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7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14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8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response to acute predation threats, prey may sacrifice foraging opportunities in favour of increased predator avoid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or frequent predation risk, such tradeoffs may lead to reduced fitness. Here, we test the pre diction that prey reduce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lost opportunities following acute predation threats by exhibiting shortterm compensatory foraging responses. Under seminatural conditions, we exposed female guppies Poecilia reticulate from high and low predation risk sites to one of three levels of acute predation threat (high, intermediate or low concentrations of conspecific alarm cues). Our results confirm previous reports, demonstrating that guppies from a high predation site were consistently 'bolder' (shorter escape latencies) and exhibited graded threatsensitiv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simulated threat levels while those from the low predation site were 'shyer' and exhibited nongraded responses. Most importantly, we found that when guppies from low predation sites resumed foraging, they did so at rate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aseline rates. However, guppies from high preda tion sites resumed foraging either at rates equal to baseline (in response to low or intemaediate risk stimuli) or significantly in creased relative to baseline rates (in response to high risk stimuli). Together,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a complex compensatory be havioral mechanism that may allow prey to reduce the longterm costs associated with predator avoidance [Current Zoology 60 (3): 323-332, 2014 ].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索缓解与未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差异,为判定化疗疗效及其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入院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数量多少分成临床缓解与未缓解两组,以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骨髓中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情况,比较二者之间差异。其中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通过复查骨髓象判定疗效并比较化疗前后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变化。结果:与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相关抗原表达值相比,未缓解的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未缓解的患者经标准方案化疗后骨髓虽然已经获得完全缓解,但依然具有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提示这部分患者依然有复发的可能性。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干细胞相关抗原表达值升高是急性白血病复发难治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资料,治疗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的呼吸频率、PaO2、PaO2/FiO2、PCO2、APACHEII评分、胸片变化、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的呼吸频率、Pa02、PaO2/FiO2、PCO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6.39,6.27,24.07,9.82,P〈0.05);治疗组的VAP发生率2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6.7%(x^2=5.84,P=0.016〈0.05);治疗组的病死率3.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7%(x^2=5.71,P=0.017〈0.05)。两组之间的APACHEII评分及胸片变化均有明显差异(t=7.14,6.33,P〈0.05)。结论: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较好地改善肺功能,缓解ARDS患者症状,提高安全可靠性,控制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4.
衰老是导致免疫功能和代谢活动下降的危险因素.作为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猕猴属Macaca被用来探索与衰老过程相关的因素.为了比较2种猕猴和人类在衰老过程基因表达变化的异同,本研究收集比较了3个物种的血液转录组.在藏酋猴M.thibetana(TM)、普通猕猴M.mulatta(CR)和人类中分别获得了2523个、...  相似文献   
995.
陈明云  熊莉娟  李新宪  冯杰  庹田 《生物磁学》2013,(26):5115-5118
目的:比较国产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的血管再通率。方法:对68例诊断为AMI并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治疗给予r-SK,对照组治疗给予UK。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住院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30d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小于6h血管再通率以及6-12h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用药后轻度出血、皮疹、低血压等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30d病死率方面,观察组为11.11%,与对照组的15.6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r-SK进行AMI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明显优于UK,30d病死率与UK相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6.
魏娜  唐焕新  杨雪梅  冯力  吴蔚  佟达 《生物磁学》2013,(35):6933-6936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用于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6月在我愿接受治疗的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参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参麦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加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FEVl)及血气分析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参麦组的治愈率为91.18%,与对照组的53.12%相比较,差异显著(X^2=10.8800,P〈0.05)。参麦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其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结果包括氧分压值和二氧化碳分压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疾病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治疗方案,不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病情好转加快,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力,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7.
高杰  高伟  王京华  李伟  高晶  孙铀 《生物磁学》2013,(25):4900-4904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分布情况、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AML患者277例,采取新鲜骨髓,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制备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除47例无分裂相共检出异常核型122例,异常率为53.04%。结构异常(75例)以t(15;17)(56例)和t(8;21)(19例)常见,1.78%的M2、90.77%的M3、26.79%的M2和1.85%的M5分别有t(7;11)、t(15;17)、t(8;21)和t(11q23)异常,而100%的t(7;11)、100%的t(15;17)、55.56%的t(8;21)、100%的t(8;15)和66.7%的t(11q23)分别见于M2、M3、M2、M5和M4亚型。数I/1异常(28例)以+8(12例)为常见,100%的+22见于M4E0。结构和数目同时异常(19例)以t(8;21)伴性染色体丢失(8例)为最常见,100%为M2。核型异常与临床缓解率高度相关,伴t(15;17)易位组、伴t(8;21)易位组预后佳,正常核型组次之,其它异常核型预后较差,复杂核型预后最差。结论:特定的染色体异常与亚型及预后密切相关,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徐福民  侯敏全  李大庆  王卫梅  侯金娥 《生物磁学》2013,(27):5333-5335,5318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模式对长期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尿毒症伴皮肤瘙痒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择规律性行HD尿毒症伴皮肤瘙瘁患者46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模式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HDF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HP/HD组),收集患者皮肤瘙痒、血清甲状旁腺素(PTH)、B2.微球蛋白(p2一MG)等指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DF和HP/HD治疗后。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得到有效缓解(P〈0.05),且HP/HD组缓解率(91-3%)显著高于HDF组(65.2%);两组血清B2.MG、PTH均下降(P〈0.05),HP/HD组132-MG清除率(69.0±4.3%)显著高于HDF组(57.1±4.1%),两组在清除PTH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HD和HDF治疗能很好的清除患者体内B2-MG、PTH等中分子物质,改善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效果显著,且HP/HD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血管新生与Bcl-2蛋白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白血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月6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42例增生性贫血和疑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患者骨髓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中VEGF、MVD及Bcl-2蛋白之间,彼此两两呈正相关性。结论: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在白血病的抗凋亡与血管新生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Bcl-2蛋白的研究,为临床治疗白血病提供了一条诊断、治疗白血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匕较不同营养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并分析不同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肠外营养组(PN);肠内营养组(EN);肠外+肠内营养组(PN+EN),每组50例。仔细观察三组患者在住院接受营养治疗期间的情况,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淀粉酶和免疫指标,并且对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不同的营养支持后,(PN+EN)组患者的血淀粉酶、免疫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指标可见明显下降;与PN组和EN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对治疗其疾病非常重要,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肠外+肠内的营养支持更加安全有效,便于患者吸收,有助于保护肠道粘膜屏障,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非常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