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D2蛋白是植物光系统Ⅱ复合体(PSⅡ)核心蛋白之一,由叶绿体psbD基因编码。为了深入理解核心薄囊蕨类植物在阴生环境下的“辐射”式演化,我们对12种蕨类植物的psbD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然后联合已公布的其他8种蕨类植物的psbD序列,基于ω值(非同义替换率ds和同义替换率ds的比值)探讨了该基因经受的选择压力。发现D2蛋白在大多数分支和位点受到强烈的负选择,但是树蕨类分支的psbD进化速率低且ω值较高。借助多种模型进行的共进化分析显示,树蕨类D2蛋白的168R、245H和272M两两组成具有共进化关系的氨基酸位点对。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C氧化酶,ACO)基因在苦瓜性别分化中的作用,以全雌系苦瓜‘X-Hei-d-d’花蕾为试材,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ACC氧化酶基因(Mc-ACO1)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为1 137 bp(GenBank登录号:FJ459813),其完整开放阅读框长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7.30 kD,肽链N端缺失ACOs家族典型的1个保守区和2个保守二价铁离子/抗坏血酸依赖型双加氧酶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植物ACO基因的演化与其来源植物亲缘关系的一致性较高;与其他物种相比,苦瓜Mc-ACO1不同的氨基酸序列主要表现在肽链N端;苦瓜Mc-ACO1应属于黄瓜Cs-ACO2类成员,功能可能与性别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胎次、性别是否对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及学习记忆产生影响。方法运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第1~3胎成年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腹腔注射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检测不同胎次、性别小鼠海马齿状回中的神经发生的差异。结果 (1)在同性别、不同胎次成年小鼠间,第2胎的学习记忆能力(LMA)均显著地高于第1、3胎的,其影响规律为LMA2〉LMA1〉LMA3,且P〈0.05;在同胎次、不同性别成年小鼠间,雌性小鼠的LMA均高于雄性小鼠的,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2)在同性别、不同胎次成年小鼠间,第2胎海马DG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N)均高于第1、3胎的,其影响规律分别为NF2〉NF3〉NF1和NM2〉NM1〉NM3,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同胎次、不同性别成年小鼠间,雌性小鼠的N均高于雄性小鼠的,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次、性别对实验动物神经发生及学习记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在使用实验动物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尽量使用胎次、性别相同的。  相似文献   
74.
酵母甘露聚糖(Mannan,简称Man)是能参与生物信息流影响生物体、特别是在糖基化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的生物信息大分子.它是否能在抑制生物机体中肿瘤生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酵母甘露聚糖既能使患S-180瘤鼠的体质增强的同时又有抑制其体内所患S-180瘤生长的功效.Man抑制患鼠机体内的S-180瘤生长的功效(抑瘤率)随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Man用量达360 mg(40 mg/Kg/d·9d)时,其抑瘤率达98.4%的最高水平,此时鼠体重增加1.66倍.Man的抑瘤功效有最佳适用量并存在性别敏感性,通常是雄性鼠的抑瘤率高于雌性鼠.Man抑制鼠S-180肿瘤生长的作用优于市售5-氟尿嘧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生物胁迫之一。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培育具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品种并推广种植。本研究以优质、高产、感稻瘟病的京作1号为轮回亲本,与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gm和pi21的供体材料进行杂交、回交和复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培育不同的单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苗期人工接种多个稻瘟病菌的结果显示,Pi9抗性改良系的抗性频率达到100%,Pigm抗性改良系平均为90%,均极显著高于轮回亲本京作1号的抗性频率,且农艺性状与京作1号基本一致。pi21抗性改良系的抗性水平与京作1号没有明显差异,单株产量极显著低于京作1号。与轮回亲本相比,Pi9和pi21聚合系的抗性频率极显著提高,达到93.33%,但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证实了Pi9和Pigm基因在大幅度提高抗瘟性的同时对主要农艺性状影响小,都具有较大的育种利用价值。基因pi21抗谱较窄,抗性不强,且可能存在对产量的负效应,不宜单独用来改良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需要与抗性强的主基因聚合,通过多次回交和自交打破该基因与产量的不利连锁累赘。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首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不同性别人群的在入院治疗及院内短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初次确诊为AMI的患者271例,并按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组180例,女性组91例,统计其临床特征、入院后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情况,以及院内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各自的特点和差异。结果:女性患者的年龄要大于男性患者(63±14vs71±11,P0.001),且同时更易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合并症(73.3%vs 58.2%,P0.05)。女性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长于男性(P0.001),且入院后行PCI治疗的比例要明显低于男性患者(67%vs 79.4%,P0.05)。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于男性(11%vs 3.3%,OR:3.11,95%CI:1.53-7.15),但排除不均衡因素的影响后,男女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OR:2.11,95%CI:0.68-5.12)。结论:两性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入院后治疗及院内短期预后均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治疗及预后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女性高危人群的冠心病诊治知识普及和教育,且对入院后的女性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药物和介入手术治疗手段,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7.
