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目的:研究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臭氧大自血疗法,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LD-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6%(92/1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77/1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TC和LDL-C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且研究组TG、TC和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患者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计数、淀粉酶、脂肪酶、乳酸脱氢酶的检测,并对治疗效果和胃肠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计数、淀粉酶、脂肪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胃肠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降低患者的血液指标,增强肠道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口服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1-甲基环丙烯和9-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已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灯盏细辛口服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及MCP-1及MMP-9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CP-1、MMP-9及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MCP-1、MMP-9及C-反应蛋白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灯盏细辛口服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这可能与其降低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MMP-9和MCP-1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冠脉血管完全闭塞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3年在我院诊断为ACS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及临床资料,回顾其造影图像,计算SYNTAX积分,根据是否存在完全闭塞病变分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不完全闭塞病变组相比,完全闭塞病变组吸烟(61.1%,P=0.041)、糖尿病(35.2%,P=0.025)、高脂血症(55.6%,P=0.033)发生率高,入院静息心率(77.07±11.99,P=0.023)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水平(8.69±9.46,P0.001)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39±8.36,P=0.001)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3)、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生(P=0.003)、LVEF(P=0.002)、NLR(P=0.002)、脂蛋白(a)(P=0.039)、SYNTAX积分(P=0.002)和完全闭塞病变独立正相关。结论:ACS患者发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与年龄、静息心率、吸烟史、高脂血症相关,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左室功能下降密切相关。NLR作为新型炎症标志之一,可预测ACS患者完全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首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不同性别人群的在入院治疗及院内短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初次确诊为AMI的患者271例,并按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组180例,女性组91例,统计其临床特征、入院后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情况,以及院内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各自的特点和差异。结果:女性患者的年龄要大于男性患者(63±14vs71±11,P0.001),且同时更易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合并症(73.3%vs 58.2%,P0.05)。女性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长于男性(P0.001),且入院后行PCI治疗的比例要明显低于男性患者(67%vs 79.4%,P0.05)。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于男性(11%vs 3.3%,OR:3.11,95%CI:1.53-7.15),但排除不均衡因素的影响后,男女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OR:2.11,95%CI:0.68-5.12)。结论:两性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入院后治疗及院内短期预后均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治疗及预后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女性高危人群的冠心病诊治知识普及和教育,且对入院后的女性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药物和介入手术治疗手段,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6.
张莉  胡静  刘润  李晓  李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4):4676-467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水、充分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予奥曲肽,实验组予乌司他丁,共治疗7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前、治疗第1、3天及治疗后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白细胞计数(WBC),并进行血淀粉酶(AMS)、尿淀粉酶(UAMY)测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尿淀粉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3治疗后,实验组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急性胰腺胰腺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这可能与其显著降低其血清IL-6、IL-8、TNF-α、淀粉酶水平、白细胞计数及尿淀粉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143例NSTEMI患者按照入院时血清尿酸四分位数分为四组:Ⅰ组(尿酸284.18μmol/L)、Ⅱ组(284.19~336.53μmol/L),Ⅲ组(336.54~390.78μmol/L),Ⅳ(尿酸390.79μmol/L);按照血清NT-pro BNP中位数分为2组:NT-pro BNP571.56 pg/m L组和NT-pro BNP≥571.56 pg/m L组;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及Ⅳ组四组的NT-pro BNP、GRACE危险评分、CK-MB、LEVF、c Tn I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Ⅳ组NT-pro BNP、GRACE危险评分、c Tn I、CK-MB高于Ⅰ组、Ⅱ组、Ⅲ组,Ⅲ组高于Ⅰ组、Ⅱ组(P0.05);NT-pro BNP≥571.56 pg/m L组血清尿酸、GRACE危险评分、c Tn I、CK-MB高于NT-pro BNP571.56pg/m L组(P0.05)。血清尿酸分别与NT-pro BNP、GRACE危险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NSTEMI患者的NT-pro BNP密切相关,临床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对于评估NSTEMI患者NT-pro BNP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采用Apo E-/-小鼠建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衣霉素,观察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40只6-8周的Apo 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对照组小鼠给予正常饮食;手术组小鼠行右侧颈总动脉套管术(Perivascular carotid collar placement,PCCP),同时给予高脂喂养。9周末分别取对照组和手术组小鼠颈动脉,HE染色观察小鼠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成功造模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PCCP组、小剂量衣霉素组和大剂量衣霉素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PCCP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小剂量衣霉素组和大剂量衣霉素组分别给予小剂量衣霉素、大剂量衣霉素腹腔注射。2周后,处死小鼠,通过HE染色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斑块内脂质聚集,抗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斑块内巨噬细胞聚集,Western-blot检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和自噬标志蛋白Atg7、P62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单纯PCCP组和大剂量衣霉素组相比,小剂量衣霉素组颈动脉腔内的斑块脂质池减少,斑块结构较为完整且相对稳定;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小剂量衣霉素组斑块内脂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 vs单纯PCCP组和大剂量衣霉素组);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单纯PCCP组和大剂量衣霉素组相比,小剂量衣霉素组斑块内巨噬细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小剂量衣霉素干预诱导的一定程度的内质网应激可以适度上调自噬(P0.05 vs单纯PCCP组和大剂量衣霉素组)。结论:PCCP手术加高脂饮食可以短期成功建立小鼠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较高,而小剂量衣霉素干预可以使得颈动脉管腔内斑块相对较小,内部脂质池明显较小,纤维帽变厚且结构更完整,斑块结构较稳定;斑块内脂质含量降低;巨噬细胞含量明显降低,且小剂量衣霉素组自噬水平适度上调。因此,小剂量衣霉素干预引起的适度的内质网应激一定程度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酒精中毒伴吸入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肝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L-6和IL-8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7,P=0.039)。治疗组的哮鸣音、湿罗音、咳嗽和气喘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组的肝功能ALT、AsT和GGT明显改善,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8水平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参麦注射液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伴吸入性肺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索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以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科收治的93例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1例。三组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A组接受针刺治疗,B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C组接受针刺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C组评分相比A、B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A组的67.7%和B组的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及单纯功能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