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0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指标自动筛选的新疆开孔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小钦  林梦婧  丁哲  周珏  汪传建  陈劲松 《生态学报》2020,40(13):4302-4315
生态健康评价对了解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自动筛选出能反映生态系统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生态健康定量评估的关键问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Press-State-Response)框架和生态等级网络框架(EHN,Ecological Hierarchy Network),通过文献调研和因果分析建立要素层与指标层之间的交叉联系,构建了生态健康评价"网状"指标体系;在保证指标体系完备性基础上,通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候选指标权重的客观计算,基于目标优化理论构建了评价指标的自动筛选模型,并基于中选指标计算了新疆开孔河流域2001—2017年生态健康指数(EHCI,Ecological Health Comprehensive Indexes),分析其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自动筛选模型,开孔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由31个候选指标自动筛选出了17个中选指标,用54.8%的指标表达了85.98%的信息,中选的17个指标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有关文献中应用较多,使用频次比例都在20%以上,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年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3个指标的使用频次百分比均超过了50%,说明指标自动筛选模型的合理性;开孔河流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和中部绿洲区外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西北部河谷地带和中部两大绿洲区生态健康状况较好;17年来,流域生态质量整体趋于改善,显著改善区域占10.26%,远高于显著退化的1.61%,显著改善区域以孔雀河绿洲最为明显。开孔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总体好转趋势说明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2.
《化石》2012,(3):68-69
2012年5月7—9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单华春女士和专家委员会董枝明教授、孙革教授一同考察了新疆省鄯善县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脚印挖掘现场,与当地政府交换了化石产地保护意见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33.
新疆棉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主要棉区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哈密、博乐、昌吉、奎屯、石河子、阿克苏及喀什棉田土壤耕层的pH、盐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Cr、Cu、Zn、As、Pb 共计11个指标,综合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对新疆主要棉区棉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新疆棉区棉田土壤呈碱性,pH均值为7.87,盐分含量均值为3.44 g·kg-1,为轻度盐化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偏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相比,土壤pH、盐分含量、有机质和全氮均呈下降趋势,土壤速效磷明显增长,部分地区土壤速效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Cr、Cu、Zn、As、Pb 5种重金属含量分别为45.88、40.66、68.30、12.88、16.68 mg·kg-1,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但与新疆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u、Zn、As均有累积现象.当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小于0.5时,土壤理化性质越好,土壤综合质量越好.土壤有机质、全氮、Cu、Zn和As是影响新疆棉区棉田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疆棉区棉田土壤质量总体属于中等水平,昌吉、奎屯质量最高,SQI为0.52,阿克苏质量最低,SQI为0.31,不同棉区土壤质量呈现为:北疆>东疆>南疆.  相似文献   
134.
在新疆的荒漠戈壁滩上,生长着一些外观上颇为奇特的荒漠植物,给人一种树不像树,草不像草,枝不像枝,叶不像叶,或蜡皮多刺,或肥厚多汁,根深叶不茂,奇花生异果的印象,令人称奇。然而正是这些与众不同之处,使它们似同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适应了荒漠那严酷的环境条件。更有趣的是,它们又都与骆驼本身有某种联系,并因骆驼而得名。骆驼刺(Alhagipseudalha-gi),是一种蝶形花科多年生半灌木。其身上多刺,又是骆驼喜食的牧草,因而得名。骆驼刺不仅能在叶腋处长出一种变态的刺状短枝,而且总花梗亦成刺状。它的叶互生,叶片…  相似文献   
135.
位于祖国西北部,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地形复杂,高山、高原与盆地相间,冰山、草原、荒漠、戈壁各种生态类型皆有。天山山脉横穿中部,北为准噶尔盆地,南为塔里木盆地,北、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南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与阿尔金山。  相似文献   
136.
