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5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109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C、N含量最高,云杉林土壤N、P含量最低。不同林分间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C、N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2)云杉林土壤C : N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N : P及C : P高于其他林分。(3)海拔、土壤pH、容重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重要因素。土壤C含量与N、P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来说,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较纯林好,未来森林管理和植被建设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提高树种多样性有效改善森林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52.
人参皂苷Compound K (CK)是一种具有抗癌抗炎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目前在天然人参中暂未鉴定出,工业上主要通过原人参二醇型皂苷的去糖基化进行制备。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化学的去糖基化法,利用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水解酶制备CK具有特异性强、绿色环保和高效稳定的优点。本文根据水解酶作用的糖基连接碳原子的差异将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水解酶分成了3类,发现大多数能制备CK的水解酶为Ⅲ型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水解酶。此外,对水解酶在制备CK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评估,旨在为人参皂苷CK的大规模制备及其在食品和药品行业中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四川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4.
横脊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分布在贵州的横脊叶蝉科1新记录属及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农学院。 弯头叶蝉属Vangama Distant 1907中国新记录属 本属最显著的特征是头冠部向前极度延长突出,其长度约与后足胫节等长,端部向上弯曲,中央有1明显纵脊;颜面长大于宽,适度隆起,中央有1显著的纵脊;单眼位于头冠侧缘,着生在复眼前域。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中城隆起,向两侧斜倾,前缘弧圆突出,后缘微凹;小盾片宽三角形,微短于前胸背板;前翅狭长,爪片宽大,具4个端室。  相似文献   
55.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敏感脆弱,是了解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反馈的典型区域。本研究通过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估算了石羊河流域2000—2019年植被GPP,分析了气候影响下的不同植被类型GPP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GPP的平均值为256.52 g C·m-2;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木林、耕地、草原、湿地和荒漠植被GPP分别为676.38、609.96、144.42、404.49、314.07、75.15和110.21 g C·m-2,表现为南部祁连山区的落叶阔叶林GPP最高,北部荒漠区的湿地GPP最低;GPP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存在波动,趋势增加的面积为92%,平均速率为6.99 g C·m-2·a-1;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GPP增加速度从大到小顺序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地>耕地>灌木林>荒漠>...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比较了连丹皮、刮丹皮、栓皮、木心、须根这五个牡丹根加工过程中分成的不同部位成分差异,探究牡丹药用部位的科学性,评价牡丹根部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的价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牡丹根不同部位特征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牡丹根不同部位中酚及酚苷组分、单萜及其苷组分、鞣酸组分等类别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中可指认的7个及含量大于0.1 mg/g的化学成分作为定量分析指标,进行成分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连丹皮、刮丹皮和须根三者化学成分相似;木心和栓皮与前三者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木心中化学成分较少,且含量均较低;栓皮化学成分最为丰富,且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占比较大。本研究表明连丹皮、刮丹皮与栓皮等部位在主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为牡丹皮在产地加工中...  相似文献   
57.
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为了解桑枝中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对重庆9个产地、3个种类(桑、鸡桑、华桑)的18批桑枝进行黄酮成分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 5~0.999 8。18批桑枝中均检测出5种黄酮类物质,但其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五种黄酮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为桑辛素>桑色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含量最高的桑辛素平均含量为135.154μg/g,含量最低的山柰酚平均含量为6.929μg/g。不同种类桑枝中5种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华桑中黄酮总含量最高。本研究能为深入研究桑枝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数据资料参考,为临床上降血压降血脂的治疗提供药物来源参考。  相似文献   
58.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皂苷类化合物因其降血糖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关注,降糖活性的调节可通过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实现,主要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内质网应激调节通路、PPAR调节通路和游离脂肪酸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及多通路联合作用。本文着重从降糖信号通路入手,就近十年来皂苷类化合物降血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皂苷类化合物降糖活性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以及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中国新叶蚜属研究及新种记述:(同翅目:斑蚜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系统整理了我国新叶蚜属Neophy llaphis Takahashi,1920标本,共有2种,其一为新种。给出中国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新叶蚜属Neophy llaphis Takahashi,1920 Neophy llaphis Takahashi,1920,Can.Ent.52:20模式种Neophy llaphis podocarpi Takahashi,1920.  相似文献   
60.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一种具有药用、食用和饲用价值的荒漠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白刺被誉为沙漠樱桃,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还富含黄酮、生物碱等多种药用成分,因此人们对其药用成分、含量、功效及药理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现有唐古特白刺黄酮类物质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调研,首先对唐古特白刺中已分离出的黄酮类物质进行分类,其次对唐古特白刺主要组织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整理和分析,另外对唐古特白刺中各种黄酮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分析,最后对唐古特白刺中总黄酮、各类黄酮、黄酮单体化合物的药效及药理进行综述。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白刺黄酮类物质药用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思路并对未来白刺黄酮药用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唐古特白刺植物黄酮类物质药用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