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1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87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01.
王浩  杨钰  习丹  丘清燕  胡亚林 《生态学报》2020,40(24):9184-9194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量库,其微小的变化也能使大气中CO2浓度发生巨大的改变,植物来源碳的输入能通过激发效应促进或抑制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对SOC的动态平衡产生影响。以武夷山三个林型(阔叶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量的13C标记葡萄糖(0、100、200、400 mg C/kg)研究易分解有机碳输入量对不同林型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易分解有机碳输入量对土壤激发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葡萄糖输入对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与葡萄糖输入量和林型有关。葡萄糖的输入均抑制了三个林型SOC的分解(即,呈现负的激发效应)。阔叶林土壤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激效应强度随着葡萄糖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马尾松林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对葡萄糖输入量的响应并不明显。然而在马尾松林土壤中由葡萄糖所引起的激发效应强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型土壤。研究结果表明,易分解有机碳的输入可以抑制SOC的矿化,形成负激发效应,阔叶林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与土壤可利用氮、葡萄糖添加量与微生物碳量比值有关,而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土壤的激发效应强度分别与土壤中的放线菌和真菌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张昊  臧恩  高悦  韩伟  曹艳玲  王祎玲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12):2114-2121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属百合科(Liliaceae)七筋姑属(Clintonia Raf.),多年生草本,具有二倍体(2n=14)和四倍体(4n=28)两种倍性。在陕西化龙山地区,二倍体主要分布在南坡海拔2 450 m处,四倍体主要生长在北坡海拔1 900 m左右,成为研究种内多倍体分化的理想材料。该研究从七筋姑营养和繁殖系统出发,研究其不同倍性的表型分化,揭示不同倍性的生态适应特征,为阐明七筋姑种内多倍体的演化提供线索。研究表明:(1)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11个性状中,二倍体的果实体积性状最为稳定(CV=0.02),叶长性状遗传多样性最高(CV=0.85);四倍体中果实体积性状也最为稳定(CV=0.06),而花数量性状多样性最高(CV=0.42)。(2)四倍体的果实体积平均值明显高于二倍体,但种子数量平均值显著少于二倍体,果实体积和种子体积性状在不同倍性间的分化占比最高(Vst=0.69)。(3)四倍体营养器官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度低于二倍体,其平均变异系数(CV=0.16)小于二倍体的变异系数(CV=0.44);在繁殖系统表型性状中,四倍体的遗传变异丰富度高于二倍体,平均变异系数(CV=0.30)大于二倍体(CV=0.26)。(4)显著性分析表明,二倍体与四倍体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而繁殖系统性状在不同倍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PCA分析同样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四倍体显著的表型差异是对低海拔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背景] 钙/钙调素依赖型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是真核生物细胞钙信号途径中钙调素下游的一类重要靶蛋白,对病原物生长、胁迫响应及致病性等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 对梨果黑斑病菌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AaCaMK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侵染结构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梨果黑斑病菌钙离子信号途径中AaCaMKA.alternata侵染结构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同源克隆法从A. alternata JT-03中克隆得到3个AaCaMK基因;通过TMHMM、ProtScale、SOPMA等软件对AaCaMK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分析AaCaMK在梨果黑斑病菌侵染结构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得到片段分别为1 212、1 200、2 349 bp的AaCaMK1AaCaMK2AaCaMK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aCaMK1、AaCaMK2和AaCaMK3均含有典型的蛋白激酶超家族催化结构域(PKC_Like Superfamily),并且AaCaMK1和AaCaMK2共同含有CaMK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STKc_CaMK),AaCaMK3含有LKB1/CaMKK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STKc_LKB1_CaMKK);同源性分析表明,AaCaMK1、AaCaMK2和AaCaMK3分别与玉米大斑病菌CAK1、CAK2和CAK3的相似性高达94.32%、97.49%和86.57%;RT-qPCR分析表明,AaCaMK1AaCaMK2AaCaMK3在疏水及果蜡诱导A. alternata侵染结构分化过程中均显著上调表达(P<0.05),而且果蜡诱导作用更显著。其中AaCaMK1AaCaMK2在附着胞形成时期(6 h)表达量为对照的1.51倍和3.05倍,而AaCaMK3在侵染菌丝形成阶段(8 h)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2.86倍,并且在果蜡诱导下,这3个基因在芽管伸长阶段(4 h)的上调表达量显著高于疏水界面。[结论] 钙信号中AaCaMK基因在疏水及果蜡诱导A.alternata侵染结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通过活体显微观察和银染法, 文章对采自重庆地区不同宿主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 (Mueller, 1937) ?rámek-Hu?ek, 1953的3个株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并与近缘种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 (Raabe, 1950) ?rámek-Hu?ek, 1953和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 (Lom, 1959) Lom & Haldar, 1977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 但与周丛小车轮虫及纤细小车轮虫有明显差异。基于所获眉溪小车轮虫的分子数据, 详细分析了眉溪小车轮虫的分子特征, 研究了眉溪小车轮虫种内分化, 结果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的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2%—100%, 遗传距离为0.000—0.003, T. myakkae (HM)与T. myakkae (AN)的18S rDNA几乎一致, 但T. myakkae (PP)与T. myakkae (HM和AN)的18S rDNA存在7个变异位点, 且在18S rRNA 四个高变区 (V3、V4、V5和V7) 均具有一致的二级结构构型, 表明三株系的18S rDNA相似度和遗传变异属于种内水平, 但T. myakkae (PP)与T. myakkae (HM和AN)则显示出分子分化。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眉溪小车轮虫与周丛小车轮虫相互独立, 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与其宿主鱼一致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出两者具有协同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5.