新疆北部早、中侏罗世的几种苔类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新疆北部侏罗纪4种苔类植物,即:产自阜康县水磨河中侏罗世头屯河组的Hepaticitesluisp.nov.;克拉玛依市吐孜阿克内沟早侏罗世八道湾组上段的Hepaticitesxinjiangensissp.nov.;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煤矿中侏罗世头屯河组的Hepaticitesyaoisp.nov.;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煤矿中侏罗世西山窑组的Metzgeritesbarkolensissp.nov.。通过显微镜的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化石与现存的有关谷类植物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结合对共生植物的分析。推测本区早、中侏罗世受湿热气候控制。  相似文献   
137.
1982-2013年基于GIMMS-NDVI的新疆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洋  李诚志  刘志辉  邓兴耀 《生态学报》2016,36(19):6198-6208
利用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全球检测与模型组(Global Inventor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NDVI)和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Climate Research Unit,CRU)全球气温降水数据(1982至2013年),研究新疆1982-2013年植被覆盖格局的时空变化。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近32年来新疆NDVI变化趋势;运用Theil-Sen median与Mann-Kendall检验研究新疆NDVI格局及趋势特征;并将检验的结果和Hurst指数的结果相结合,研究新疆NDVI格局的可持续性特征。研究表明:(1)新疆植被覆盖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其中北疆优于南疆,西北优于东南;(2)近32年来新疆年NDVI均值在0.10-0.12之间波动,且存阶段变化性;(3)新疆植被改善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5.89%,轻微退化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8.00%;(4)从可持续性来看,新疆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将保持现在的趋势,但局部地区具有反持续性,持续性改善的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24.39%,持续性轻微退化的区域占15.73%,另外59.88%为严重退化和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区域。开展NDVI空间格局的变化研究,对于干旱区新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8.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基于植被类型和水源地为主要评价因子的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2)通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水源和植被是影响保护区鹅喉羚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距水源地2000 m以内的胡杨、梭梭、柽柳群落最适合鹅喉羚的生存,距水源2000—5500 m的区域为水源的中度适合区域,距水源5500 m以外植被稀少的地区不适宜鹅喉羚的生存;3)研究区域鹅喉羚生境面积春季为2339 km2,夏季为2880 km2,秋季为2728 km2,冬季为2862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5%、75.6%、71.7%和75.2%;4)目前在保护区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人类活动地区与鹅喉羚生存环境空间上具有重叠性,但人类活动强度尚没有显著影响到鹅喉羚的生存,保护区的存在为鹅喉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5)由于保护区上中游人类的生产与开发,保护区水资源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可能成为影响鹅喉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今后需要优化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配置,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鹅喉羚的干扰,以有利于鹅喉羚的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139.
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对1987~2015年采自新疆地区的400余份真藓科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结果发现:新疆分布有真藓科植物5属37种,其中3种为新记录种,即尖叶短月藓(Brachymenium acuminatum Harv.)、拟纤枝真藓(Bryum petelotii Thér. & Henr.)和下延真藓(Bryum weigelii Biehler)。该文对此3个新记录种的重点识别特征、生境、地理分布及其与相近种的特征比较作了阐述,并绘制了基本形态特征墨线图。凭证标本存放于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HBNU)。  相似文献   
140.
新疆四种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别特征,以期准确鉴别媒介蜱。【方法】本研究以新疆疫区4种优势种革蜱——边缘革蜱D.marginatus、草原革蜱D.nuttalli、森林革蜱D.silvarum和银盾革蜱D.niveus为实验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鉴定物种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体躯大小、盾板珐琅彩存在差异;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肢节Ⅳ(股节、胫节和后跗节)腹面都具有3个齿状突,而草原革蜱的3个齿状突位于胫节和后跗节,森林革蜱仅后跗节有3个齿状突。此外,这4种优势种革蜱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度之间的比例等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及边缘革蜱以肢节Ⅳ腹面齿状突和气门板为鉴别特征,结合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的比例等特征,可快速准确鉴别,对新疆地区蜱传疾病综合防控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