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0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76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1.
长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 但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 尤其是人类扰动所致的变化, 长江中的几种极其重要的大型物种先后因此而走向“灭绝”, 或“极可能灭绝”, 或“极度濒危”, 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以现存于长江中的大型物种的生存状况为核心, 建立一项新的生态考核指标, 以综合表征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为“十年禁捕”和《长江保护法》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 是长江中极可能仅存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 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已成为长江“明星”物种。长江江豚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变化与长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具有综合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的基本属性。在复杂的水下声环境中, 长江江豚的声纳信号具有独特的时频特征, 具有较强的可监测性和可量化特征, 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长江江豚的被动声学监测、实时识别和群体估算。同时, 在自然水域对长江江豚进行被动声学监测是一项方便和高效的工作。在沿江和沿湖设置一些样地水域, 布置水下声学仪器, 开展长期被动声学监测, 不但可以掌握长江江豚的分布规律、群体规模及其变化, 而且可以为定量分析样地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丰度提供可信的依据, 继而可以为定量评价所监测水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扰动提供长期数据支撑。因此, 基于被动声学监测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 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考核指标, 用于定量评价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并用于考核相关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实际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程度(30 W/min)及比较低(10 W/min)和比较高(60 W/min)3种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按标准方法比较12名志愿者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无氧阈(AT)、单位功率摄氧量(ΔVO2/ΔWR)、摄氧通气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平均90 s最低值(Lowest VE/ VCO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 VCO2 Slope)及截距(intercept)和无氧阈时的摄氧通气效率值(VO2/ VE@AT)和无氧阈时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值(VE/ VCO2@AT)。对三组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各个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与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相比摄氧通气有效性峰值平台(42.22±4.76 vs 39.54±3.30 vs 39.29±4.29)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平均90 s最小值(24.13±2.88 vs 25.60±2.08 vs 26.06±3.05)明显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低、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相比,单位功率摄氧量显著升高和降低((8.45±0.66 vs 10.04±0.58 vs 7.16±0.60)ml/(min·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氧阈值没有发生明显改变((0.87±0.19 vs 0.87±0.19 vs 0.89±0.19)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较低、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可以明显改变摄氧通气有效性、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有效性、单位功率摄氧量等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指标;选择比较低和比较高的功率递增速率和适度功率递增速率CPET相比明显降低了健康个体的摄氧通气有效性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有效性。CPET规范化操作要求选择适合受试者的功率递增速率,这样得到的CPET亚极限相关指标才最能反应受试者的真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3.
研究土壤侵蚀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对小流域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科技示范的黄土高原安塞南沟特色治理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小流域1981—2018年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回归法,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尺度分析土壤侵蚀模数与3类9个景观格局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在5种景观类型中,耕地和林地面积的时空变化主导了南沟小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化,并且影响整个小流域的聚集分散程度;南沟小流域的土壤侵蚀量逐年减少,1981—2018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29.7%,侵蚀模数减少61.2%,且有73.4%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减轻;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变化决定了整个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其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方向与该景观类型土壤侵蚀的变化方向一致;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土壤侵蚀减轻的主要原因,特色开发治理可以减弱局部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景观类型的合理化配置能有效地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将其与特色治理开发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小流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4.
当前,人们对自然景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意识正在加强,但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生态风险管控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子午岭区为例,基于2.5 km×2.5 km的评价小区,开展了1980、1990、2000、2010和2017年黄土高原林区——子午岭区景观格局类型格网化和重采样,定量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揭示了二者时空变化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 1980—2017年,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其中心地带向外缘递减,总量由123.45亿元增长为126.33亿元;子午岭区景观生态风险从其中心地带向外缘递增,子午岭区的景观生态风险有所降低,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及明显的负向空间关联性;高价值-低风险区主要为子午岭林区,未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能会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5.
川滇生态屏障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风险恶化的潜在影响,对防范和化解景观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 10.8和Fragstats 4.2等软件,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川滇生态屏障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测度不同区域范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2020年间,研究区人造地表、水体、灌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耕地、草地、湿地、裸地、冰川永久积雪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景观类型转移以林地、草地、耕地间转移为主,其中,耕地转人造地表最显著;景观生态风险平均值有所下降,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景观类型变化及转移特征较为一致;研究区整体上以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和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主;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总体受高程、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及区域可达性对局部风险恶化区的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6.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秦岭(陕西段)山地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破坏了生境斑块的连通性,而在应对此环境变化中,从斑块层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秦岭(陕西段)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秦岭生态网络;基于重力模型对生态网络内部斑块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并分析了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景观构成。结果表明: 秦岭(陕西段)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45条潜在生态廊道和38个脚踏石构成,生态源地总面积29686.15 km2;网络闭合度(0.11)、线点率(1.18)、网络连接度(0.42)、成本比(0.99)综合表明,网络结构中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连通性较好,而源地间的连通程度低,构建网络的成本较高;重要生态廊道主要由林地、草地、耕地等景观类型构成,其中,林地面积最大,为571.00 km2,约占廊道总面积的89.2%,景观结构良好;在生态网络中应加强保护生态源地,优先建立并保护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盐酸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0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罗哌卡因TPVB,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疼痛、炎性因子、免疫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6 h(T5)~术后48h(T8)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插管后5 min(T1)~术毕(T3)时间点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时间点升高(P<0.013),观察组T1~T3时间点HR、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8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T0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8时间点CD4+、CD4+/CD8+均较T0时间点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均较T0时间点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盐酸罗哌卡因TPVB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且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术后炎性损伤及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对重症肺炎(SP)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P患者78例,根据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和观察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各39例,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TNF-α、PCT、CRP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脓性痰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氧分压(pO2)、氧合指数(OI)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TNF-α、PCT、CR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SP患者,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且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优化两步输注美罗培南联合参麦注射液对重症感染患者血清感染指标、细菌清除率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的153例重症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输注美罗培南组(A组,54例)、优化两步输注美罗培南组(B组,49例)、优化两步输注美罗培南联合参麦注射液组(C组,50例)。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总体疗效、血清感染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28天生存率高于A组(P<0.05);B组、C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少于A组,且C组少于B组(P<0.05);治疗后B组、C组CD3+、CD4+、CD4+/CD8+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5);B组、C组CD8+、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优化两步输注美罗培南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疗效确切,可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患者免疫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传统组(97例)和微创组(101例)。传统组接受开放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组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组间对比。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切口总长度更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2 d组间对比,微创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2 d组间对比,微创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均低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该术式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程度均较传统治疗更轻,是治疗此类患儿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