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89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转Bt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时空动态表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转Bt基因植株中 ,外源基因的时空动态表达对于害虫的防治和转基因安全评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生物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对植物不同组织在同一发育阶段、同一组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以及不同转基因植株的外源基因的时空动态表达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时空动态表达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52.
论昆虫空间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空间特征是昆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意义。该文从理论、尺度、时空动态模型、技术手段及研究热点几个方面概述近期昆虫空间生态学研究进展。主要理论包括概率及统计模型、地学统计学、景观生态学、集合种群生态学 ;研究技术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计算机辅助分析等。简要论述研究的空间尺度问题 ,介绍空间分子生态、进化生态等新研究热点在昆虫空间生态领域的发展 ,并分析昆虫空间生态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3.
154.
马占相思人工林温湿效应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马占相思人工林温湿两方面11年定位观测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马占相思人工林空气及土壤温湿度在空间(水平的和垂直的)和时间尺度(年、季、日)上的动态变化。从功能上来看,可把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温湿效应简要地概括为调温(湿季降温、干季保温0、滞缓温变以及增温3个方面,具体体现在:①约7龄的马占相思人工林即可表现出较为明显而稳定的温湿效应。林内11年的平均气温(21.7℃)比林外低0.5℃,表层土壤(0-20cm)的平均温度(21.3℃)比林外低2.0℃。马占相思林内极端最高温小于林外,极端最低温则高于林外。林分的降温效应湿季比干季明显,保温效应主要体现在湿季的深夜和干季气温较低的时候。②林内白天各垂直层的气温随距地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诳晚出现随高度增加气温升高的逆温现象。干季各层气温间的分异要比湿季明显。在湿季,土壤温度从地表层开始向下逐渐递减;干季0-5cm处的地温呈递减趋势,深于5cm则土温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林内的气温变化要滞后于林外1-2h。③马占相思林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82%,比林外高4%。在晴天,林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呈“U”型,林内空气湿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但在湿季,接近林冠约7m处的湿度要大于近地表和林冠上层。土壤湿度在0-40cm处随土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0-120cm处则随土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5.
利用全球扰动指数(The MODIS Global Disturbance Index, MGDI)模型并以长时间序列的MODIS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天水南部地区2001—2016年植被扰动指数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16年来植被扰动指数的均值空间分布不均, 其值分布于0.66—1.09之间, 天水市南部地区的西北和西部部分地区植被扰动指数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且主要为积极扰动。(2)植被扰动指数的年际变化呈降低趋势, 占总面积的89.58%, 其中研究区中农耕区减小的趋势最为明显。植被扰动指数的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 2001—2016年以来天水南部大部分地区植被扰动指数变化较稳定。其中, 西北部的农耕区扰动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而林区波动相对较小。(3)植被扰动情况受海拔和坡度、河流和道路的影响。空间分布上, 扰动主要发生在海拔相对较高、坡度较缓及近河流和道路地区。  相似文献   
156.
云南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提取植被覆盖, 利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云南中部地区2000—2016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地形因子、人类活动对其植被覆盖的影响。研究结果为: 云南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春季最低(平均58.75%), 秋季最高(平均66.30%), 大部分地区年植被覆盖度的平均值在50%—70%之间; 植被覆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曲靖境内(>80%); 滇池周边人口高密度区植被覆盖常年最低(<20%)。近17年来云南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年平均增长率0.3%•a-1, 其中秋季增幅最大(0.42%•a-1)。坡度对植被覆盖影响较大, 坡度≤8°地区的植被覆盖明显较低。除了冬季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其他季节多呈现负相关关系; 气温与植被覆盖多呈现正相关关系, 云南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较大, 造林面积变化与植被覆盖趋势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昆明市区植被覆盖为常年最低。  相似文献   
157.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分异协调规律与耦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方创琳 《生态学报》2002,22(5):699-708
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彻底化解流域上,下游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共享,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投入产出效益的比较分析和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发展分异及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多维互动的协调耦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推进黑河流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集成管理公司化,大力推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差异化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流动上、中、下游的水权转让贸易,实行规范的流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整合帐户体系,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边界水量水质达标交接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58.
我国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与稻飞虱北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利用国家气象局高空气象资料(CD版)统计了1986-1995年间昆虫迁飞季节内(3-9月份)低空急流发生的时空变化和抉学,并与稻飞虱的北迁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的发生区域分布于百色,锦州,嫩江一线的东侧,长时间,大尺度的低空急流有利于稻飞虱的远距离北迁和大范围降落,3月下旬和5月下旬稻飞虱始见期的北界与低空急流的16.5℃等温线相吻合,而后其始见期北界与低空急流前缘所至基本吻合。据此提出可以低空急流作为监测稻飞虱迁飞的预警参数,再结合虫情资料预测稻飞慢迁入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9.
生态脆弱带内部空间分异结构与脆弱度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武  南忠仁 《生态学报》2002,22(4):445-451
内蒙乌盟后山及河北坝上地区是研究土地利用的人为驱动,气候驱动同全球变化关系的理想剖面。区内气候风蚀力代表了自然地理条件的主分异方向,其值在70-3之间,高低差别很大,区内42a内单位面积上牲畜头数累积减少量以旱作界线附近为最高,向南北两侧减低,且南部高于北部。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的发展并没改变本世纪70年代沙漠化程度分布的基本格局。两介时代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沿旱作农业北界附近的旗县为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带,向南部坝上农业地带和北部牧业地带递减。虽然社会经济因素仍以西北东南为分异的主方向,但滥垦加剧了农牧交错带梯度分异,旱作界线附近构成了社会经济因子分异的跃变地带。对区内20个旗县13个因子的旋转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约分别为33%,21%,15%和14%,各自代表社会经济条件,灾害,气候风蚀力和沙尘天气四类要素。根据其分异规律,自东南向西北可将本区划为南部农牧中度脆弱,中部牧农重度脆弱和北部牧业轻度脆弱3个弧形地带。  相似文献   
160.
长期生态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及趋势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长期生态研究(LTER)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探讨了长期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时空尺度,揭示出长期生态所注重的问题及其对策,并以国际长期生态研究计划为例论述了生态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并提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的长期生态研究及陆地生态系统评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