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92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沙利度胺是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肿瘤,但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本文采用MTT法观察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发现,沙利度胺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IC50为16.47 μg/mL;然后采用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发现沙利度胺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并干扰细胞的周期,出现G0/G1期阻滞. 最后,通过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抗凋亡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随沙利度胺浓度增大而降低. 初步结果提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阻遏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激活诱导G1期阻滞的信号通路而抑制内皮细胞新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的具体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2.
为了解荒漠地表甲虫的多样性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明确其环境指示作用,评估沙漠工程对荒漠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作者于2010年5-7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占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从沙漠腹地到沙漠绿洲交错区不同生境的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沙漠腹地公路防护体系的干扰生境.结果如下:(1)共捕获地表甲虫54,527头,隶属于14...  相似文献   
173.
吴碧川  曾虎  张杰军  朱晋峰 《生物磁学》2011,(16):3095-3097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和沙利度胺这两种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C、VEGF—D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成3组,每纽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服用安慰剂;索拉非尼和沙利度胺这两个组患者中,前者服用索拉非尼400mg/次,2次/d,治疗6个月;后者服用沙利度胺每日服200mg,每周增加200mg/d,直至最大剂量每日600mg,至少服用4月。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C、VEGF-D;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为210ng/ml,索拉非尼组患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为132ng/ml,而沙利度胺组患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为186ng/ml。与对照组相比,索拉非尼组和沙利度胺组患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均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D的水平为322ng/ml,索拉非尼组患者血清中VEGF—D的水平为217ng/ml,而沙利度胺组患者血清中VEGF—D的水平为256ng/ml。与对照组相比,索拉非尼组和沙利度胺组患者血清中VEGF—D的水平均降低。索拉非尼组患者血清中VEGF—D的水平明显低于沙利度胺高(P〈0.05)。对照组肝癌组织MVD为(44.32±5.16)个,索拉非尼组患者肝癌组织MVD为(21.75±1.49)个,而沙利度胺组患者肝癌组织MVD为(34.78±2.31)个。结论:多靶点化疗药物索拉非尼对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C、VEGF—D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最大,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可为其肝癌患者提供新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4.
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暖季草场,随着放牧率的提高,禾草和莎草类功能群的盖度、生物量及其组成与高度减小,它们与放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 P<0.05 可食杂草和毒杂草类功能群的盖度、生物量及其组成与高度增加,它们与放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P<0.05 各功能群的盖度与生物量之间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0.05 .对照草地由于没有牦牛的采食,群落由少数优势种植物所统治,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组成贫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小;轻度放牧牦牛选择采食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较小,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不高;中度放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群落结构的复杂性,草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该结果支持 中度干扰理论 ;重度放牧由于牦牛采食过于频繁,改变了植物的竞争能力,导致植物种的均匀度下降,多样性减少.不同放牧率草地群落的物种数 S 、丰富度指数 Ma 、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 、均匀度指数 Pielow指数J′ 的排序为:对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中度放牧,优势度指数 Berger-Parke指数 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75.
蚜虫种群时空分布动态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丹  赵惠燕  胡想顺 《生态学报》2010,30(18):4986-4992
种群空间格局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是为害虫防治提供动态信息的重要前提。关于种群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前人曾建立了富立叶模型和有阻尼自由震荡模型,但忽略了生境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描述昆虫种群在自然界摆布状况的动态行为。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蚜虫在自然界的聚集扩散行为逐步建立了描述蚜虫种群聚集扩散规律的变幅、变周期时空分布动态模型,即:y=Ae-nt[sin(w0emtt+φ)+b]+c,并应用该模型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麦蚜种群和玉米蚜种群呈现出不同的规律,3种麦蚜均为减幅减周期的变化趋势,玉米蚜则表现为减幅增周期的变化趋势。此外,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20.942,SSE2.6)、生物意义明确,不仅可用于描述蚜虫以及蚜虫以外的其他昆虫和螨类种群的时空动态,还可准确描述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空间位置上种群的动态,具有普遍适用性。应用该模型考察不同种蚜虫在同一作物上的竞争情况和蚜虫与其天敌的空间分布动态,可为害虫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对不同小麦抗性品种上同一种蚜虫的聚集扩散行为进行刻画、分析,还可为小麦的抗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6.
