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3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对于二维非自治捕食-被捕食系统,本文讨论了它的解的有界性,进而得到周期解和正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32.
异色瓢虫若虫对麦三叉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研究表明,异色瓢虫高龄若虫捕食麦二叉蚜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喜好捕食低龄若蚜;在40℃下捕食率最低,10℃次之,25℃最高.在10~25℃内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8.1303+2.6665x,在25~40℃内为y=199.9275-3.642x;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与开敌密度P的关系为E=0.6897P-0.7930,搜索常数Q为0.6897,干扰系数m为0.7930;其分摊竞争强度I与异色瓢虫密度P的关系为I=0.0400+1.0383logP.  相似文献   
33.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34.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孟加拉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4年5~6月、9~10月及1995年6~12月,作者对西藏东南部南迦巴瓦峰和邻近地区的孟加拉虎的分布及生态进行了野外调查,初步弄清了该地区虎的现状。通过在墨脱县格当乡的抽样调查及跟踪观察虎的移动和觅食,查明了金珠藏布江流域内近两年有关虎捕食大型牲畜的报告属实。1993年10月至1995年7月,该河谷内因虎捕食共损失牛、马和骡302头,估计活体总重量约59881kg,平均月损失2722kg,相当于自然状态下11头虎的月进食量。全乡12个村的牲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损的户数占该乡总户数的62%,户牲畜损失率为7.7%~100%不等。对其它动物的调查表明,虎大量捕食牲畜与低海拔河谷的开发和环境中虎的自然食物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35.
秦玉川  管致和 《生态学报》1995,15(2):128-133
两种叶螨及其捕其性天敌的微气候生态位维的组成由苹果树冠内20个位点的气温、照度和叶片含水量构成。研究表明:(1)温度、照度和叶片含水量三者综合作用效应高于各单因子独立效应;(2)两种叶螨及共天敌的生态从6月到8月急剧缩小。叶螨间的生态位在6、7月趋于分离,而在8月份有较多的重叠。山楂叶螨的生态位与和敌的重叠较小或分离;苹果全爪螨的生态位在6月与小花蝽的重叠值较高,而在7月与草蛉及捕食螨的重叠值较高  相似文献   
36.
扑虱灵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的毒性,进行了田间试验,并与叶蝉散,杀虫双的使用结果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扑虱灵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3%,与叶蝉散,杀虫双相比较。防治效果提高了2.39~32.85%.对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种群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维护较低的稻飞虱与天敌的比值,有利于天敌作用的发挥,维持对稻飞虱较长的残效期,基本上可以控制稻田后期飞虱的增长.  相似文献   
37.
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叶螨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各自生态位宽度较大。两种叶螨的时动空间生态位与各自种群消长曲线相一致,显示了它们对资源有相似要求以及“逐步扩散整树危害”的取食危害方式。它们的生态位分离表现在叶片正、反面及叶片反面的某些小“领域”上。苹果全爪螨更喜欢分布在树冠上层和外层。统计和模糊分析都表明草蛉和小花螨与两种叶螨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域性较强,捕食螨与叶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而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天敌与叶螨间的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天敌食谱生态位宽度结合分析有助于合理评价天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压力-应激对大鼠心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给予不可预测性复合应激结合孤养建立压力-应激大鼠模型。监测两组大鼠的体重变化,并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探讨压力-应激对大鼠心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结果:在为期42天的造模过程中,从应激第7天开始,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模型组体重增长缓慢,体重增长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组织HE染色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横纹消失,细胞间隙增大,部分肌纤维断裂、溶解,Masson染色可见心肌间质纤维化,胶原纤维增生、排列紊乱。心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模型组Cx4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平均光密度值为0.0110±0.0028),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光密度值为0.0268±0.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81,P<0.001)。结论:过度疲劳导致猝死的发生可能与Cx43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39.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甘蓝蚜以及玉米蚜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玉米蚜最大理论日捕食量分别为120.48头、185.18头;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甘蓝蚜最大理论日捕食量分别为60.60头、86.95头。在相同猎物种类下,黄玛草蛉3龄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量均高于黄玛草蛉2龄幼虫;在相同猎物密度下,黄玛草蛉2龄幼虫与3龄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量均高于甘蓝蚜。  相似文献   
40.
黑斑侧褶蛙蝌蚪断尾后的补偿生长和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晓丽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0,40(6):2141-2148
动物在经历不利的生长条件或环境后往往出现补偿生长。研究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经历来自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捕食造成断尾损伤后的补偿生长模式、断尾损失对蝌蚪游泳能力以及变态时间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捕食压力后,全尾组和1/3断尾组蝌蚪的体长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体长,全尾组和1/3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不显著;第19天时,1/2断尾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体长显著大于全尾组蝌蚪,1/3断尾组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三个实验组之间蝌蚪尾长差异不显著;全尾组蝌蚪的疾游速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1/3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严重断尾对蝌蚪疾游速产生了消极影响。三个实验组蝌蚪的变态时间和变态前后形态差异均不显著。黑斑侧褶蛙蝌蚪能够在变态前调整生长轨迹补偿早期捕食风险造成的生长损失,断尾损失并不影响变态时间与大小,断尾超过一半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仍要付出一定的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