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62.
蝙蝠的寄生吸虫似蛇属一新种(吸虫纲:斜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的似蛇属一新种,小形似蛇吸虫,新种Natriodera parva sp.nov.,采自浙江省桐庐县大足蝠的小肠中。新种与大形似蛇吸虫Natriodeta verlaium相似,但体型较小。  相似文献   
63.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华枝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华枝睾吸虫病爆发流行区的鱼体囊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检查15种385尾淡水鱼,用鱼肉压片法发现9种255尾鱼感染了华枝睾吸虫囊蚴,阳性鱼种的检出率为60%(9/15),阳性鱼的感染率为66.2%(255/385),其中麦穗鱼和青鳉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度分别为233.57个/克和106.8个/克。对严重感染的麦穗鱼、黑龙江鳑皱、鲈塘鳢、青鳉等4种鱼进行了囊蚴数的测定。对感染度高的麦穗鱼、黑龙江鳑鮍、青鳉等3种鱼做了囊蚴分布的调查,发现鱼皮内和鱼肉内囊蚴最多,各部位囊蚴的数量是否与检查季节有关,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4.
曹小明  汪涤邦 《动物学报》1991,37(2):168-176
本文首次报道野牛平腹吸虫的生活史,证实尖口圆扁螺和半球多脉隔扁螺为湖南长沙地区本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在适宜温度25—31℃水pH5.5—6条件下经32—13天孵出毛蚴,室温27.07±4.19℃时,毛蚴侵入扁卷螺后30天开始自螺体逸出尾蚴,囊蚴被乳牛和山羊吞食后分别需98和86天发育成熟排卵。文中描述了本虫各期形态构造和某些生物学特性,最后提出本地区牛羊的感染季节主要是在7—10月间,建议冬春两季给予药物驱虫。  相似文献   
65.
李敏敏  贺联印 《动物学报》1989,35(3):243-246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观察下日本棘隙吸虫皮式、体棘和3种感觉乳突的形态和分布。  相似文献   
66.
大亚湾鱼类寄生复殖吸虫的研究(吸虫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记述了1985年春、秋两季对大亚湾鱼类复殖吸虫鉴定的结果,其中有3新种:大亚湾斑点吸虫,新种 Maculifer dayawanensis sp. nov., 大亚湾重肛吸虫,新种 Bianium dayawanense sp. nov.,大亚湾伪类孔吸虫,新种 Pseudopecoeloides dayawanensis sp. nov.。并对种类组成与宿主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文末附有采集的吸虫名录。  相似文献   
67.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68.
为明确烟叶上释放斯氏钝绥螨防治烟蓟马的最佳释放比例和部位,本文研究了6个不同比例和3个不同部位释放斯氏钝绥螨后烟蓟马的种群变化。结果表明:按益害比10∶1释放斯氏钝绥螨在较短时间内即能有效控制烟蓟马,释放10 d后,烟蓟马的数量即下降到8.33头/株,20 d后下降到2.67头/株,40 d后烟蓟马种群消失。10 d后的相对防治效果达71.26%,20 d后达90.79%。在烟叶的中部、下部和基部释放斯氏钝绥螨均能有效控制烟蓟马。建立释放10 d后6个比例下烟蓟马的死亡率与天敌数量的关系方程,y=106.857×e-104.257/x,计算出烟蓟马的死亡率达到50%的释放数量为LT50=137头/株,即按益害比4.6∶1释放;死亡率达到90%的释放数量为LT90=607头/株,即按益害比20.2∶1释放。以释放比例为益害比10∶1为例,建立了烟蓟马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方程y=109.689×e-4.532/x,计算出释放斯氏钝绥螨后烟蓟马的死亡率达到50%的时间LD50=5.8 d,死亡率达到90%的时间为LD90=22.9 d。本文为利用斯氏钝绥螨防治烟蓟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为了探讨斯氏鼢鼠的物种地位,分别测得了4个斯氏鼢鼠、3个高原鼢鼠、2个秦岭鼢鼠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12SrRNA基因的全序列,结合下载自Gen Bank中的鼢鼠序列,利用MEG A4.0,PH YLIP 3.57c软件包和Mrbayes 3.1.2软件以中华竹鼠做外群分别重建鼢鼠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比较了采自3个地区的斯氏鼢鼠、高原鼢鼠和秦岭鼢鼠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斯氏鼢鼠的物种地位,且与秦岭鼢鼠和高原鼢鼠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0.
在中国首次应用吸虫塔( suction trap)进行农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2010年4月7日-6月2日在河南省原阳县小麦田开展了吸虫塔采集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冠层上部空间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较为丰富,共采集有8目38科64种;不同时间优势集中性较高的种群均集中在双翅目和半翅目,其次是鞘翅目和膜翅目.其中采集的优势昆虫种类为:半翅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双翅目的瘿蚊科(Cecidomyiidae)、摇蚊科(Chironomidae)、膜翅目的蚜茧蜂(Aphidiidae)等.从昆虫多样性分析来看,物种丰富度、总数量以及多样性指数随时间而变化,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均匀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害虫与天敌盛发期在5月1日以后,蚜茧蜂盛发期比其寄主麦蚜迟10 ~2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