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几年来疟疾变异的进展主要在于变异抗原基因的转录和转换以及主要变异抗原区的功能性表达。而且,随着疟疾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已发现新的变异基因家族。  相似文献   
72.
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探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对母乳性黄疸的影响,对30例临床诊断的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妈咪爱”对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影响,对十二指肠液胆红素影响,对胆汁和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影响。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妈咪爱”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值,减少十二指肠液和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量。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具有退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3.
随着微波技术临床应用的日渐广泛,对骨肿瘤段采用微波原位热疗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近年来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理论基础 1.1 微波高温对骨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 微波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其热效应,其基本原理是:生物组织被微波辐射后,即吸收微波波能,导致该组织细胞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振荡,与相邻  相似文献   
74.
CD40配体(CD40L)是TNF超家族成员,表达于人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与存在于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相就受体CD40分子相互作用,促发并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用PCR法从CD40L全长cDNA质粒中扩增CD40L胞外段编码cDNA,即可溶性CD40L(sCD40L)编码cDNA,并克隆入pSK质粒;cDNA序列经测序证实后与pPICZαA质粒重组构建成pPICZαA-s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介绍了以噬菌体λEMBL3为载体的中国海南岛人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基因文库的构建。所得重组体的数目为3.3×10~4pfu,其相当于构建完整基因库理论计算值的6倍。作者以人工合成的巴西株恶性疟环子孢子蛋白基因重复序列区的24-mer寡核苷酸(AATGCAAACCCAAATGCAAACCCA)作探针,进行噬斑原位杂交,筛得三株阳性克隆。对其一重组体进行酶谱分析和Southern印迹实验,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被定位于HindⅢ和BamHI联合降解后所得的的4kb大小的片段上。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PTBD(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术中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2010年10月-2017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患有近端恶性胆道梗阻行PTBD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原发病因患者支架置入情况。根据患者支架置入是否成功将其分为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结果:胰腺癌、胃癌和胆囊癌为本研究中数量上前3位的肿瘤,将以上3组分别按照支架置入数行x~2检验,其中胰腺癌(n=18,支架=6)和胃癌(n=14,支架=11)有统计学意义。将50例患者分为支架组(n=28)和非支架组(n=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支架组=6.40±3.40×10~9/L,非支架组=10.74±6.4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支架组=4.90±3.06×10~9/L,非支架组=8.92±6.25×10~9/L),胆道感染(支架组=9,非支架组=15)。进一步将该50例患者分为6组:胰腺癌-胆道感染组、胃癌-胆道感染组、其他肿瘤-胆道感染组、胰腺癌+胆道感染组、胃癌+胆道感染组、其他肿瘤+胆道感染组。将以上6组分别按照支架置入数行x~2检验,胰腺癌+胆道感染组(n=11,支架=1,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BD术对于恶性胆道梗阻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胆道感染是PTBD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的不利因素,胰腺癌合并胆道感染会显著降低PTBD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77.
合成了5对寡核苷酸片段,分别连接在两种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45肽和58肽)抗原基因片段(HPFGA和HPFGB)的头部和尾部,将这两种片段分别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基因末端融合。两种杂合多肽抗原分别含有数个红内期和红外期有代表性的、并能被T或B淋巴细胞识别的保护性抗原表位,CT-B基因前端具有促使分泌的信号肽序列。将这两种融合基因的不同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对转化菌的培养上清检测表明融合蛋白被分泌性表达,既具有恶性疟原虫和CT-B抗原性,又保持了CT-B与其受体神经节苷脂CM1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8.
Oltipraz对细胞恶性转化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人胚肺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十字花科蔬菜提取物oltipraz对人肺癌病变早期细胞恶性转化的阻断作用。将阻断按时间分为oltipraz在CSC作用前、后和同时三组,并设CSC、oltipraz、DMSO三组对照,将上述6组体外培养处理的人胚肺组织,提取DNA转染Rat-1细胞,用低血清筛选、作软琼脂培养、裸鼠接种鉴定,结果在CSC、CSC→oltipraz两组获得恶性转化细胞,CSC组恶性度更大。提示oltipraz对CSC所致的细胞恶性转化具有一定阻断作用,oltipraz在CSC运用前或同时运用效果较好;进一步推断oltipraz对人肺癌变早期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9.
恶性疟原虫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融合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霍乱毒素B亚基(CT-B)基因为载体,构建了含不同抗原表位的恶性疟原虫的融合基因CTB/ATE和CTB/AWTE。前者除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抗原表位杂合多肽基因SPf66外,还含有很强的T辅助细胞表位CST3和Tc细胞表位;后者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发现的B细胞表位NKNDD基因经8次串联后融合其中、两种形式的融合基因经测序正确后转入大肠杆菌TK1046中,产量分别为10mg/L及5mg/L。表达产物CTB/AWTE经亲和层析纯化的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表明,该融合蛋白在保留了与抗CTB抗体结合的同时,与抗NKNDD单抗的结合效价达1∶8000。  相似文献   
80.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寄生虫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世界上尤其是落后及发展中国家有卷土重来之势。恶性疟原虫是这类寄生虫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体,它感染力强,症状严重,初次感染者致死率高,是医务工作者和疫苗人员的主要征服目标。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