用则大些;(5)MSX对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也有明显的抑制,且比单加CO_2的大。  相似文献   
10.
作用于H~ —ATP酶复合体质子通道的能量传递抑制剂 TPT、DQCD和 OM能明显抑制叶绿体光合磷酸化反应和膜上 ATP酶活性,减小恒态ΛpH值,加速ΛpH和515 nm吸收衰减。这种在正常叶绿体加速H_(in)~ 经CF_0外流与在残缺膜中阻塞质子外流不一致。TPT等物质是干扰了CF_0与CF_1的构象连接,使 CF_0的质子传导失去CF_1的控制,H_(in)~ 无效漏失或质子逆向转移受影响,从而抑制与质子传导紧密相关的光合磷酸化反应和膜上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