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细根直径变异是根系形态变化的常见形式, 对细根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特征, 该研究选取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89种木本植物进行研究。每个树种选取胸径或地径相近的3株, 用完整土块法进行根系取样, 用根序法对根系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叶片习性(常绿、落叶树种)、生长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灌木)和主要科之间一级根直径的差异; 通过计算Blomberg’s K值以检验系统发育信号;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分析科水平的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系数为23%; 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一级根直径没有显著差异, 但灌木一级根直径显著小于小乔木或灌木、乔木; 3)一级根直径系统发育信号不显著, 科水平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一级根直径变异受系统发育影响较小, 但受生长型影响, 表现为一定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方法:随机选取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小时,视闭塞血管部位,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单位/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130万单位。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9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68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78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2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52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47例。有35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47例。为60.01%。结论:我们认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还是很值得进行的。随着溶栓经验的积累,溶栓药的开发,脑保护剂的应用,总有效率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有恶性肿瘤病史需行PICC置管、浅静脉直视下不明显或触摸不到、不适合盲穿患者42例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改良方法包括穿刺支架超声引导以及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替代Seldinger包内的穿刺针进行,并与23例标准PICC法对比分析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改良PICC患者4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7.6%;标准PICC患者2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3%。两种方法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改良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1例及导管异位1例;23例标准PICC患者中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2例,导管异位1例,静脉炎1例及局部感染2例。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oronary Total Occlusion,CTO)与非闭塞性病变在植入药物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SES)后的血管反应(新生内膜覆盖情况和支架小梁贴壁情况)。方法:共入选64位患者,分成CTO组、富含脂质斑块(Lipid-rich Plaque,LRP)组与非富含脂质斑块(non-LR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6月随访时行OCT检查。结果:术后即刻,CTO组与LRP组支架贴壁不良的发生率要高于non-LRP组(3.03%%,2.58%%vs.0.64%,P=0.0219);组织脱垂、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LRP组、CTO组、non-LRP组(14.99%vs.11.00%vs.6.41%,P0.001;3.81%vs.2.39%vs.1.07%,P=0.0119)。6月随访时,三组比较(CTO组vs.LRP组vs.non-LRP组),CTO组贴壁不良发生率(5.0%vs.1.04%vs.0.4%,P=0.002)、伴有支架小梁裸露的截面数(23.4%vs.8.2%vs.6.6%,P0.001)以及伴有支架小梁突出的截面数(30.8%vs.9.6%vs.9.6%,P0.001)较高。结论:植入SES后不同的血管反应和冠脉原始病变特征有关。CTO病变与LRP病变在植入支架即刻更易于发生贴壁不良、组织脱垂和支架内血栓。6个月随访时,CTO病变的血管内皮化和愈合延迟,且贴壁不良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5.
聚癸二酸甘油酯(PGS)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弹性体,因其良好的性能,在许多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广泛。PGS支架的机械性能与机体软组织相似,依从性好,降解时以表面侵蚀的方式降解,不伴有膨胀或变形,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纤维变性轻,与多种细胞相容性好。基于PGS良好的性能,主要应用于软组织替代和软组织工程,比如心肌、血管、神经、软骨、视网膜、鼓膜,另外也有用于药物转运载体、组织粘附材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自体软骨细胞复合于人脐带Wharton胶支架对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经自体关节软骨细胞 经体外培养后复合到制备人脐带Wharton 胶取向支架内构建细胞- 支架复合体,选取健康清洁新西兰兔23 只,雌雄不拘,体重 2.5-3.0 kg,取滑车沟中下部制作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A、B和C 组。A组(n= 10):植入自体软骨细胞+人脐带Wharton 胶取向支架复合体;B组(n= 10):植入单纯人脐带Wharton 胶取向支架;C组(n= 3):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兔。分别于术后3 个月和6 个月各处死后取材进行生物力学特性评估检测。结果:压痕实验显示在3 个月时A 和B 组修复区组织刚度分别达到正常软骨的 45.72%和25.25%,且A组刚度明显优于B组,均低于C组( P<0.05);到6 个月时各自达到正常软骨刚度的69.76%和35.14%,同 样A 组刚度明显优于B 组,均低于C 组( P<0.05)且在同期个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F=80.309,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自 体软骨细胞与人脐带Wharton 胶复合在体内的微环境作用下修复软骨缺损效果良好,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了一种新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7.
当今社会半月板损伤十分常见。近些年,伴随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学不断发展,用组织工程原理和技术修复损伤的半月板成为热点。许多支架材料也应运而生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天然半月板支架材料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选取理想的天然支架材料已成为这一课题的关键,其材料包含种类繁多,可分为可注射类半月板支架材料,不可注射类半月板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缺陷,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材料。迄今为止,运用组织工程技术还不能完全模拟半月板组织,没有一种材料达到最理想的水平。本文着重介绍半月板组织工程天然支架材料。并对未来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8.
组织工程技术为修复病损的组织和器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组织工程中,细胞支架起着支撑细胞生长、引导组织再生、控制组织结构和释放活性因子等作用。针对电纺技术的新发展和细胞支架的新理念,综述了国内外利用电纺技术制备细胞支架的工艺条件、制备方法、组织细胞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对未来电纺技术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
三种直径分布拟合模型在长白落叶松林分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白落叶松中龄纯林样地调查,采用相对直径法、指数函数法和Weibull分布函数法三种常用方法拟合林分胸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描述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特别是指数函数简单易行、拟合精度高、适用性强,可视为长白落叶松中龄林直径分布拟合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00.
建构主义理论与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实施生物学新课程中,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有利于转变生物学教学理念,实现生物学新课程目标。建构主义的两种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与抛锚式教学策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