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氮磷钾硫对冬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以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钾硫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产的条件下以120kg/hm2施氮的处理,产量、千粒重和容重最高,过度施氮使产量、千粒重和容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子粒硬度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有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增加施氮量显著增加了面包体积.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有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施磷和硫处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2.
花生幼苗光合特性对弱光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苗期用黑色遮阳网对丰花1号和丰花2号进行不同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27%、43%和77%),研究了苗期遮光及恢复对花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遮光后,随遮光程度增强,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升高,叶绿素a/b和净光合速率(Pn)降低.恢复自然光照后1 d,在高光强下测定时,随前期遮光程度增强,Pn、气孔导度(Gs)下降,细胞间隙CO2浓度(Ci)升高;在低光强下测定时,Pn显著升高,Gs和Ci下降;低光强与高光强下测定的Pn比值显著升高;恢复自然光照后,随前期遮光程度增强,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CO2饱和点和羧化效率显著降低,表观量子效率显著升高.恢复自然光照后,Pn、ФPSⅡ和Fv/Fm先迅速下降,3~5 d后逐渐回升;恢复15 d后,遮光27%处理的各项指标恢复到对照水平,其他处理的恢复程度则因遮光程度和品种而异.丰花1号各处理叶绿素含量、Pn、ФPSⅡ均高于丰花2号.苗期遮光提高了花生利用弱光的能力,降低了其利用强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3.
以低磷条件下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差异的两个基因型水稻中部51和Azucena为材料,通过琼脂培养试验研究它们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酸钠(IHP)的情况以及接种土壤微生物对水稻利用植酸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植酸钠为磷源生长的中部51和Azucena的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吸磷量和磷浓度均显著低于以无机磷为磷源生长的植株,植酸钠处理的水稻植株地上部吸磷量和磷浓度也均显著高于无磷处理植株,表明无菌培养条件下水稻能部分利用植酸钠.低磷条件下两个基因型水稻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供磷处理,且低磷条件下中部51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较高,这可能是无菌条件下中部51利用植酸钠的能力高于Azucena的机理之一.高水平植酸钠处理(0.96 mmol P·L-1)下两个基因型水稻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磷含量及磷浓度均显著高于低水平植酸钠处理(0.16 mmol P·L-1),表明底物有效性可能是影响水稻利用植酸钠能力的限制因素之一.在低水平和高水平植酸钠处理下,接种土壤微生物对两个基因型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干物质量、磷含量及磷浓度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在本试验中接种土壤微生物并不能显著提高水稻利用植酸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4.
免耕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鄂东南免耕不施肥(NT0)、翻耕不施肥(CT0)、免耕施肥(NTC)和翻耕施肥(CTC) 4种处理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CH4排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性规律,而N2O排放的季节性规律不明显;施肥显著提高了稻田CH4和N2O的排放.与翻耕不施肥相比,免耕不施肥显著提高了CH4的排放量,并显著降低了N2O的排放量;与翻耕施肥相比,免耕施肥仅略降低了CH4的排放量和略提高了N2O的排放量.对稻田CH4和N2O两种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分析表明,与翻耕不施肥相比,免耕不施肥的综合温室效应提高了25.9%,与翻耕施肥相比,免耕施肥的综合温室效应降低了10.1%.因此,合理的肥料运筹和稻田免耕技术可降低两种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85.
红壤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群落对于维持土壤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持续25年的红壤旱地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无机肥组合,包括氮磷钾(NPK)、氮磷钾补充石膏(NPKCaS)、氮磷(NP)、氮钾(NK)和磷钾(PK)对花生生长季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线虫总数、营养类群以及各生态指数在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线虫总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K>NPKCaS>NPK>NP>NK.除5月外,NPK、NP、NK处理的线虫总数均显著低于NPKCaS和PK处理.NPKCaS处理的优势类群为食细菌线虫,平均丰度为42.1%,其他处理均以植食性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其平均丰度为38%~65%.NPKCaS处理线虫群落较高的成熟度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和结构指数说明土壤食物网结构较为成熟和稳定,同时表明氮磷钾补充石膏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创建了良好的土壤健康状况.仅施氮钾的处理则相反.本研究证实了施用石膏和磷肥是改善红壤质量的有效措施,土壤线虫群落分析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无机肥对红壤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6.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连续25a在无石灰性潮土的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冬小麦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冬小麦面粉吸水率、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提高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中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增加37.21%~54.62%.与对照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对作物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也不相同,冬小麦籽粒中氨基酸含量受施肥影响最大的是谷氨酸,变异系数(CV)为14%,最小的是苏氨酸和赖氨酸,CV为7.67%及5.27%。  相似文献   
187.
施肥对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及其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2002年在上海市奉贤县五四农场进行的稻田生态系统田间实验为基础,对尿素施用对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释放O2和温室气体调节)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Oryza sativa)生长期间,施加尿素能显著增加稻田日O2释放量及其价值量;2)在水稻生长期间,施加尿素稻田综合CO2的通量及其价值并不比未施肥稻田存在显著优势,尿素施用能明显增强稻田N2O排放通量,降低稻田CH4排放通量。尿素施用对温室气体调节具有正效应,促进稻田对温室气体吸收。  相似文献   
188.
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黑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及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特别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了该3种土壤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43.6%~113.2%、25.9%~79.5%、14.7%~134.4%(0~20 cm)和56.1%~127.2%、14.5%~113.8%、16.2%~207.2%(20~40 cm),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脲酶、施用磷肥对土壤磷酸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施肥对土壤全C、全N含量及C/N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9.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温室盆栽和田间栽培条件下,不同氮、磷、钾施用水平对曼地亚红豆杉‘Hicksii’(Taxus media‘Hicksii’)生长及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钾施用水平对曼地亚红豆杉‘Hicksii’盆栽苗和田间栽培苗的生长量、枝叶产量和紫杉醇含量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从大至小依次为氮、磷、钾。根据生长综合指标确定最有利于曼地亚红豆杉幼苗生长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400、66和200mg·L^-1;最有利于紫杉醇积累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00、66和133mg·L^-1。此外,曼地亚红豆杉‘Hicksii’田间栽培苗的生长量、枝叶产量和紫杉醇含量显著高于盆栽苗。  相似文献   
190.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23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