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目的运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微生物组成,研究肺部微生物组成与IPF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IPF患者39例,作为IPF组,以体检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4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生存时间,检测治疗前肺泡灌洗液中微生物组成。结果 IPF组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4)。IPF组患者奈瑟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0.003,0.003,0.000)。39例IPF患者随访时间为2~60个月,随访结束时患者死亡20例,存活19例,生存率为48.7%,平均生存时间39.8个月,奈瑟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检出与IPF患者的预后成反比。结论 IPF患者肺内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奈瑟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检出与IPF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可能成为改善IPF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宫颈癌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组37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开腹手术组34例患者采用改良式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盆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等近期疗效,以及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长度及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盆腔引流量较少,术后排气时间较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五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显著,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复发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12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转移度、转移数、转移域数等相关数据资料,并分析各种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再对基于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组"与"手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数以及淋巴结转移域数均对胸段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手术+放疗组(P0.01),同时术后加行放疗治疗对转移度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数0、1、及≥2枚的三级别分类或可更准确地反应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术后预防性放疗能提高有淋巴结转移、转移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54.
中国高老龄人口两性年龄别生存率及其差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选用我国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分年龄性别人口构成的原始数据经移动平均修匀后分析了两性高龄各年龄队列人口在相邻普查期间的生存率及其差异随龄变化,以及每次普查人口高老龄组年龄别性别比。结果表明,两性生存率随龄迅速下降的趋势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将变平甚或上升;老年组男性年龄别生存率始终低于女性的现象在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差异迅速缩小并转而反向扩大。结果预示,尽管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女性,但并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P-AKT(或称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和P-gp(P-glycoprote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卵巢上皮癌组织、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AKT、P-gp的表达。结果(1)P-AKT、P-gp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61.7%、50.0%)高于其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13.3%、1.7%;6.7%、0),P0.05。(2)P-AKT和P-gp的异常表达均与卵巢癌的FIGO分期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无关。(3)P-AKT和P-gp蛋白的过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26,P0.05)。(4)P-AKT、P-gp阳性组的复发率(51.4%、73.3%)高于其阴性组的复发率(26.9%、30.8%),P0.05。P-AKT、P-gp阳性组的生存率(62.2%、56.7%)低于其阴性组的生存率(91.3%、90.0%)P0.05。结论:P-AKT、P-gp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展及预后有关。P-AKT可能通过作用于其下游的P-gp蛋白促进卵巢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及对化疗药物的耐药。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初步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及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同时选取38例慢重肝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和晚期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联合血浆置换组生存率为72.5%,而对照组生存率为50%(χ2=4.168,P=0.041)。其中,中期慢重肝患者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生存率为72.2%,而对照组生存率为38.9%(χ2=4.050,P=0.044),早期和晚期慢重肝患者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生存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期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7.
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开发与利用,细菌在对抗药物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耐药机制.近年来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已逐渐用于细菌耐药性机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细菌外膜蛋白的作用进行分析.本文采用2-D native/SDS PAGE方法从蛋白质复合物角度分析接近生理条件的胞浆蛋白在头孢曲松耐药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8个耐药性相关蛋白质,通过对蛋白质功能分析,揭示了细菌通过调整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产生耐药性的新机制.进一步对相关菌株的次抑菌浓度和生存率分析,提示MalP和SucC等关键蛋白质可作为设计和开发新型抗菌分子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58.
胰岛素泵及其市场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糖尿病造成的死亡,也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  相似文献   
59.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天然林生物量遥感估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Landsat TM遥感图像, 以吉林省汪清天然林区为例, 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森林生物量非线性遥感模型系统. 除采用遥感数据外, 该系统还引入了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立地类型等)作为模型自变量. 通过压缩输入数据和增强网络训练学习算法等措施, 对标准B-P神经网络进行了增强. 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增强型B-P神经网络具有收敛速度快和自学习、自适应功能强的特点,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样本集的先验知识, 自动提取合理的模型, 模型预测结果能真实合理地反映实际情况. 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遥感模型系统仿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7%、2.38%和3.56%, 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6.33%、8.46%和8.91%, 预估效果较理想. 应用该模型系统生成了研究区的森林生物量定量分布图, 其总体精度为88.04%.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放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经根治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50例,按知情同意原则分成单纯放疗组(48例)、单纯化疗组(54例)、放化疗组(48例)三组,单纯放疗组于术后6周内用15MV-X线照射,总剂量50Gy/25f,治疗30天.单纯化疗组于术后4周内开始用DDP和5-Fu联合方案进行序贯性化疗,放化疗组的剂量同单纯放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91%、51.85%、91.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三年生存率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三年生存率最高.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应用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疗效较单纯化疗和单纯放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