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82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海洋喇叭虫Maristentor dinoferus 1996年在关岛(Guam)的珊瑚暗礁上被发现,至今尚未阐明其确切的系统发育地位.克隆到的海洋喇叭虫的18S-ITS1-5.8S rDNA序列包括222 bp的18S序列,77 bp的ITS1序列和22 bp的5.8S序列.比较分析了纤毛虫主要类群的ITS1序列后得出:短的ITS1序列可能是异毛类纤毛虫的特征.根据18S序列,利用邻接法构建,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海洋喇叭虫属于异毛纲纤毛虫,但并不隶属喇叭虫科,应予以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2.
繁殖体与微生境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退化草地的成功恢复主要依赖于种子和母株无性繁殖幼苗的有效建植 ,即草地群落中可利用繁殖体是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的内在条件。此外 ,群落中那些提供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发育的适宜微生境 (safe sites/ suitable microsites) ,构成了退化草地恢复的外在条件。由于严重退化草地群落缺乏可利用繁殖体和供繁殖体生长发育的适宜微生境 ,使得退化草地恢复受到很大限制 ,因而 ,同时满足繁殖体与微生境是退化草地恢复的先决条件。人为提供繁殖体和适宜微生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退化草地的恢复速度 ,即在缺乏繁殖体草地群落供给繁殖体 ,或者在缺乏微生境的草地群落中创造适宜微生境。不同植物种群建植需要的环境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在人工恢复草地群落过程中 ,对这些植物的繁殖体和繁殖体着床环境给予特殊处理是必需的 ,使之同时满足多种植物种群建植需求。对退化草地植物繁殖体、微生境的重要性及其涵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3.
高寒草甸15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荣  孙国钧  陈亚明  李凤民 《生态学报》2004,24(6):1150-1156
对高寒草甸 15种植物种子的发芽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冷湿层化、温度变幅及光照条件能够提高或者降低多数高寒草甸植物种子发芽率。其中 ,13种植物对层化、11种对光照条件、14种对温度变幅处理有显著性响应。 15种植物中 ,有14种对单一因子或因子组合有反应 ,仅藏嵩草种子发芽对设定的因子或因子组合没有响应。根据不同植物种子对不同处理及其组合的发芽反应可将植物种子划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 ,通过对种子进行冷湿层化处理 ,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替代某些植物种子发芽对光、温需求。探明植物种子在特定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发芽表现 ,对通过种子恢复退化草甸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干扰的特点 ,综合集成了基于格局优化、干扰分析 2种规划途径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拟和预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形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方法框架。该方法突出体现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注重针对性、区域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满足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 ,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5.
延安地区5种灌木叶旱性结构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第一层栅栏组织细胞密集度,侧维管束密度,主脉厚度作为叶片旱生结构指标,对比观测了5种灌木的抗旱性能。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种灌木角质层厚度、侧维管束密度和主脉厚度均具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显示5种灌木主脉厚度两两间差异均显著,白刺花、沙棘和文冠果叶子的角质层厚度差异不明显,黄刺玫与虎榛子之间角质层厚度差异明显;而白刺花、沙棘、文冠果与黄刺玫和虎榛子之间差异显著。用非加权指数法对树种抗旱性能大小排序结果为:白刺花>文冠果>沙棘>虎榛子>黄刺玫。  相似文献   
176.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与方式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借助氯仿熏蒸法、平板涂抹法和BIOLOG检测法,比较研究了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差异显著,2项指标均以天然次生林土壤最高,人工林次之,荒地最差;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法)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在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也有明显差异,其趋势与微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基本相同;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整体能力和功能多样性比人工林和荒地强.相关分析表明,0~20和20~40cm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与根系生物量紧密相关(r=0.933,P<0.05;r=0.925,P<0.05).自然恢复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7.
集合种群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环境问题的改善是生态与环境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遭到极大的破坏 ,最明显的表现是生境破碎和栖息地丧失。本文探讨了集合种群理论的形成与成因 ,概述了该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前景。在集合种群理论应用于生态恢复实践的论述中 ,阐述了一些原则性问题 ,包括集合种群平衡观、最小可存活集合种群、最适斑块密度以及高质量生境斑块等 ,以求在人们设计物种保护和恢复对策时 ,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8.
蕨类植物是最早登陆的维管植物,至今仍然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影响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对生态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其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组合也随着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变化。为了解蕨类植物在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格局演变规律及其适应方式的选择,本文选择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中的草丛、灌丛、次生常绿阔叶林和地带性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下相对简称“原生林”)等4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类型中的蕨类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每一植被类型中选取4个5m×5m代表性小样方进行取样调查,对其主要数量特征、群落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不同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和蕨类植物的种类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各阶段植被中:(1)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而相似性指数依次降低;(2)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依次增大,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并不伴随着群落的丰富度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3)具革质叶的蕨类、阳生蕨类和进行无性繁殖的蕨类植物在各阶段所占的比例和重要值比重逐渐减少,而具草质叶的蕨类、阴生蕨类和进行有性繁殖的蕨类植物则  相似文献   
179.
对海南岛尖峰岭林区海南重楼(Paris dunniana Lévl.)种群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生存环境条件及种群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尖峰岭林区,只有35%的被调查沟谷生境存有海南重楼个体,大多数生境个体不足3株,平均种群密度仅为3.2 株*km-2,小群聚株间距大(3~30 m),种群联系程度低,呈孤立的分散状态.81%的调查个体株高低于100 cm,而低于80 cm的个体占75%以上; 87.5%的个体未开花; 平均根茎长10.5 cm, 变幅在 4~20 cm 之间. 植株小叶片数为 3~9, 只有 34.3% 的植株的小叶片数在 7 片或 7 片以上. 个体年龄 3~14 a,缺失3 a以下的幼年个体和10~11 a的个体,种群年龄结构呈缺失的不正常的"菱"型.综合分析表明,该种的生境退化严重,种群数量小,有性繁殖能力极弱,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濒于灭绝.  相似文献   
180.
人类进人21世纪后,对自身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迄今为止,已经知悉,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至少具有以下9种功能:①自我调节(self-adjusting);②自我诊断(self-diagnosis);③自我恢复(self-recovery);④自我修理(self-repair);⑤自我监控(self-monitor);⑥自我灵敏性(sensitivity);⑦简单性(simplicity);⑧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