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广西凌云县罗楼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楼地区下三叠统,经赵金科(1959)研究显示,最低层位为Vishnuites marginalis菊石带(Gyronitan阶),张舜新(1990)研究广西凤山金下三叠统形石时,未发现最高的牙形石带,当前研究发现,罗楼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丰富,可识别出Hindeodus parvus,Isarciclla staeschei ,Neospathodus waageni,Neospathodus novaehel-landiae,Neospathodus homeri-Neospathodus triangularis,Chiosella timorensis6个牙形石带(组合带),从而表明该地区不但存在下三叠统底部层位Otoceratan阶,而且存在下三叠统最高的牙形石带,牙形石组合面貌和岩相显示,该牙形石动物群生活环境与田东县作登地区同属盆地相环境。  相似文献   
112.
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中多个早世代稳定群体是在利用来自水稻双胚苗中的多倍体与不同二倍体材料杂交得到的。本实验利用一自然突变的多倍体,与二倍体水稻太平369杂交,F_1代大部分为非整倍体,其中5株为二倍体,收取这5株二倍体上的种子,种下得到 F_2群体且定名为718群体。该群体田间观察整齐一致,经过对田间调查数据和微卫星结果的分析,表明该群体为一早世代稳定群体。  相似文献   
113.
本文介绍了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新昌县中生代地层中的一种化石木新种——新昌南洋杉型木 (Araucarioxylon xinchangense Duan sp. nov.)。这种化石木保存在早白垩世馆头组中、下部的紫红色泥砂岩中,分布在新昌县城西部,南北绵延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狭长地区。由于在化石木产区曾发现过多种植物化石,因而确定了该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我国的欧洲 中国植物区内,属亚热带 热带气候区,种种迹象表明此时气候有些干旱。同区发现的松柏目叶化石,其气孔构造与南洋杉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这一点似乎与化石木之属可以对应。  相似文献   
114.
张雄华 《古生物学报》2002,41(2):283-294
通过对黔南地区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四射珊瑚的研究,建立4个四射珊瑚组合,自下而上:1)Antheria-Pseudotimania组合;2)Nephelophyllum-Eokepingophyllum组合;3)Parawentzell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合;4)Anfractophyllum组合。组合1、2以Cyathopsidae科分子和Kepingophyllidae科的原始分子为主;组合3以Kepingophyllidae科的典型分子为代表;组合4以Kepingophyllidae的进化型分子为特征。文中描述四射珊瑚9新种及1未定种。  相似文献   
115.
滇西南孟连曼信地区早石炭世磷结核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南昌宁-孟连构造带下石炭统平掌组火山岩之硅质岩夹层中,存在大量结核,X衍射分析证明,这些结核全部为磷结核。其中一块磷结核经分析,获得放射虫化石7属9种(其中包括一未定种):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Archocyrtium sp.,Robotium validum Cheng,Triaenosphaera sicarius Deflandre,Entactinia herculea Foreman,Entactinia parva Won,Astroentactinia multispinosa(Won),Entactinosphaera inusitata Foreman,Entactiosphaera palimbola Foreman,均属杜内期中期Albaillella paradoxa带。这些磷结核应该沉积在上升洋流形成的洋岛环境,而不是裂谷中。  相似文献   
116.
依兰-伊通地堑北部早白垩世孢粉组合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汤原断陷钻井地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早白垩世孢粉化石,本文依据汤原断陷汤D7井458.0-1100.0m井段新发现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孢粉化石组合,即:Cyathidites-Pilosisporites-Cardioangulina组合,Taxodiac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Cyathidites组合和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组合。孢粉组合完全可以与松辽盆地登娄库组对比,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第一阿尔必期。  相似文献   
117.
吉林延边智新盆地大拉子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对产自吉林延边地区智新盆地大拉子组上段的孢子花粉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计36属91种,另有疑源类化石1属2种,组成以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和与相关组合的对比。其时代应归为早白垩世晚期,根据疑源类和主要孢粉属种可能的母体植物生长环境,推测在早白恶世晚期吉林延边地区智新镇是一个宁静的湖泊,气候温暖,干燥。  相似文献   
118.
黔东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疑源类组合及其界线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台江八郎和丹寨两条剖面凯里组中疑源类化石的分析,研究,台江剖面产疑源类化石有17属35各(12未定种),其中以Leiosphaeridia,Synsphareidium,Cymatiosphaera,Pterospermella最为丰富,可划分为3个组合,即Cymatiosphaera cf.cristata-Fimbriaglomerella memebrancea组合,Cristallinium-Micrhystridium-Pterospermella组合和Dictyotidium-Granomarginata组合,丹寨平寨剖面凯里组所产疑源类化石有:13属21种(5未定种),同样划分为3个组合,即Leiosphaeridia-Tasmanites组合,Retisphaeridium-Micrhystridium tentatium组合和Baltisphaeridium-Bubomorpha hunjiangensis组合,本文对两条剖面中的凝源类化石的组成,相对含量做了详细的统计,发现在八郎剖面9-2层和平寨剖面3层疑源类的丰度,分异度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由早寒武世向中寒武世疑源类组合面貌的转变,这一疑源类转变层位正好是与三叶虫划分的中,下寒武统界线的层位位置相一致,这充分表明疑源类化石可作为划分中,下寒武统的极有价值的微体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19.
新疆晚奥陶世晚期管状体及其古植物学物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自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晚期的管状体,包括2属8种,其中一个新种。通过对比研究,本管状体组合与Burgess和Edwards(1991)的下组合相当。根据本组合的研究,对Burgess和Edwards的组合进行了补充,其组合由不同类型的光壁管、低分异度的内壁加厚管组成、未见外壁加厚管和丝状体,组合的时代从中奥陶世到早志留世(晚Llandovery)。根据植物学的对比研究,管状体主要产自Nematophytales Lang.  相似文献   
120.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石炭世早期有孔虫化石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早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主要发育地区之一。本文通过滇东沾益、黔南独山、桂北罗城、环江、桂林、阳朔及灵川等10条剖面系统研究,首次从泥盆系顶部至维宪统底部建立了Quasiendothyra带,Bisphaera带,Chernyshinella带,Nodochernyshinella带(进而又分为N.tumulosa亚带和S pinotournayellina亚带),Tuberendothyra带,Spinoendothyra带(分为Paradainella亚带和Psudodainella亚带Dainella带,Globoendothyra带,Palaeopaastaffella带及Eoparastaffella带等10个带和4个亚带,对每个带(及亚带)进行了有孔虫动物群详细分析。本文阐述了以N.tumulosa为代表的节结状次生沉积物有孔虫类出现,是早石炭早期有孔虫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Spinotournayellina,原始的tuberendothyrid,进化的tuberendothyrid至Spinoendothyra的出现。结合其它节结状和无节结状有孔虫层序特征详细分析了Tn2b-Tn3a间隔的有孔虫类一次次更新、演替关系,本文描述Spinotournayellina,Palaeospinoendothyra,Pseudoinflatoendothyra及Pseudodainella等4个新属及它们的模式种,简述了这些分类单位宏演化关系。对沿袭了半个世纪的岩关阶涵义作了修正,正限即为石炭系底界,始于Bisphaera带底界,上限止于Eoparastaffella带底界,并扼要地阐述了与西欧狄南盆地,北美同期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