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外源多胺对铜胁迫下荇菜叶片生物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外源亚精胺和精胺对铜胁迫下荇菜叶片细胞膜透性、膜脂脂肪酸组成、光合、呼吸、铜积累影响的结果表明,50μmol·L^-1CuSO4处理导致膜脂脂肪酸组分中饱和脂肪酸组分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及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细胞膜透性加大,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迅速上升,铜在叶细胞中大量积累。外施0.1mmol·L^-1亚精胺和精胺可以稳定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降低铜在细胞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72.
硅处理对甜瓜采后POD、PAL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玉蓉  毕阳  刘磊  刘刚  曹孜义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894-1898
以厚皮甜瓜玉金香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硅处理对甜瓜玉金香采后POD、PAL活性和呼吸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1)不同硅剂处理对甜瓜玉金香的伤害差异很大,纳米硅对甜瓜玉金香不造成任何伤害;正硅酸乙酯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下(25mmol·L-1),也能造成产品严重伤害;硅酸钠在100mmol·L-1时可造成轻度的易恢复性伤害。(2)100mmol·L-1硅酸钠处理能显著提高甜瓜玉金香POD和PAL的活性,降低其呼吸强度。(3)200mmol·L-1纳米硅处理能降低甜瓜玉金香的呼吸强度,而对POD和PAL的活性无影响。(4)纳米氧化硅和硅酸钠处理后可明显提高表皮硅含量,且气孔部位硅含量有一个高峰;剖面接近表皮部位,硅含量也有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73.
休眠孢子的形成对于赤潮藻种群的保存、延续以及分布扩散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单因子营养限制研究氮、硅对赤潮藻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休眠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氮的初始浓度对休眠孢子的出现时间有一定影响。氮的初始浓度越低,休眠孢子出现的时间越早:反之,氮的初始浓度越高,休眠孢子出现的时间越晚。氮缺乏是硅藻形成休眠孢子的必需条件之一,当培养基中氮含量低于10μmol·L^-1时,扁面角毛藻可以形成休眠孢子。氮缺乏诱发的休眠孢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硅,当培养基中硅含量低于23μmol·L^-1时,即使氮缺乏,扁面角毛藻也几乎不再继续形成休眠孢子。这说明硅藻休眠孢子的形成不仅受氮浓度的影响,还与硅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74.
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 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 176.75~228.05 t·hm-2和 11.06~16.54 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 (1.9~3.3)∶1,N (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 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 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 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 a.  相似文献   
75.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高产田和中产田两种地力水平下,利用15N标记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分配率、利用率和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田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进一步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较低(29 04%).中产田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提高,但氮素利用率却降低.各个器官15N积累量依次为籽粒>叶片>茎>根>叶鞘>穗轴.在高产田,当施氮量超过300kg·hm-2时,玉米籽粒和叶片中积累15N有所下降,而茎和根中积累15N的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产田,随着施N量的增加,籽粒和穗轴积累15N量均相应增加.高产田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以及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均是施氮300kg·hm-2时最大,施氮450 kg·hm-2则抑制了其活性的增强,而中产田的各个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6.
牛头岗遗址是江苏南京较大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中植硅体组合揭示在新石器晚期(约3500Cal.aBP前),南京地区气候偏暖偏湿;商代(约3500—3000Cal.aBP),气候温暖湿润;西周早期(约3000Cal.aBP后),气候又偏暖偏湿。明显的气候波动与全新世中晚期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对比。相邻何颖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哺乳动物遗存,与牛头岗植硅体组合反映的植被与生态比较一致。新石器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气候与环境适宜古代先民的繁衍与生存,南京及滁河流域古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77.
水稻苗期吸收积累硅素的品种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水稻品种间苗期对硅素吸收积累的差异,筛选高效吸收积累硅素的材料,2002、2003年利用28个常规水稻品种,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在较低硅素浓度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间茎蘖数、根系和地上部的干物质重量、硅素含量和吸硅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硅素的吸收积累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初步确定TN1、白香粳、早大穗、IR36和特青为硅素高效吸收积累品种,Lemont、中平选、一目惚、武运粳7号和卷叶粳为硅素低效吸收积累品种.  相似文献   
78.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240、480 kg ·hm-2)和不同种植密度(75000、97500、120000 plants·hm-2)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棉铃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棉花单铃、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累积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以显著影响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与品质;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种植密度97500 plants·hm-2处理下,单铃、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均达到最大,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快速累积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较早但持续时间较短,生物量快速累积速率最大,生物量和氮素在铃壳中的分配系数最低,在棉籽和纤维中分配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7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中水稻氮素累积动态和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的影响,并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了有机无机肥协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机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矿质态氮在水稻分蘖期前低于化肥处理,而在抽穗期至灌浆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氮素供应动态与水稻吸收利用氮素规律吻合程度最高,促进了水稻产量、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其主要机制是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繁殖,使其在水稻生育前期固持了较多的矿质氮,在水稻生育中、后期这些氮素逐渐被释放以供水稻吸收利用,较好地满足了水稻各阶段生长发育对氮素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80.
玉米秸秆还田对石灰性土壤Zn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尼龙网袋田间填埋的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石灰性土壤Zn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Zn肥相比,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全Zn含量贡献较小;施Zn肥和添加秸秆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有效Zn(DTPA-Zn)含量,且施Zn肥处理增加的幅度更大;高锌秸秆还田后释放的Zn更易转化为土壤DTPA-Zn,转化率达49.0%,秸秆还田后土壤DTPA-Zn转化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施Zn肥处理的变化不大.土壤交换态Zn(Ex-Zn)、碳酸盐结合态Zn(Carb-Zn)、氧化锰结合态Zn(OxMn-Zn)、紧结有机态Zn(Sbo-Zn)和残渣态Zn(Min-Zn)含量在各处理中差异不大,施Zn肥处理的土壤松结有机态Zn(Wbo-Zn)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和只添加秸秆处理.尽管玉米秸秆的含Zn量较低,但秸秆Zn释放后更易转化为DTPA-Zn,秸秆还田同时施用Zn肥是提高石灰性土壤供Zn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