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44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杨新梅  黄和平  周瑞辉 《生态学报》2023,43(4):1353-1365
城市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评价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把握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态和绿色生活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然后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揭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在稳步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绿色生产指数、绿色生态指数和绿色生活指数逐年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7%、4.61%、1.66%。绿色生态指数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贡献最大,其次是绿色生活指数,绿色生产指数最低,直接拉低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典型的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正向空间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广东省之外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城市。(4)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2.
陈甲豪  吴凯  胡中民  杨涵 《生态学报》2023,43(10):4054-4065
为揭示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时空变异性,基于植被敏感性指数(Vegetation Sensitivity Index, VSI),使用2000—2021年青藏高原6—8月生长季MODIS EVI和ERA5再分析资料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数据,首先探究了22年里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敏感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主要气候驱动因素,其次探究了青藏高原VSI在P1(2000—2006年)、P2(2007—2013年)和P3(2014—2021年)时期内VSI的时间变异性,研究表明:(1)2000—2021年青藏高原生长季VSI的空间异质性较强,其中东南部灌木和森林的VSI较高,而西北部高山荒漠、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的VSI较低;(2)22年里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分别主导着青藏高原55.89%、19.24%和24.87%地区的VSI变化,其中温度主导着东南部灌木和森林的VSI,降水主导着东北大部分地区高山草甸的VSI,而太阳辐射主导着西南大部分地区高山草原的VSI。时间变异性结果表明:(3)P1—P  相似文献   
993.
姜瑢  李勖之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2023,(21):9061-907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  相似文献   
994.
ω-芋螺毒素及其在 Ca2+通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ω-芋螺毒素(ω-CTX)——一组含25—29个氨基酸残基的亲水肽,已能人工合成,是近年从海产软体动物中发现的专一作用于电压敏感性钙通道的突触前阻断剂,利用它和双氢吡啶类药物可将细胞膜的 Ca2+通道区分为不同亚型.  相似文献   
995.
中药黄芩类的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薄层光密度法测定37种黄芩12个省区的59个样品中黄芩甙(baicalin)(Ⅰ)和汉黄芩甙(wogonoside)(Ⅱ)的含量,同时还测定了甘肃黄芩中特有的主要成分甘肃黄芩甙元(gannuangenin)(Ⅲ)的含量。根据分析结果,对中药黄芩类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对资源利用前景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96.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但其治疗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胃溃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及模型评价体系,对促进中医药在此领域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了胃溃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作与评价方法,对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肝郁脾虚证等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总结,发现目前的胃溃疡动物模型存在中医辨证分型不够统一、造模思路与证型局限、造模方法标准不一、模型病证结合不紧密、模型评价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模型改进意见,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李桢  胡聃 《生态科学》2023,42(1):49-55
城市三维建筑形态影响城市近地表能量平衡、微气候及空气质量。基于多源空间数据(高分辨率Pléiades遥感影像、高分辨率谷歌影像和建筑轮廓数据),构建三维建筑形态指标体系,并基于网格法分析了各三维建筑形态指标的空间敏感性,应用该指标体系评价了1990—2019年北京部分中心城区的三维建筑形态特征及其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整合11个指数构建了一套三维建筑形态指标体系;(2)各指标的核密度分布存在差异;形状指数、三维分形维数、聚集度、邻近度对网格大小敏感,其他指标对网格大小不敏感;(3)1990—2019年建筑面积占比、加权面积建筑高度、三维形状指数、邻近度变化显著,且主要集中在四环两侧及国贸附近。  相似文献   
998.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海拔生态系统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仍然较少。该研究依托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的梯度增温实验,分别于2015、2017、2018和2021年对模拟增温下优势物种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返青期、现蕾期和开花期等表征植物物候的指标进行了观测,以期揭示增温下藏北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高寒草甸中优势植物物候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高山嵩草返青、现蕾和开花物候期的推迟幅度与温度升高幅度呈正相关关系;钉柱委陵菜返青、现蕾和开花时间随着温度上升表现为先提前后推迟;这表明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对增温产生异步响应。此外,长期增温下的藏北高寒草甸优势种的物候变化均显示出了延迟效应。结构方程归因分析发现,空气温度升高促使高山嵩草返青时间推迟;低水平增温可以促进钉柱委陵菜物候提前,而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其物候响应发生逆转,土壤水分在决定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的幅度和方向上具有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藏北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物候响...  相似文献   
999.
细胞辐射敏感性与核骨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分子学基础,是放射生物学及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核骨架系统及其功能为基础,阐述了核骨架系统、染色质结构与细胞辐射敏感性三者间的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了夜行性凶猛鱼类鳜鱼视网膜电图的一般特性、光谱敏感性和适应特性。顷鱼的视网膜电图不显示典型的混合型视网膜特征。明视和暗视视网膜电图的光谱敏感曲线形状基本相同,峰值都在530nm处,没有出现Purkinje氏位移。明适应曲线仅出现下降型变化,暗适应过程异常缓慢。鳜鱼的视网膜仅存在单一的光感受系统,即暗视系统,不可能形成色觉。但级鱼视网膜具有很高的光敏感性,适于弱光视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