范艳珠  方光战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18-1128
声音通讯包含鸣声的产生、传播及对鸣声的感知与行为响应。对大多数无尾两栖类而言,雄性个体间的竞争(即雄雄竞争)、雌性配偶识别与选择几乎完全依赖声音通讯,因此准确及时的声音信息传递与接收对蛙类的生存和繁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总结了蛙类鸣叫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归纳了声音通讯在蛙类性选择中的功能及协同进化,探讨了鸣声感知的神经机制及声音通讯的内分泌机制。最后对蛙类声音通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8.
研究棉花粉蚧雄成虫对不同虫态、不同日龄雌虫的性选择以及雌雄成虫日交配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雄虫对不同虫态以及不同日龄雌虫(3龄若虫、1日龄至8日龄处女雌成虫、已交配雌成虫)的选择性,观察了雄虫与雌成虫日交配节律。结果表明,雄成虫对4日龄处女雌成虫的选择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和日龄,一天内扶桑绵粉蚧交配高峰期出现在7∶00-9∶00。因此,推测4日龄处女雌成虫和上午7∶00-9∶00可能是释放性外激素的旺盛虫期和时间。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藏羚羊初生性别比例,判断母羊怀孕期间有无偏性选择孕育过程,根据藏羚羊繁殖特点,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卓乃湖藏羚羊产羔地收集到116份藏羚羊胎盘样品,阿尔金山兔子湖产羔地收集到32份胎盘样品,参照文献中对牛科动物进行性别鉴定的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性染色体类型进行鉴定,从而得到藏羚羊新生羊羔的性别,即藏羚羊初生性比。结果显示,148份藏羚羊胎盘样品中共有雌性76头,雄性72头,初生性比为1︰1.06,经χ~2检验,差异不显著(P=0.742),说明藏羚羊初生性比未明显偏离理论值1︰1。以上研究表明,雌性藏羚羊在怀孕期间无偏性选择作用或这种选择作用非常微弱,不足以影响藏羚羊种群性别比例;而且,利用胎盘对藏羚羊进行初生性比研究是可行的,其他有类似繁殖模式的野生动物也可用此方法研究其初生性比。  相似文献   
80.
《生命科学研究》2016,(2):162-165
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s)修复对于保证基因组完整性以及维持细胞的平衡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p53结合蛋白1(p53-binding protein 1,53BP1)是针对产生的双链断裂损伤做出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研究人员对于53BP1被招募到受损的染色质上的过程,以及53BP1在DSBs修复过程中阻止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的同时推动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的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近期的研究结果启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即53BP1的招募需要直接识别DSBs特异性的组蛋白密码,而53BP1发挥作用时的通路选择则与BRCA1蛋白的拮抗作用有关。结合近年来有关53BP1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53BP1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其作为调控因子在DSBs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53BP1达到有效聚集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