冀西北坝上地区灯下蛾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蛾类进行了逐日灯诱监测,以微软系统的Excel列表、作图,进行蛾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作图及群落多样性(H')、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S)和个体数(N)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处理,并做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蛾类已知16科173属247种,夜蛾科是该区蛾类的优势类群,旋幽夜蛾、网锥蛾野螟(草地螟)和小菜蛾为当地优势种。从5月到9月蛾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r=0.9477)、物种数(r=0.7785)、个体数(r=0.9704)相一致。不同月份间的蛾类相似程度差异较大,种-多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研究认为坝上地区蛾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环境条件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77.
两个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光合生理的CO_2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对转基因作物产生深远影响。以2种不同转基因棉花及其亲本对照为材料,研究了盆栽种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在蕾期和吐絮期光合生理特性CO2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各自的常规棉对照比较,两种转基因抗虫棉单叶净光合速率CO2响应的特征参数表观初始羧化效率(CE)、表观暗呼吸速率(Rd)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c)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高CO2浓度范围内(700μmol.mol-1),转基因抗虫棉单叶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WUE)的CO2响应曲线特征发生变化,且与品种及生育时期有关。两种转基因抗虫棉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气孔导度(Gs)对CO2浓度的响应特征与其常规棉对照相似,短期CO2浓度增高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气孔导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8.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以呼和浩特市区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勇 《生态学报》2010,30(3):668-673
区域生态风险具有大尺度、多因素、多风险受体的特点,难以直接定量;从生态风险的定义出发,构建景观破碎度和面积加权生态价值指数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并以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为研究平台,通过空间采样和插值方法得到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2006年Spot卫星遥感数据解译的呼和浩特市区土地利用图为例,研究结果表明生态风险值范围在0.04-0.26之间,空间梯度差异明显,风险较高区域为东北部的大青山山区以及西南角的平原农业区,北部风险驱动力主要来自土壤侵蚀、地下水源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以及林地的退化;南部则是快速工业化导致林地、草地、特别是耕地景观转换为居民与工矿用地景观。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直观、简便,可定量描述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相对大小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9.
亚高寒草甸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雪  刘佳佳  杜晓光  郑小刚 《生态学报》2010,30(24):6935-6942
物种多度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寒草甸3种不同生境草本植物群落的抽样调查,结合16个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的两种曲线拟合优度检验得出如下结果:多种不同模型可以拟合同一生境的物种多度分布。相比于其他可拟合模型,几何级数模型在3种生境中两种拟合优度检验方法下的平均拟合效果是最好的,拟合优度值均在最优拟合优度值10左右波动。次优模型鉴于不同生境不同的检验方法表现不一。除了几何级数模型外,Sugihara分数模型在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方法下,也可以拟合3种生境的物种多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仅用拟合优度检验区分产生不同物种分布格局的模型和机制是不可靠的,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性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0.
漠河地区养殖的北极狐冬季被毛性状与保温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斌  张伟  华彦  徐艳春 《生态学报》2010,30(11):2972-2980
被毛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保温功能对动物适应寒冷环境意义重大。为了探讨北极狐(Alopex lagopus)在被毛性状上如何适应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大兴安岭漠河地区人工养殖北极狐的背中部直针毛、上层绒毛、下层绒毛的长度、毛根细度、毛干细度以及毛密度、单个毛束内的毛数量、毛束密度、复合毛囊最大横切面积、1mm2内复合毛囊最大横切面总面积等14个性状因子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极狐绒毛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绒毛的长度、毛根细度和毛干细度均小于上层绒毛,上层绒毛长度与直针毛接近,直针毛长度与上层绒毛、下层绒毛长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毛密度与毛束密度极度正相关(P0.01),但与毛根细度、毛干细度、单个毛束内的毛数量和1mm2内复合毛囊最大横切面总面积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与复合毛囊最大横切面积的相关性较小;复合毛囊最大横切面积受毛根细度、单个毛束内的毛数量和毛束密度的影响较小。北极狐不是通过降低毛细度的方式来增加毛密度以加强保温功能,而是通过改变被毛在皮肤内的分布格局来增加毛密度,以及将有髓质的绒毛分为上下两层来改变被毛空间结构这两种策略提高被毛内静止空气的量以加强保温功能,进而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