探讨阿魏酸钠(SF)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体外培养HSFb,MTT法计算SF的LC50及最佳药物时间后,分为空白对照组、SF干预组(高、中、低浓度分别为0.3、0.03、0.003 mg/mL),培养72 h后,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HSFb微观形态学变化;MTT法、Western blot法检测SF对HSFb细胞增殖和I、Ⅲ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倒置显微镜下HSFb细胞明显减少,电镜下见核固缩,线粒体轻度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泡状,有较多空泡、自噬的产生;MTT法显示各浓度SF干预组对HSFb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低浓度SF对I胶原蛋白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高、中浓度SF能明显抑制HSFb的I、Ⅲ胶原蛋白的表达(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SF能改变HSFb的微观形态,抑制HSFb的细胞增殖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6.
以云南省澄江市梁王山一带3个大花香水月季居群24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表型变异系数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大花香水月季的花、叶等16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表型分化系数在-1.51%~26.18%之间,在较近的距离内,居群内多样性远高于居群间多样性。表型性状在居群内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62%,离散程度相对较低,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花梗长,最小的是花瓣长宽比。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多数花部性状间、叶部性状间相关性较强,但花部性状与叶部性状之间相关性较低甚至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合理利用羌活和宽叶羌活的药用植物资源,同时保护其物种多样性,该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羌活与宽叶羌活邻域及异域分布的23个自然种群,共计227个个体进行多样性和种间分化研究。结果显示:(1)两个物种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羌活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_a)、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和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2.603、1.777和0.313,均高于宽叶羌活(分别为2.200、1.641和0.308)。(2)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两个物种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羌活和宽叶羌活群体间分化系数分别为0.181和0.191。(3)Structure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将所有取样个体分为两大遗传组分,分别对应于羌活和宽叶羌活两个物种,二者间存在着有限的基因交流。研究表明,羌活与宽叶羌活物种间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并且遗传变异主要源自群体内,应各自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单元进行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08.
摘要 目的: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25例肺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结果将其分为81例营养不良组和44例营养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营养不良患者占比64.80%(81/125)。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年收入≥50000元患者比例明显下降(P<0.05),营养不良组体质量指数(BMI)≤22 kg/m2患者比例、肿瘤分期III~Ⅳ期+广泛期患者比例以及肿瘤低分化患者比例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绝对值(LYM)明显下降(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III~Ⅳ期+广泛期以及肿瘤低分化是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OR=1.743、1.812,P<0.05),年收入≥50000元、BMI>22kg/m2、白蛋白水平≥29.55 g/L和LYM≥2.47×109/L是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OR=0.487、0.502、0.453、0.731,P<0.05)。结论: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年收入情况、BMI、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白蛋白水平以及LYM均是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利于提前预测营养不良的发生,从而为预防肺癌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9.
摘要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激光烧伤大兔皮肤愈合的影响分析。方法:通过热辐射仪激光灼烧对大兔耳朵进行烧伤处理,根据实验需求,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bFGF组,bFGF + DAPT组。通过ImageJ软件测量伤口面积和疤痕组织的厚度,并定期计算残余伤口面积率和疤痕指数。通过组织学分析大兔伤口愈合的新血管生成量。通过蛋白印迹分析Notch1、Jagged1和Hes1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分析愈合后的皮肤中α-SMA,Col I和Col III的相对蛋白水平。结果:bFGF组较对照组的疤痕指数降低(P<0.05),bFGF+DAPT组较bFGF组疤痕指数升高(P<0.05)。bFGF组较对照组的愈合面积增加(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愈合面积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较低的残余伤口面积和较低的疤痕指数(P<0.05),而bFGF + DAPT组表现出明显的愈合延迟和较高的疤痕指数(P<0.05)。bFGF组较对照组的新血管生成量增加(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心血管生成量减少(P<0.05)。bFGF组较对照组的肉芽组织平均厚度增加,表皮间隙的闭合百分比升高(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肉芽组织平均厚度增加、表皮间隙的闭合百分比减少(P<0.05)。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组和bFGF + DAPT组相比,bFGF组出现明显的再上皮化和新血管形成,愈合效率较高(P<0.05)。bFGF组较对照组Notch1、Jagged1和Hes1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Notch1、Jagged1和Hes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bFGF组较对照组?琢-SMA,Col I和Col III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bFGF + DAPT组较bFGF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bFGF可以通过促进ESC的增殖并通过激活Notch1 / Jagged1途径抑制其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的分化加快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探索组蛋白H3K27me3甲基转移酶EZH2在人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表达情况及EZH2酶活性小分子抑制剂GSK126对人脂肪肉瘤细胞系SW872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筛选脂肪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术后活检标本共计23例,其中脂肪瘤7例,高分化脂肪肉瘤9例,去分化脂肪肉瘤7例,制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ZH2的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培养SW872 脂肪肉瘤细胞系,采用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GSK126对细胞生存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的凋亡与抗凋亡(Caspase-1、Caspase-3、Caspase-7、Caspase-9、Bcl-2、Bag-3)、血管生成(VEGF-α)、干性(CD133、CD44、CD24)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和ATF4蛋白的表达量。结果:EZH2在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脂肪肉瘤,在良性脂肪瘤中的阳性表达少见(均P<0.05)。EZH2酶活性抑制剂GSK126对SW872 细胞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药后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1、Caspase-3、Caspase-7、Caspase-9均表达增强(均P<0.05),血管生成基因VEGF-?琢表达降低(P<0.01),干性基因CD133表达降低(P<0.01),其余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别。GSK126组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和ATF4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EZH2蛋白表达量与脂肪肉瘤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EZH2有望成为脂肪肉瘤的生物学标志物及恶性程度标志物。EZH2抑制剂可能成为脂肪肉瘤潜在的化疗药物,可能通过增强内质网应激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